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融资
是全球性难题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中小企业融资也好,小微企业融资也好,都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都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式,越来越多进入这个领域的国外金融机构也日益认识到,进入这个领域进行融资服务,可能本身就是一个很不明智的选择。现在不少观点认为小微企业贷款难,应该是特定的合理的市场机制所决定的最终结果,如果简单地理解起来,其实就是不应该给小孩子太多钱这样简单的道理。所以,其实在这个不应该有金融的领域里谈金融,可能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违背了实体经济发展所固有的逻辑,而一旦离开这种固有的逻辑,其本身的特定风险就会更大。
并非所有的贷款需求都是合理的。事实上,每个企业都是缺钱的,而且都坚信自己能还款,小微企业也是符合这个逻辑特征的。
在小微企业贷款领域里,对于资金的需求必然是无限广阔的,但是与之而来的是资金归还的意愿度却同样具备无限的不确定性。在各国的实践中,已经比较清晰地表明了这点。尤其是在金融业相对成熟的发达国家,会奇怪地发现,越是成熟的金融市场,其小微企业的贷款量和占比越小,而且越发达的国家,其小额贷款的坏账率越高。这也是很有意思的数据,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很多人都说,富国银行小微企业做得好,但是事实上富国银行对企业的要求还是极为严格的。美国大多数企业的规模都很小,年销售额100万美元以下的客户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90%以上),年销售额50万美元以下的在数量上也占85%。70%的企业只拥有5名及以下的员工。而按经营年限分,它们不是“初创公司”。富国银行在挑选小微企业时,经营了十年以上的企业数量约占90%。
而与此相对比的是,曾在微博看到的数据说,中国小企业的存活平均周期是2.5年,这个数据有点离谱得不可相信,但是至少说明了,中国小微企业的生存周期是非常短暂的。所以,无论从哪个层面上来看,给予其任何形式的贷款,风险都是非常高的,换句话说,可能并不存在你所需要的理想的客户。
通过比较,其实还会发现,成熟的市场体系对于借款这个概念的理解要比我们严肃和认真得多。国外的企业和个人,对待借款的理性和严肃是超越国内的,在看德国的一份报告的时候,发现有个指标是企业存续期限,达到七年的,分值会远高于七年以下的企业。后来跟同行了解,他们认为任何企业都是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来磨合和稳定自身的生存基础的,而这段期限,他们认为7年较为合适。
事实上,考虑到中国高速的发展周期,七年或许的确是长了点,但是必要的生命周期还是需要经历的。
从根本上来说,这个领域其实并不适合债权的大面积进入,现在可以看到很多金融机构,都在拿那些成长起来的大企业做案例,举例论证说,这个企业,当初是怎么给的贷款,怎么扶持起来的。但是事实上,我只能说,他们都忘记了这些大企业起来的背后,那些倒在路上的企业,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说的不一定是战场,商场难道不也是这样吗?
在没有积累,尤其是利润方面积累的小微企业里,进行融资业务的风险特性,其实是可想而知的,这个领域的融资极具风险控制水平,它可以运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而且从正常的融资角度来看,小微企业存在各种各样的瓶颈,使其贷款难度非常之高,而且风险的把握和审定难度会很大。虽然很多机构都在宣称用大数法则等一些技术手段对其进行量化筛选,但是目前为止,我可以说,基本上无成功的案例。无论国内国外,很多人会拿一两年的数据来反驳我的观点,但是事实上,验证这种技术手段不是靠一两年的数据,而是靠一个经济周期的数据。正如股票一样,没有经历牛熊对比的参数对比,是无法验证操盘能力的。
行政干预金融是一场噩梦
所以,无论从哪个层面看,我个人感觉,无论民营机构,还是国有金融机构,要在这个市场里寻找到足够大的商机,难度是很大的,大量的资金拼命挤入这个市场,本身就是很不正常的。我很担心,大量金融机构涌入这个领域,不但会伤害到这些资金自身的安全性,可能还会对大量的小微企业形成很大程度的伤害,尤其这种涌入是政府带有较大行政色彩干预下的结果,所带来的风险则更加不可控,不得不谨慎面对。这次蔓延全浙江省的中小企业担保链事件,其实很大程度上,几乎就是这么一个行政干预金融的例子,从而导致金融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固有逻辑。
我这并非是耸人听闻,不断发生的现实就在验证我这个观点,最近浙江的担保链,引发全国性的关注,成了一场瘟疫,近千家企业牵涉其中。回到问题的核心来,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企业牵涉入担保?
我认为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跟过去几年政府过于关注中小企业融资难有根本和直接性的关系。2009年以来,在政府的强烈限制下,贷款规模专项供给的行政命令,使得各大银行几乎都求着中小企业来贷款,不但利息不断下降,而且额度非常宽松。银行为了让中小企业增加贷款的积极性,尽快将贷款规模发放出去,致使风险控制也变得很宽松,但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并没有太多积累,要它给予更多的抵押措施,几乎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就会变相要求中小企业给个担保就欣然放款。
在这之前未能获得贷款的大量中小企业,在这个大潮中,纷纷进行贷款,我当时做银行客户经理,听到最多的一句就是“不拿白不拿”,这些不把融资当成重要决策来衡量的老板,在浙江甚至全国比比皆是。他们从未想过,这拿钱容易,还钱貌似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各种基于朋友、商会、亲戚等关系的圈子一旦运作起来,联保体系就这么产生了。
前些年担保在浙江一直有,出事的也不少,但是从未像这次这样,牵涉之广泛,几乎囊括了浙江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反观浙江的大型企业,牵涉互保的反倒不多,那是因为在2008年之前,大企业在互保上受到的教训要远大于中小企业。尤其是2008年,杨汛桥一夜之间倒闭了五家上市公司,那之后互保一直都是大企业的重要决策之一,而中小企业显然没有吸取这个教训,却被政府给忽悠了进去。endprint
于是在形势急转而下的今天,大量曾经求着中小企业贷款的银行,转身一变,也开始逐渐意识到中小企业,并不是自己适合进入的群体,一个个纷纷抽身而去。曾经被求着的中小企业,才幡然醒悟,其实,这贷款拿起来容易,还起来很难。火烧连营的趋势,在浙江开始蔓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之路成了一场噩梦。
政府曾经认为是创新的联贷联保,这种连坐制度模式,被大多数专家和银行认为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模式,现在看来是幼稚和可笑的。中小企业融资难是真的吗?可能部分有难度,但是绝大部分并不存在真正的融资需求,很大程度上,这其实是被催生出来的一个伪命题。中小企业融资难,其实是正常的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轨迹,如果中小企业融资都不难了,那才是见鬼了。而政府一旦把这个认知变成一种政治性运动,就会极大干预和影响正常的解决方式,出现矫枉过正的局面。事实上,中小企业融资难,要不要解决?当然要解决,但是政府不能把这种自身的责任推给市场机构。因为对于高风险、明显不符合市场行为的问题,需要的恰恰是政府参与到其中进行解决,例如通过提高补贴、降低税收、压缩交易成本等方式,让小企业在区域环境里能更好地生存,更好地实现盈利,自然就能催生金融机构在企业盈利基础上介入了;而不是明明看着一个个都亏钱,还让金融机构往火坑里跳,到时候引发的问题会更大。
曾经有媒体在喊,救企业就是救银行!很矫情。对不对呢?很难说。事实上,为什么要救企业?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很多企业好的时候,不断借钱,拼命扩张,最后出了问题,就要政府来救它?第一是不公平,政府施救,本身就是违背市场规则的,让那些一直中规中矩、稳健经营的企业,情何以堪?第二就是,产能过剩的当前,不淘汰这些落后的产能,不保护优秀的企业生存下去,到最后其实就是使其苟延残喘而已,最后无非是一起死的下场。
所以,小微企业融资难,更多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关于经济利益分配的政治学命题,而非简单的经济金融学命题。我感觉,大家千万别忽视资本的嗅觉和敏感度,为什么现在大量的资本进入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到最后其实都是走到大额融资领域里去了,事实上它们比谁都明白,一个每天需要政府鼓励和支持呼吁的行业,必然是带有很大的盈利陷阱的。这个世界上,赚钱的事情从来是不需要呼吁的,而恰恰是又苦又累又脏又不赚钱的事情,才需要政府去呼吁。虽然话很难听,但是世界就是这么残酷和现实。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