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未来,我们还能做什么?

时间:2023/11/9 作者: 中外书摘 热度: 22342
尤瓦尔·赫拉利

  21世纪经济学最重要的问题,可能就是所有多余的人能有什么功用。等到拥有高度智能而本身没有意识的算法接手几乎一切工作,而且都能比有意识的人类做得更好,人类还能做什么?

  縱观历史,就业市场可分为三个主要部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大约公元1800年前,绝大多数人属于农业部门,只有少数人在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到了工业革命时期,已开发国家的人民就离开了田野和农畜。大多数人开始属于工业部门,但也有愈来愈多人走向服务部门。到了最近几十年,已开发国家又经历了另一场革命:工业部门的职务消失,服务业大幅扩张。2010年,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剩2%,工业人口有20%,占了78%的是教师、医师、网页设计师等服务业。但等到不具心智的算法也比人类更会教、更会医、更会设计的时候,我们要做什么?

  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问题。自从工业革命爆发以来,人类就担心机械化可能导致大规模失业。然而,这种情况在过去从未发生,因为随着旧职业过时,会有新职业出现,人类总有些事情做得比机器更好。只不过,这点并非自然法则,也没人敢保证未来一定会继续如此。人类有两种基本能力: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在机器与人类的竞争仅限于身体能力时,人类还有数不尽的认知任务可以做得更好。所以,随着机器取代单纯操作性的工作,人类便转向专注在至少需要一点认知技能的工作。然而,一旦等到算法也比人类更能记忆、分析和辨识各种模式,会发生什么事?

  确实,目前还有许多事情是有机算法比非有机算法做得更好,也有专家反复声称,有些事情“永远”不是非有机算法所能做到。但事实证明,通常这里的“永远”都不超过一二十年。就像在不久之前,大家还很喜欢用脸部识别做例子,说这项任务连婴儿都能轻松办到,可是最强的计算机却无力完成。但到了今天,脸部识别程序辨认人脸的速度和效率都已经远超过人类。警方和情报机构现在已经很习惯使用这种程序,扫描监视录像机无数小时的影片,追踪嫌犯和罪犯。

  20世纪80年代讨论到人类的独到之处,很习惯用西洋棋作为人类较为优越的主要证据。他们相信计算机永远不可能在西洋棋领域打败人类。但在1996年2月10日,IBM的深蓝(Deep Blue)超级计算机就打败了世界西洋棋王卡斯珀罗夫,终结了这项认为人类较为优越的论点。

  不久之后,AI得到了更惊人的成就:谷歌的AlphaGo软件自学围棋这种古老的中国策略游戏,而围棋的复杂度远超过西洋棋,一般认为这并不在AI程序能够处理的范围。2016年3月,AlphaGo和韩国棋王李世石在首尔举行一场比赛,AlphaGo靠着出奇的下法、创新的战略,以4:1击败李世石,令各方专家跌破眼镜。赛前,大多数专业棋手都肯定李世石能赢得比赛,但等到赛后分析AlphaGo的棋路,多数人的结论则是围棋已经就此结束,人类不再有希望能打败AlphaGo或其后代发明。

  2004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法兰克·列维教授与哈佛大学的理查德·莫奈恩教授发表一份关于就业市场的全面研究报告,列出最有可能走向自动化的职业。当时讲到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自动化的职业,举的例子是卡车司机。他们表示,实在很难想象计算机可以在繁忙的道路上安全驾驶。但才不过十几年,谷歌和特斯拉不仅想象到了这一点,还正在促成这件事。

  事实上,随着时间演进,不仅是因为算法变得更聪明,也是因为人类逐渐走向专业化,于是用计算机来取代人类愈来愈容易。远古的狩猎采集者光是想要生存下去,就得掌握各式各样的技能,也正因如此,想设计机器人的狩猎采集者难度非常高。这种机器人得要懂如何用燧石做出矛头,在森林中找到可食用的蘑菇,跟踪长毛象,与其他十几个猎人协调如何进攻,之后还得知道怎么用药草来包扎伤口。

  但在过去几千年间,人类已经走向专业化。比起狩猎采集者,出租车司机或心脏病专科医师所做的事更为局限,也就更容易被AI取代。我已一再强调,AI目前绝无法做到与人类相似。但对大多数的现代工作来说,有99%的人类特性及能力都是多余的累赘。AI要把人类挤出就业市场,只要在特定行业需要的特定能力上超越人类,就已足够。

  就连负责管理所有活动的经理,也可能被取代。例如优步(Uber),就因为有强大的算法,只要几位人员,就能管理数百万的Uber司机。大多数的命令都是由算法自动下达,无须人为监督。2014年5月,专精于再生医学领域的香港创投公司Deep Knowledge Ventures(DKV)别创新局,任命一套名为VITAL的算法,成为董事会一员。VITAL会分析候选公司的财务状况、临床试验和知识产权等大量资料,据以提出投资建议。这套算法就像另外五位董事一样,能够投票决定是否投资某特定公司。

  随着算法将人类挤出就业市场,财富和权力可能会集中在拥有强大算法的极少数精英手中,造成前所未有的社会及政治不平等。在今天,人数达到数百万的出租车司机、公交车司机和卡车司机拥有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每个人都在交通运输市场中占有一个小小的位置。如果集体利益受到威胁,他们可以团结起来、进行罢工、组织抵制,形成重要的投票族群。然而,一旦数百万的人类司机都由单一算法取代,这一切财富和权力都将被拥有算法的公司垄断,再由拥有这些公司的那极少数亿万富翁放入口袋。

  又或者,算法自己也可能成为所有人。人类法律已经能够认可公司或国家这种互为主体的实体,称之为“法人”。虽然“丰田”或“阿根廷”既没有身体、也没有心智,但都受到国际法的约束,都能拥有土地和金钱,也都可能在法庭上对他人提告或成为被告。可能在不久之后,算法也能得到这样的地位。这样一来,某一套算法就能自己拥有一个运输帝国、或是创投公司资本,而不必遵守任何人类拥有人的命令。

  只要算法做出正确的决定,就能蓄积财富,再用来做自己认定适当的投资,或许正是把你的房子给买下来,由它当你的房东。而如果你侵犯了这套算法的法定权利(像是不付房租),算法就会聘请律师,把你告上法庭。如果这样的算法绩效持续超过人类资本家,我们最后可能就得面对一个由算法组成的上层阶级,地球的绝大部分都在它们手上。在你觉得这实在是痴人说梦之前,请不要忘记,目前拥有大部分地球的正是各种非人类的互为主体实体,也就是国家和公司。事实上,早在五千年前,也是由恩基和伊南娜这种想象中的神祇,拥有着苏美尔的绝大部分。如果神祇也能拥有土地、雇用人力,为什么算法就不行?endprint

  那么,人要做什么呢?常有人说,艺术是我们最终(而且是人类独有)的圣殿。等到计算机取代了医师、司机、教师,甚至地主和房东,会不会所有人都成为艺术家?然而,并沒有理由相信艺术创作能是片能绝对免于算法的净土。人类是哪来的信心,认为计算机谱曲永远无法超越人类?在生命科学看来,艺术并不是出自什么神灵或超自然灵魂,而是有机算法发现数学模式之后的表现。若真是如此,非有机算法就没有理由不能掌握。

  戴维·柯普是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的音乐学教授,也是古典音乐界极具争议的人物。柯普写了一些计算机程序,能够谱出协奏曲、合唱曲、交响乐和歌剧。他第一个写出的程序名为EMI(Experiments in Musical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的实验),专门模仿巴赫的风格。虽然写程序的时间花了七年,但一完工,EMI短短一天就谱出5000首巴赫风格的圣咏。柯普挑出几首,安排在圣塔克鲁兹的一次音乐节演出。演出激动人心,观众反应热烈,兴奋地讲着这音乐是如何碰触到他们内心最深处的。观众并不知道作曲者是EMI,而非巴赫,而等到真相揭露,有些人气得一语不发,也有人甚至发出怒吼。

  EMI成功之后,柯普又继续写出更新、更复杂的程序:安妮(Annie)。EMI谱曲是根据预定的规则,而安妮则是靠着机器学习,会因应外界新的音乐输入,不断变化发展音乐风格。就连柯普也不知道安妮接下来会谱出什么作品。而且事实上,安妮除了写音乐,也对其他艺术形式很感兴趣,像是俳句。2011年,柯普就出版了《灼炎之夜:人和机器所作的俳句两千首》,其中有部分是安妮写的,其他则来自真正的诗人。但书中并未透露哪些俳句的作者是谁。如果你认为自己一定可以看出人类创作与机器产出的差异,欢迎挑战。

  19世纪,工业革命创造出庞大的都市无产阶级,这个新的工作阶级带来前所未见的需求、希望及恐惧,没有其他信条能够有效响应,社会主义因而扩张。而到了21世纪,我们可能看到的是一个全新而庞大的无工作阶级:这一群人类没有任何经济、政治或艺术价值,对社会的繁荣、力量和荣耀也没有任何贡献。这个“无用的阶级”不只是失业,而是根本无业可就。

  2013年九月,牛津大学的卡尔·佛瑞及麦克·奥斯本发表《就业的未来》研究报告,调查各项工作在未来20年被计算机取代的可能性。根据他们所开发的算法估计,美国有47%的工作都属于高风险。例如到了2033年,电话营销和保险业务大概有99%的几率会失业。运动赛事的裁判有98%的可能性,收银员97%、厨师96%、侍者94%、律师助手94%、导游91%、面包师傅89%、巴士司机89%、建筑工人88%、兽医助手86%、保全人员84%、船员83%、调酒师77%、档案保管员76%、木匠72%、救生员67%,诸如此类。当然,也有一些工作还算安全。到了2033年,计算机能够取代考古学家的可能性只有0.7%,因为这种工作需要的模式辨识能力极为复杂,而且能够产生的利润又颇为微薄,因此很难想象会有企业或政府愿意在接下来20年间,投入足够的资本,将考古学推向自动化。

  当然,到了2033年也可能出现许多新职业,像是虚拟世界的设计师。然而,此类专业可能会需要比现下日常工作更高的创意和弹性,而且如果是收银员或保险业务到了40岁中年失业,能否成功转职为虚拟世界设计师,也实在难说得准。而且,就算他们真的转职成功,根据进步的速度,很有可能再过十年又得重新转职。毕竟,就算是设计虚拟世界这件事,算法也可能会打败人类。所以,这里不只需要创造新工作,更得创造“人类做得比算法好”的新工作。

  由于我们无法预知2030或2040年的就业市场会是什么样貌,现在也就不知道该如何教育下一代。等到孩子长到40岁,他们在学校学的一切可能都已经过时而遭到淘汰。传统上,人生主要分成两大时期:学习期,再加上之后的工作期。但这种传统模式很快就会彻底过时,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过,许多、甚至是大多数人,大概都做不到这件事。

  由于接下来的科技发展潜力极其庞大,很有可能就算这些无用的大众什么事都不做,整个社会也有能力喂饱这些人,让这些人活下去。然而,能有什么事让他们打发时间、获得满足?人总得做些什么,否则肯定会无聊到发疯。到时候,要怎么过一天的生活?答案之一可能是靠药物和电子设备。那些对社会来说多余的人,可以多花点时间在3D虚拟世界里;比起了无生趣的现实世界,虚拟世界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刺激、更多情感投入。然而,自由主义推崇人类生命及人类体验神圣不可侵,这样的发展会是一记致命打击。这些人对社会毫无用处,整天活在现实与虚幻之间,这样的人命何来神圣?

  像是尼克·伯斯特隆姆之类的专家和思想家就提出警告,认为人类大概还来不及经历这样的退化,因为一旦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可能就会直接消灭人类。AI这么做的理由,一是可能担心人类反扑、拔掉AI的插头,二是要追求某种我们现在还难以想象的目标。毕竟,等到整个系统比人类更聪明,要再控制系统有何动机,实在有如天方夜谭。

  中信出版社

  2017年2月版

  责任编辑:

  曹爱菊 李淑寒 孙暘王金强 范虹轶

  定价:68.00元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