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无法利用午间修复期的人,在当天晚些时候,还能遇到一个大好机会。如果你曾经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打盹儿,或曾经在傍晚到家后,坐在电视机前打一会儿盹儿,你早已熟悉这个睡眠修复时机了。
晚上睡两觉,这并非没有先例。历史学家罗杰·艾克奇(Roger Ekirch)在他的著作《一天将尽时:夜晚的历史》中论证道,在很久以前,人类曾经每晚睡两觉。第一次入睡是在黄昏之后,然后在夜半醒来。几个小时之后,我们睡第二觉,并一直睡到黎明时分。然而,这是人造光源出现之前。在人造光源拓展夜晚潜能的同时,工业革命也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的利用方式。在一个生产力至上的社会中,分段式睡眠似乎纯属浪费时间。
我并非提议应该回归分段式睡眠,我们的夜晚是如此丰富多彩,谁都不想错过这样美妙的夜晚。我的建议是,我们可以利用傍晚的一段时间,下午5点至7点(对于晚睡星人,可以向后延迟一会儿)休息一会儿。在这段时间,尽管睡眠冲动在不断下降,但我们的睡眠需求却处于峰值,特别是如果前一天晚上睡得偏少的话。如果错过了午后的小睡,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小憩30分钟左右(插入一个可控修复期)。但此时不适合睡上90分钟(即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否则会影响夜间的睡眠。
对很多人,特别是朝九晚五的员工来说,这一休息时段更加切实可行。由于工作上的要求,他们可能很难在午间实现可控修复期,或是工作环境不允许他们午睡。傍晚的时段更加便于休憩,他们可以在下班回家(往往已经精疲力尽)后小睡上30分钟,然后更好地利用晚上的时间。
说到黄昏小憩,人们总会联想到这样一幅情景:一个老年人,咬着烟斗、穿着拖鞋、膝盖上铺着报纸,坐着打起了盹儿。但是,时代已经不同了——利用这个睡眠时机小憩一番,是一个绝佳选择。是时候用黄昏小憩来取代那个旧形象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对睡眠的需求会日渐降低——这样的说法一直在流传。事实是,随着年龄增长,睡眠效率会下降,但睡眠需求并不会随之降低。
如果一家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希望自己能继续当好一把手,那么他的年龄越大,就越该重视这一点: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地更倾向于多相睡眠。因此,他不该一味地开会、喝咖啡,试图撑过这一时段,而应该学会利用这一时段。如果在这一时段感到昏昏欲睡,那么就应该学会控制。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设上30分钟的闹铃,闭上眼睛。你会发现,小憩过后,你的状态将大大改善。无论喝多少杯咖啡,都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而且,你还能以此补偿你夜间越来越少、越来越碎片化的睡眠周期。如果在这个时段,你希望半躺在家里的沙发上打个盹儿,也要注意控制:给自己找个安静的角落,设好闹铃,获得一个可控修复期,使自己能从中获得最大收益。
如果错过了中午的休憩时段,并希望能在黄昏时段插入一个可控修复期,我们仍得撑过下午,当然这个问题不大。这就需要在工作允许的范围内,巧妙地安排好你的工作计划,这样就不需要在下午备感困倦的时候,被迫干一些太费脑力的活儿。你可以避免在刚吃完午饭不久时参加会议,至少可以安排好那些你有权掌控的事情。如果你可以巧妙地安排你的工作,就可以在这个时段完成一些要求最低的任务——比如文件归档或影印,或整合、润色你已经大致完成的报告。此外,如果你有需要出门办理的工作,比如去银行或去邮局,也可以尽量安排在这一时段处理。
日光是我们的老朋友,它总能让我们的精神振奋起来。因此,如果你做的是办公室工作,就不该在整个午休时段一直坐在办公桌前。如果你在办公室吃午饭,可以试着饭后出去晒晒太阳、呼吸一会儿新鮮空气,而不是一直忙于工作。如果实在无法这样做,你(或者你的公司)可以买一盏日光灯,放在桌上,借此提升一下精神状态。或者也可以使用一些高新产品,比如Valkee公司的human charger1,在旁人看来,就好像你在一边工作一边戴着头戴式耳机听音乐。事实上,它能通过你的耳朵,对你的松果体进行亮光治疗。
无论这一时段你在哪儿工作,给自己增加一点儿光照。你的效率已经在下降了,需要休整一番。你需要一点推动力,助你顺利度过下午3点前后的倦怠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