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1932年,上海一家外企开始生产钢精锅

时间:2023/11/9 作者: 中外书摘 热度: 15351
谭金土

  铝锅、铝饭盒等铝制用具为什么叫钢精锅、钢精饭盒?在百度上百般搜索都得不到满意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推论,一个商品的名称,应当是由最早生产它的厂家为其命名的,钢精锅、钢精饭盒这类商品恐怕也不例外。

  那么,在中国境内是哪一家工厂最早开始生产钢精锅、钢精饭盒等铝制厨房用品的呢?据《杨浦区志·杨浦区大事记》载,“民国二十一年(1932)12月由瑞士、加拿大和英国商人联合筹建的华铝钢精厂(今上海铝材厂)建成投产。该厂为中国最早的铝加工生产厂。”

  这个厂的英文名称为Chinese Aluminium Rolling Mills,Ltd.英文Chinese大家都知道是中国的、中国人,译成中华和简称华是准确的,Aluminium汉译为铝,Rolling是轧机或轧制的意思,Mills,Ltd.汉译为米尔斯公司,它是在英国注册的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如果把这个厂的英文名称Chinese Aluminium Rolling Mills,Ltd.直译,应当是“中国米尔斯铝轧制股份有限公司”,但当时不知是谁把Aluminium Rolling译成了“铝钢精”,当时中国百姓知道铁是墨黑的、钢是亮白的,钢比铁坚。而冶炼轧制的铝比铁白,又比钢轻,银白轻巧的铝制品似乎就是白色的钢的精灵了,于是翻译者把银白色比钢轻的铝制品汉译为“钢精”了,这倒是既形象又恰如其分的。

  正是华铝钢精厂把生产的铝锅、铝盆、铝盒之类铝制器具最早称作钢精制品,才使得钢精锅、钢精饭盒这类好听的商品名称流传至今。

  多年前收藏了一本华铝钢精厂的照相簿,照相簿中保存的一百五十多张大小照片,记录了华铝钢精厂从开建到投产的过程,也清晰地定格了这家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外资企业里中国工人的劳动、生活场面,可称是一份中外经济交往史的珍贵资料。

  铝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和硅,位列第三。但是铝却不易从其化合物中分离出金属铝。直到1854年,德国化学家德维尔利用钠代替钾还原氯化铝,制得铝锭。那个时候的铝制品是帝王贵族们享用的器物,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在宴会上使用过铝制叉子、泰国国王使用过铝制表链。

  1855年,在巴黎博览会上铝制品竟与王冠上的宝石一起展出,并贴上“来自黏土的白银”的标签。到19世纪末,有了廉价的电力,法国人和美国人发明了将氧化铝溶解在冰晶石中电解的方法,奠定了今天世界电解铝的工艺,才使铝制品回归它真正的工业价值和相应的商品价格。源于资本扩张的需要,外国铝业资本家经过一番考察,有了为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到中国上海办厂经营的念头,他们在中国办起的第一家铝业工厂,就是上海公共租界里的华铝钢精厂。

  华铝钢精厂的旧址,为现在的上海杨浦区宁国路街道渭南路615号。当年,这里还是农村,周塘浜横贯中部,引翔港纵贯南北,境内共有13条河流和奚家浜、王家宅、天落沟等18个自然村。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引翔港以南划入公共租界后,开始形成以引翔港镇为中心的城市化发展。宣统元年(1909)德国人在此兴建的科发药厂(今第四制药厂)为引翔港镇的第一家工厂,也是上海第一家西药厂。

  1913年,华德路(今长阳路)延伸至引翔港。

  1914年后,穆藕初先后开办了德大和厚生纱厂。之后,又相继开设国光印染厂、久华染线厂、中央铁工厂和大华氧化厂等企业,在高郎桥之东,形成一片工业区。

  1920年前后,引翔镇西又开办了三友实业社、隆茂纱厂和东华纱厂,形成了一个工业小区。

  1930年孟买路(今河间路)建成后,沿线创办了三星白铁皮厂、益丰化工厂、上光铸造厂等八家工厂,形成一条工业带,华铝钢精厂就是这八家工厂之一。从华铝钢精厂当年的几张基建照片上,可依稀看到华铝钢精厂原址和周边的带有乡村格调的地理环境。

  华铝钢精厂当年所需的铝锭和生产设备,全部由国外进口。它拥有熔炼、铸造、热轧、冷轧、精整、铝箔轧制等全套生产工艺,产品从日用铝制品到各种工业铝材、铝箔。

  当然,在这批照片中我们看得最多的是华铝厂工人轧制日用铝制品如钢精锅等厨房用品的画面。这些钢精锅,从铝锭熔铸、压延、冲压整形、抛光装配,经历一道道工序,最终那些黑白照片中堆积如山、银光闪闪的钢精锅便从华铝钢精厂进入中国市场,进入千家万户,在中国人的厨房以铁锅、铜铲、瓷碗、瓷盘为主的厨房用品中增添了一种叫钢精锅、钢精饭盒的厨具。

  华铝钢精厂压制铝箔供应中国市场,也是有照片和相关的供销合同证实的。据记载华铝钢精厂轧制的铝箔最薄厚度小于0.009mm。这些薄如纸、亮如银的铝箔,主要是供香烟、糖果、茶叶等生产厂家作包装用。

  在华铝厂供应中国市场铝制品和铝箔之前,中国民间已有锡制品和锡箔的加工和生产,锡的开采和提炼相对容易,因其质地柔软,加工起来也不难,打磨后也是银光闪闪,中国民间通常把锡打制加工成工艺器皿,如锡碗、锡壶、锡盒、锡烛台等供应市场。

  中国人还用锡手工打制成锡箔,除少数是用于出口茶叶的包装外,更多的用途是用来作为烧化给祖宗的冥钱来使用的。中国人加工锡制品和锡箔完全是私家作坊式手工制作,因此它的产量和工艺流程是无法和外资企业华铝钢精厂用现代设备轧制和压延铝制品和铝箔相提并论的。

  自从现代工艺生产的铝制品投放市场后,手工生产的锡制品便更加向着工艺品而非日用品的方向发展,而轧制的铝箔以其轻薄和廉价,更日益替代了锡箔。但在民间,人们依然还是习惯于把铝箔称作锡纸,如民国年间有一种叫“锡纸包”的香烟品牌,其实它的包装用的却是铝箔。

  在未有铝箔以前,我国也曾使用锡箔来包裹食品以保鲜,但锡纸的熔点较低,加热温度到160℃以上就开始脆化,如需要烧烤、烘焙食品时就无法使用锡纸了。而铝箔的熔点是660℃以上,可以用来包装任何烧烤和烘焙食品,甚至大饭店烧烤传统叫花鸡都使用铝箔纸来包裹烘焙,既干净卫生,又保持原有风味。

  在华铝钢精厂的这批旧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一张日本大阪客车厂的车架照片,它的车身是用铝材制作的。还有一张华铝钢精厂的外籍专家在观摩欧美某飞机制造厂的客机机身框架模型的照片,那些飞机的框架也是用铝或铝合金制作的,铝材的轻盈和延展性,正成为许多机械和设备的理想结构材料,华铝当年是否也曾为日本的客车或欧美的飞机生产加工过铝制车架和铝制机架,这需要进一步考证,但起码它曾有过生产客车和飞机铝质架构的设想。

  在华铝钢精厂的照相簿中,有不少华铝厂工人的生活照片,如华铝钢精厂工人在厂内食堂用餐,在厂内医务室注射防疫针,在领取大米、打篮球、公园游园后合影等等的照片。照片中的这些工人,大多油头粉面,皮鞋也擦得锃亮。拍摄这些照片的目的,想来是为了宣扬华铝钢精厂工人的丰厚待遇。不过客观地说,在那个年代,外资企业工人的待遇确实也是优厚的,而外国资本家在中国获取的利润则更是丰厚的。

  据有关资料介绍,1932年华铝钢精厂建厂初期只有127名职工,投产后三班连续生产,月产量113吨。1935年熔炼、铸造、板带箔轧机及一些精整设备相继投产,产量最高达每月400吨,职工总数达400名。除烟箔外,还生产厚0.009mm的裱纸的糖果包装箔,厚0.014mm的裱牛皮纸的茶叶箔,厚0.006mm—0.0075mm的电子箔。至此,华铝钢精厂已基本建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业纯铝板、带、箔生产体系。所用原铝锭是从加拿大、英国、挪威、瑞士等国进口的,产品则销往中国市场。

  上海解放后,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铝加工业困难重重,华铝钢精厂外商对企业经营失去信心,产量大幅度下降,产量由解放前的每月300吨至400吨下降到每月70吨至80吨,但生产并未完全中断。

  1960年7月华铝钢精厂由中国政府有偿收归国有,接收了外商留下的55台(套)专业加工设备,并在此后逐步添置了大量新设备,更名为“地方国营上海铝制品厂”,后改称“上海铝材厂”,隶属于上海市轻工业局,成为国内最大的铝制品加工企业。其后还抽调了大量熟练工人支援国内三线铝业企业的建设,成为中国铝业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国的铝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5年上海铝材厂全面改制,由天洁集团收购,随着上海市产业调整,天洁集团迁入浦东新址,上海铝材厂(原华铝钢精厂)旧址一度闲置。

  据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2012年6月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透露,2011年底完成的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上海共调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4422处,其中新发现1761处。华铝钢精厂的旧址也列入其中,其编号为310110805190000037。

  相关报道也指出:“华铝厂作为不可移动保护文物的保护工作是不理想的。围墙破损,不少厂房等建筑物也已经只剩水泥骨架。唯有那水塔还依旧挺立。围墙上还依稀可见‘上海铝材厂的几个字,提醒人们这里就是华铝钢精厂旧址。看来华铝钢精厂旧址保护还得加强。

  我们想既然已经列入文物保护,应该早日拿出保护方案,这些方案趁还有不少老人健在,还需多多听取这些老人的意见。”

  确实这类工业文物的保护还只是最原始的,像华铝厂这样的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老厂,由外资企业到收归国有成为国有企业,又在改革过程中改制为私营企业,它不管如何发展,都是在原华铝钢精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历史中,华铝钢精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然而它的灵魂、它的大量的原始文档却在企业改制的进程中被毁弃了,它的人,它的事,随着原来厂里工人的自然老去,亦将随之消失。

  我有幸在华铝厂被毁弃的一大堆原始文档中淘到了一本记载这家工厂当年生产基建、生产、工人生活场景的老照片。

  它们作为一种可以看得见的历史,让我们有了回望的可能,如果说工业遗产中的工厂遗址只是一副皮壳,而这些当年的历史影像文档和工人们的口述笔录的文字,才可称得上是工业遗产中活的灵魂。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