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不像游记的游记

时间:2023/11/9 作者: 中外书摘 热度: 15398
魏小河

  一

  刚刚过去的长假,我哪里也没有去,待在家里,倒是看了一本奇妙无比的游记——美国作家保罗·索鲁的《老巴塔哥尼亚快车:从北美到南美的火车之旅》([美] 保罗·索鲁著,陈朵思、胡洲贤译,黄山书社)。读这本书,比一趟乏味的旅行要有趣得多,它充满个性,并且十分带劲儿。

  是的,带劲儿,这是一种难得的阅读感受。有些书也许文笔优美,使人沉醉,或者深言大义,引入深思,但是这本书却能让你兴奋。

  激起你的情绪,让你手不释卷跟着他一路前行,这是保罗·索鲁的独门秘籍。

  二

  这位已经年过七旬的老头,在世界各地游荡过半辈子,除了南极,他几乎走遍了所有大陆。然而事实上,他最早是以写小说为志业的,20世纪60年代,准确说是1963年,保罗·索鲁在大学毕业后,加入了一个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服务的志愿者组织,被派遣到非洲马拉维教书。

  之后,他转入乌干达马凯雷雷大学,在那里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很大的印度裔英国作家——也是日后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V.S.奈保尔,他和奈保尔之间亦师亦友,后来反目成仇,也是一段文坛八卦,这里不谈。话说正是在乌干达时期,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瓦尔多》,正式开始文学生涯。

  后来,索鲁离开了非洲,到新加坡大学英文系教书,1971年又迁往伦敦,定居英国,这时候,他不想再当个教书匠,而渴望成为一名自由作家。但是,现实窘迫,虽然已经出版了好几部小说,但是收入不佳。为了摆脱经济窘境,索鲁和出版商谈妥,进行一次长途旅行,然后出版一部游记。

  拿到一笔预付金之后,索鲁从伦敦出发,乘火车横跨了欧洲,经土耳其进入亚洲,然后经过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新加坡、越南等地,最后到达日本,这是1973年,他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趟旅行,并出版了《铁路大巴扎》一书。此书一经出版,立刻成为畅销书,并跻身旅行文学经典之列,从此以后,索鲁再也不必为生存烦恼,开始了真正的自由作家生活,一手写小说,一手写游记。

  继《铁路大巴扎》之后,保罗·索鲁还进行过很多次壮游,1979年,38岁的索鲁从美国波士顿出发,一路搭火车,穿越国境线到达墨西哥,继续一路南行,经过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等中美洲南美洲国家,最终抵达大陆最南端,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这次旅行,写成了《老巴塔哥尼亚快车》。

  此后,他还出版了徒步英国旅行的《到英国去的理由》,在中国搭火车旅行的《骑乘铁公鸡:搭火车横越中国》,以及南太平洋游记《大洋洲快乐岛》和环游地中海的《赫丘力士之柱》等书。

  三

  保罗·索鲁的游记之所以吸引人,因为它很不一样。它绝不是旅行指南,它从不告诉你哪里好玩,哪里必须一去,甚至在旅途中,他根本不在意景点,他在意的是过程。

  他说:“我感兴趣的是在晨光清醒之后的故事:从熟悉到有点陌生,到颇为新奇,到全然不识,最后置身于奇乡异地。重要的是旅程,而非抵达;是旅行,而非降落。”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写的是去往巴塔哥尼亚的旅行,但是关于巴塔哥尼亚,他根本没费什么笔墨,到了,然后再见,他不会像简·莫里斯的游记一样(比如《的里雅斯特》),从各个角度(历史的、人文的)去解读一个城市、一个目的地:他飞掠过整个大陆,然后回家。

  有人说,保罗·索鲁的游记不像游记,也许,这正是他的书写迷人的地方。它像什么呢?它像小说。主人公自然不必说,正是索鲁本人,以《老巴塔哥尼亚快车》为例,我们在第一页遇见他的时候,他刚刚上了一辆地铁,我们对他还不太熟悉,但是我们已经知道,他要一路坐火车,穿越美洲去最南端的巴塔哥尼亚。

  他有一个遥远的目标,然后一路前进,他遇见了许多人,他和他们谈话,评价他们,他写自己的感想,有时候也描写景色,我们越来越了解他了。他是一个中年男人,尖刻,有一点精英意识,不好相处,但也富有同情心,喜爱文学,对人事都有一针见血的眼光。

  经由他的眼睛,读者仿佛也穿越了整个美洲,进入不同的国家。虽然场景琐碎,总是一列火车接着另一列火车、但是,我们就是离不开眼睛,想要知道下一刻他又看到了什么,遇到了谁,因为,我们从心底里,也渴望自己能够出发。

  这正是保罗·索鲁的秘籍,他把我们都带上了,他不会突然就到了某个景点,然后大谈一番感受,他不是散文化的写作,而是连续的,情感和故事性的讲述。正因为此,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保罗·索鲁的游记依然闪闪发光。他的游记里,最重要的从来不是目的地,而是旅程;不是景点,而是经过;不是风景,而是生活。不大去各种风景名胜凑热闹,而喜欢在普通人的生活空间里活动,就像他说的,他“既不是徽章游客之一,也不是背包队的一员”,他走在两者之间,他是一个移动的观察者,同时他也在生活。

  他说:“旅行并不是度假,通常也是休憩的反义词。”好好享受并非他的心愿,反而“少许冒险、一些危难、某种突发事件、身临其境的不舒适感、与自己做伴的经验”才是他想要的。他不属于现代旅游工业,倒有几分大航海时代冒险家般的壮志。

  他的旅行,不是休闲娱乐,而是发现这个世界。看完这本书,我也想出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