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王寅散曲的叹世隐逸内涵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说月刊 热度: 40136
闵雪阳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系 四川 德阳 618000)

  王寅是晚明时期颇具特色的散曲作家,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年少时慕古名流,好结任侠之客,但也和当时的士人一样,希望科举入仕,能够让自己的才干得以施展,满腹诗书不至于消磨在平庸的生活中,但没想到的是,王寅“虽悬霄汉心,难画葫芦样。”[1]纵然有着一腔浩然之气,纵然才华干云霄,却因无法迎合八股文呆板僵化的格式套路而铩羽归去。王寅大约五十岁左右时入幕充塞,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在此之前,王寅曾归隐山林,在此之后,王寅佯狂终老,这期间他留下了许多具有隐逸风格的曲篇,在这些曲篇中既彰显了王寅隐逸时期箪食瓢饮乐以忘忧的情怀,又透露出他对凋零世道的无奈和对自己生活潦倒的无限慨叹。

1 世道凋零行藏休问

王寅曾在【双调·沉醉东风】写到自己“小胡孙浪说封侯,常向周瑜冢上游,洒一樽醉呼老友”[1]p2670。年少时的王寅心中充满着积极的入世情怀,在周瑜冢前醉呼这位千古风流人物为“老友”,可见当时王寅对于自己未来的展望和周瑜的人生轨迹十分契合,他钦羡公瑾羽扇纶巾的风流与儒雅,渴望自己也能像前人一样创下千秋功业,不枉此生才学。然而王寅自年少时便“独攻古文词,不喜举子业”[2]p133,科举考场却让王寅初次体尝到了世道艰难,他在【正宫·追太平】中写道:

  班马文枉学,李杜诗徒劳。诗文价借甲科高,被穷酸扯倒。汉风唐调谁评校?胡褒歪贬谁公道?知音本少子期曹。老先生自晓。

  学明经射策,想八座三台。出身多为趱钱帛,秀才时布摆。文章倘遂当时卖,声名难兑随人坏,英雄不怨老尘埋。爱蕨薇自采。

  看学术纷纷,知谁假谁真?假多真少笑时人,总歪传画本。是真是假难评论,价高加减随人信,大家跳入麺糊盆。请先生试忖。[1]p2657

  作者喜爱班马文章,从历史典籍中汲取人生智慧,也饱读李杜诗篇,被泱泱盛唐风气激起万丈豪情,但现实却是“诗文价借甲科高”,即使这些经典的史学著作和诗文词章能如何陶冶情操,具有多么重要的文化意蕴,但是在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诗文典籍似乎都是科举考试的附属品。在作者眼中,文字是有灵性的,而可悲的却是,这些灵动的文字却只能在科举考场中被箍进固定的格式套路中才具有存在价值,不为科举所用的诗文,是不会被人在意的。王寅在【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除夕》中感叹道“欠几文浊酒钱,卖两卷名家字。一卷是隐吴门处士诗,一卷是守江州刺史词。谁解评赏千金价贱,道寻常三尺纸,对时景寥落,寻思,自怪杀英雄士看世情聋眬,如斯,休嗤他市井儿。”[1]p2646满载诗文的书卷在世人看来不过是寻常三尺纸而已,不要责问“谁解评赏”,也不要埋怨市井儿们对诗文的冷眼相看,因为在万马齐喑的科举制度下,要想登八座三台、获高官厚禄,那就只有以明经入仕、射策而第,不论是汉风唐调,还是吴门处士都已经被排挤到了社会的边缘地带,而学术界也本应是神圣严肃的,如今却也似麺糊盆一般,真真假假掺杂其中难以分辨,所以在科举场上,王寅初次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观念与当时的社会风潮无法契合,最后一句“爱蕨薇自采”说得很是无奈,蕨与薇皆代指野蔬,“蕨薇自采”透露出一种浓浓的隐逸情绪,既然自己不愿在麺糊盆中浑水摸鱼,也不愿在名利场上营营役役,那么就只好为自己找一个远离纷扰喧嚣的栖身之所。

  王寅在【双调·清江引】中也抒发了对凋零世道的愤愤不平之气:

  世事看来都是假,一笑由他罢。难逢同调人,谩说知音话,总不如撒风颠胡戏耍。

  世事看来都是痴,那又精灵的敢求。豪杰真况少,奸雄辈自夸,道会藏头忙露尾。

  从这支曲子中我们看到了作者近乎癫狂绝望的形象,世间万象在作者眼中皆是假与痴,一句“道会藏头忙露尾”生动地刻画出了奸雄之辈沾沾自夸时的可憎面目和行骗吆喝时的猥琐形象,王寅一生狭气纵横,而当时之世却豪杰稀少,“难逢同调人,谩说知音话”中夹杂着知音难觅的深沉孤独,而将这种深沉的孤独消解在“撒风颠胡戏耍”的浅陋行为中则更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哀。

2 归去来兮吟咏自适

年少时“常向周瑜冢上游”的王寅在经历了科考挫败、看尽了世态炎凉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笑杀过彭城失权亚父、羡杀战赤壁得意周郎,成和败到今日总是茫茫。”[1]p2651古往今来,成与败都是心力交瘁的厮杀角逐的结果,但是当成与败一旦被纳入苍茫时空的无限视角中,仿佛就显得不足为道了。在曲作【双调水仙子带过·折桂令】《七潭渔社》中,王寅更是表达了对世俗中沽名钓誉的功力行为的憎恶,以及对庄子式逍遥自在的人生状态的向往:

  怪蟠溪封土辅周王,笑严濑辞官傲汉皇,两家儿都是乔模样。讬纶竿,烟水乡,觑前人总是亡羊。钓利的终归尽,钓名的枉恁狂,利和名一梦黄粱。业渔人名利须忘,身在沧浪,心在沧浪。何用明晃晃客星犯座?何用恶狠狠尚父鹰扬?争似俺稳拍拍情狎鸥行。随饥寒不离了桃源洞口,任炎凉常只在西塞山傍。绿蓑衣惯奈风霜,青箬笠直见沧桑。老来呵结识上些无礼法的村交,醉来呵共唱一会无律吕的新腔。[1]p2647

  《诗经·大雅·大明》里曰:“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3]p455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赞颂严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4]494但是无论是辅助武王伐纣留下千古美名的姜太公,还是辞官不受隐姓埋名的严子陵,在王寅看来却都是“乔模样”,“恶狠狠尚父鹰扬”表明了王寅对入世之心的否定,而“明晃晃客星犯座”则批判了类似严光这种表面上隐姓埋名辞官不受,而实际上却对做官入仕充满渴求的人生形态,所以王寅强调“身在沧浪,心在沧浪”,功名利禄都似黄粱美梦般枉然,自己既然抱着隐逸之心,那就必须名利尽忘。但是,归隐田园免不了物质上的匮乏,所以在桃源洞口蕨薇自采;身无官位自然也会备尝世人冷眼,所以在西塞山傍感叹历史如烟,从“随饥寒不离了桃源洞口,任炎凉常只在西塞山傍”这一句中便可以看出王寅努力想要从身体和精神两方面都要做到随遇而安。最后两句中“无礼法的村交”和“无律吕新腔”颇有意趣,而这也意味着作者跳出中规中矩的生活,获得灵魂解放的自由,真正意义上的享受怡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王寅现存的大多数隐逸曲作中,不仅抒写了吟咏自适的怡然心情,也让自己浮华尽忘的心境得以放空,如:

  素心交结社桑麻,未老身陶情诗酒,觑繁华总是蜉蝣。【中吕·朝天子】《寿友人六十》[1]p2652

  未了债从今勾起,不平处自后忘机,风雨相期,麋鹿相随,早康强酬答春光,共寻游好慰心知。【双调水仙子带过·折桂令】《送程小樵洋湖归汊上》[1]p2647

  随风随雨好时节,何必花和月?【中吕·朝天子】《姪辈雨中饮我酒家喜姪孙应元后至》[1]p2661

  笑浮生何苦煎熬,常掛青钱,结伴尔曹,活网溪鳞,旋锄山笋,新洒村醪。世上人任他颠倒,身后事咱谩量度。【双调·折桂令】《雨中姪辈七人邀我溪上酒家》[1]p2663

  从这类散曲作品中,我们大概可以了解王寅归隐的生活形态,那就是亦诗亦酒、亦歌亦友,让繁华成空的往事不再记挂于心;闲来时采些新鲜的野蔬、打捞新鲜的锦鳞,过着简单朴实的农家生活,让大自然的盎然生气来涤除杂念,不管是风雨交加,还是花好月圆,作者都以真善美的心灵去感受,而当作者将自己的身心灵魂完全交付与自然后,也就真正从这种远离尘嚣的生活中获得了归隐乐趣。

3 平生壮志欲说还休

远盾山林、归隐田园是很多失意文人告别世俗名利后的普遍选择,但是并不是所有失意文人都像陶渊明那般大彻大悟,把过去的入世之心一笔勾销,将自己的身心灵魂完完全全的交付于林泉烟霞,归隐对于很多失意文人来说只是出于无奈,他们在势力场中备尝冷眼与辛酸,梦想的颠沛流离使得心灵孤苦无依,之所以退守田园,是想为自己寻觅一处得以安放身心的精神家园。实际上,王寅也正是这样的失意文人,他在【北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隐园》中描述了自己归隐后诗意的栖居:“住一间村西破草堂,隐一曲竹下深蓬巷。傍一株鹤巢松树台,挂一幅禅榻梅花帐。护一道三尺矮萝墙,开一扇四面宿云窗。坐一片待叱青羊石,醉一歌无怀浊酒觞。”[1]p2646修竹剪水,掩映着深蓬小巷,鹤巢松台,垂挂着梅花禅画,如此宁谧幽致的意境,虽然抚慰了劳碌奔忙时留下的心伤,但却未能让王寅将平生志不得偿的遗憾从心头彻底抹去,否则,他不会陡转笔锋,在小令的最后感叹一句:“猛想起一会猖狂,英雄心未尽忘!”[1]p2646

  又如他的小令【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除夕李邑侯送酒钱》:

  送光阴又一年,空抱玉曾三献。愧追随乡里儿,恨孤负平生愿。霜秃鬓已魄然,豪侠气尚翩翩。笑老子穷除夕,诧贤侯赠俸钱。垆边,买浊酒何劳劝?樽前,赋相知感慨篇。[1]p2647

  在这支小令中,王寅除了表达对友人除夕送酒钱的感激之情外,也自嘲式地调侃了一番自己不如意的人生晚景。他将自己的才华比作荆山之玉,而自己就像卞和,虽怀抱美玉,却无人赏识,即使远盾世事,但是可以看出,王寅仍然未能从怀才不遇的悲哀中突围。再者,“霜秃鬓已魄然,豪侠气尚翩翩”,任侠豪气仍然回荡于胸中,而自己老之既至的身躯却再难撑起少年时的梦想,所有曾有过的气悬霄汉的志愿,如今也只徒唤奈何而已!而最不堪提的是经济上的穷困潦倒,“笑老子穷除夕”,作者虽然用一“笑”字,但这一个“笑”字却如哽咽在喉头的一滴泪,唯有笑,才能将这种因穷困潦倒引发的消极情绪排解掉。

  在套数《己巳除夕》中王寅也流露出了此类情感:

  【喜迁莺】小柴门幽致,家壁立近枕潭西,堪嗤,送繁华残年无具。空饱牙签万卷奇,说甚么生花笔。且一任糟糠人冷言絮聒,怎撑达索债主火急烧眉。

  【出对子】俺只缘为儒失意,一无成百事灰。览明镜羞垂蓬鬓飞,逢良辰常蹙剑眉低,到如今折损生平气。[1]p2679

  由此可以看出,当两鬓斑白的王寅回首往事时,依旧放不下“为儒失意”的痛苦。年少时,他以满腹诗书支撑着自己的入世理想,在科考场上遭遇无情的挫败后,虽然退守田园,也有过麋鹿相伴、鸥鸟忘机的怡然心情,但那股沸腾于壮年时代的入世情怀,随着年华渐老,仍然沉淀于心,王寅作为一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传统文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将之抹煞而去的。

  [1] 谢伯阳编.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3.

  [2] 汪道昆著.太函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47册.

  [3] 吴兆基编译.诗经[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1.

  [4] 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