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0)
智能化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以全体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打造富有智慧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智慧、高效的教育服务,在所有科目中,目前,音乐的智能化教育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从而也促进传统教学结构性变革,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智慧发展。
1 智能化音乐教学现状
近年来,智能化音乐已经成为音乐教育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越来越多的跨界IT业人才与企业投身到智能化乐器制造与教育领域,积极开拓音乐教育智能化市场。音乐智能教育通过新的科技手段,在平台上实现了对音乐元素和曲谱的识别能力与交互手段的建立,搭建起一个“音乐学习+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数据库+社交互动”的音乐教育生态圈。拥有智能评测系统,可对演奏者弹琴的音准、节奏、速度、力度、表现力、难度等各个维度进行检测评估,将其结果转化为直观的图形显示,并通过大数据收录和分析形成个人成长曲线,制定最优学习路径。智能化音乐教育的发展,为音乐艺术教育普及注入最行之有效的源动力,从长远看对整个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艺术素养的提升将产生深远影响。
2 从数字化教育向智能化音乐教育转型
目前国内外对智能化音乐教育的内涵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典型的有从教育的视角和从信息化的视角两种理解,“互联网+”背景下从信息化视角研究与构建智能化音乐教育新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智能化音乐教育是信息化教育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许多地区和学校积极探索智能化音乐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教育部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首次正式提出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智能化音乐教育成为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新的形态。
另一方面,智能化音乐教育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更好地实现“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新教育模式,为学习者提供智慧、高效的教育服务。实施智能化音乐教育的关键,是要以全体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围绕学习者个性化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对传统教育信息系统进行重构,汇聚、整合教育数据资源,形成具有智能感知能力、增进交流互动、有利于协作探究的理想学习环境,以支持智慧的教和智慧的学,使得每个学习者都能沿着符合个性化特征的路径成长,得到充分、有效的发展。
3 从传统教室向智慧学习环境转型
实施智能化音乐教育,需要构建和为学生提供富有智慧的学习环境,而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此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智慧学习环境包括校内外、课内外、线上线下各种类型的有利于学习者知识学习,帮助学习者能力和素质提升,促进学习者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学习场所、平台和环境。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智慧学习环境建设的重点。基于“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信息化、智能化的智慧教室平台,其后台数据资源存储、处理和服务支撑是利用智能化音乐教育云平台,前端应用是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以及APP服务,并通过教室无线网络等,实现“云”“网”“端”的数据传输和交流互通,构成以动态学习数据分析为核心的智慧学习支撑环境。4 从“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学习转变
在工业化时代,以规模化、标准化、任务化等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模式,要求通过教育培养大量具备基础知识技能、具有严格服从精神的标准化人才。而在“互联网+”时代,生产过程已由单一、重复的流水线生产模式转变为大规模、个性化、自动化的智能制造模式,亟须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智能化音乐教育要破除传统教育“班级授课制”“标准化生产”的弊端,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手段真正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实施个性化学习,要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等各方面进行深刻的变革,改变统一化和单一化教学模式,倡导学习的个性化、多样化。5 “互联网+课堂”促进教学结构性变革
智能化音乐教育作为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其突出标志是实现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结构性变革。首先,教学结构性变革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关键及主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因而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核心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其二,“互联网+课堂”促进了教学结构性变革。互联网及各种新技术、新媒体的使用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认知工具与智能化的支撑环境,形成了“互联网+”时代的新的课堂模式——智慧课堂,将教师主宰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促进“课堂革命”,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成长和智慧发展。[1] 李弘阳,李佩芸.艺术院校琴房智能化管理的探究与实现[J].文教资料,2016(06).
[2] 贾珂媛.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教师,2009.8
[3] 尹爱青,曹理,缪力.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7.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