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外国语学校娄桥分校 浙江 温州 325000)
齐梁以来,浮艳靡丽之风弥漫着整个文坛,文学发展之路,举步维艰。隋文帝虽两下诏书,欲革新文风,然积重难返,收效甚微,时俗词藻,尤多艳丽。
至唐朝时,陈子昂登高悲怆而呼:“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毅然扛起了以恢复风雅传统以及汉魏风骨的诗界革新大旗。此后,文坛上生机渐呈。陈子昂拉开了诗界革新的序幕,李白继陈子昂之后,全力以赴地进行着以复古为革新的诗歌创作实践,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李白在反对齐梁诗风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独到、深邃的诗歌主张,而且这些诗歌主张对整个诗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李白也自觉的实践着自己的诗歌主张。
1 “将复古道,非我而谁”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曾说:“卢黄门(藏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白)大变,扫地并尽。”李白在诗歌中明确表达了他恢复古道的志向和主张,如《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在《古风》三十五中又说:“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显然,诗人是针对六朝以来文坛上多是靡丽之音而感叹风雅精神的不传,因而要求恢复诗歌应该具有的深刻现实性和严肃思想性。汉朝乐府诗歌缘事而发,建安诗人多慷慨激昂之音,这都是对风雅精神的直接继承。“因此,继承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的传统和诗歌风骨,就成为他(指李白,笔者注)振起诗道的革新手段,主要体现在他大力拟作古乐府的创作实践中”[1]。葛晓音也认为:“李白大量创作古乐府,体现了明显的复古革新的倾向”[2]。
李白的“复古”首先表现在他继承且革新乐府诗歌的内容上。如《妾薄命》,郭茂倩引《乐府题解》云:“《妾薄命》,曹植云:‘日月既逝西藏。’盖恨燕私之欢不久。梁简文帝云:‘名都多丽质。’伤良人不返,王嫱远娉,卢姬嫁迟也。”李白的《妾薄命》虽然依旧是写陈皇后(阿娇)之事,却借鉴了《诗经》和汉赋的表现手法。如形容阿娇受宠时是“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失宠后是“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这种以反差手法来表现阿娇宠衰时的情景不正是汉魏古诗的惯用手法吗?还有“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的谚语式比喻,“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天断肠草”的比兴手法,正是对《诗经》和汉赋的表现手法的继承和学习。最后,诗人用“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的论断深化了主题。显而易见,李白的这首《妾薄命》在各个方面都比曹植他们的更为古朴。
其次,在创作风格上,李白还善于融合汉魏与南北朝乐府的表现艺术,创造出含蓄深厚的意境。如《长干曲》,原诗只有四句,崔颢后来扩展为四首意思相连的五绝,而李白则将其改为长编歌行体,虽脱胎于古诗,但是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有诗人大胆的改造和创新。诗人以概括精练的语言,表达了往来长江之上的人对于安定生活和真挚爱情的向往之情,使这类本来分散在民间乐府中的内容,凝聚成了一个完整的主题。全诗既有南朝乐府的清新明快,又比它明朗。
李白乐府中有许多篇章比原题更富有创造性,这正是他革新的重要表现,如《将进酒》、《蜀道难》等等。《将进酒》,本来是写游乐饮酒放歌之意,李白的《将进酒》表面上是写饮酒放歌,但是其中也熔铸了诗人强烈的自我感情,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他那“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饮,他那“古来圣贤皆寂寞”的悲愤,无不深深震撼着每个人。他的这首诗绝不是单纯的劝酒之辞了,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现实的关注,对自己的充分自信。还有他的《蜀道难》,大量运用了楚辞句式和杂言,显得参差错落,节奏明快,而且语言也清新雄放。这些既源于乐府的音乐体制,也有李白的独创。
李白以自己的大量创作实践了他“将复古道”的历史使命感。李白的乐府诗或直追古题原意,或借题发挥并加之深化题意,或进行再创造。这些都表现了诗人关注现实,有着强烈的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以及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李白在六朝靡丽文风统治文坛的时候,以自己的天生之才奏响了一曲“极不协调”的盛世强音,而这股强音源于古代的风雅精神,这足可证明李白的“复古”了。值得说明的是,并非说写古乐府就是“复古”,六朝人也写了大量的古乐府,但是他们的乐府多是艳丽、衰靡之音,并没有继承风雅正声。
2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诗歌主张的核心内容是崇尚清新自然的诗风。他在《古风》其一中曾说道:“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这里所说的“清,即是清新自然;真,即是自然清真。‘清真’也就是他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意”[3]。李白十分推崇“清真”的诗风。人们常说是因景生情,而李白的笔下往往是因情见景。他往往是顺着自己的感情而下笔不休,所以他的诗歌也就不必雕饰了,其诗歌也就自然、天然了。
郁贤皓说:“李白诗文的语言都不假雕饰,自然流畅,明白如话,音节和谐,浑然天成”[4]。他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细细品位,其中流露出的是一个独坐观山、观天的失意者无穷无尽的孤寂感。诗人和敬亭山互不厌弃,这世上能陪伴诗人的只有敬亭山了,全世界都已经抛弃他了,正如杜甫在《不见》中所说:“世人皆欲杀”,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旷世孤寂感了。诗人的这种旷世孤寂感本来是只可意会的,然而,诗人不露痕迹而道出,显得无比自然。他的《静夜思》可谓是中国古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引起了千百年来无数游子的共鸣,这源于诗人丰富深厚而且真挚的感情和诗歌语言的晓畅明白、自然清新。简简单单的“举头”和“低头”这两个动作,就勾勒出了一个深夜不能入睡的游子形象,更加令人倍感质朴。
李白性格爽朗,爱好自由自在,因而在大自然或者是生活中获得某种感受时,他可以兴到神会,一挥而就。因此,他清新自然、飘逸雄奇的诗歌语言随处可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等,这些诗句中所显现的明净、秀美、空灵,以及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跃然纸上。这显然是诗人因情见景,不假雕琢,感情自然,所以语言也就天然了。
3 重视学习优良文学传统
李白一路高歌恢复古道,提倡清新自然的诗风,其实就是对《诗经》、《楚辞》所蕴涵的风雅正声,汉魏文学的峥嵘风骨等这些优良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向前辈学习,另一方面是从民间文学中学习。李白一生崇拜的诗人有屈原、谢朓等。李白和屈原有着相同的政治理想和相似的人生遭遇,屈原的爱国思想以及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风雅精神正是李白所追求的,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点。《梁甫吟》中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同奸佞小人不屈斗争的精神不正是《离骚》中所表现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尤未来悔”的高贵气质?即使在流放夜郎的途中,也“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遇赦后,又以六十一的带病之躯请缨“冀申一割之用”,谁知,竟“天夺壮士心”,翌年,病逝当涂。这些不足以见李白的爱国之情?这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在他的诗歌之中比比皆是。
李白除继承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外,还继承和学习了他的诗歌创作手法。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处处可见其浪漫风采。李白的作品中也常常引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大胆使用夸张手法。比如他的《远别离》,可以把它当作神话来读,李白和屈原一样,都用香草美人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李白那瞬息万变、纵横跌宕、奇幻无比的《梁甫吟》不是感情波澜起伏的《离骚》再版吗?
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他多次称颂谢朓。如“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常忆谢玄晖”,“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诺谓楚人重,诗传谢朓清”等等。显然,李白对谢朓的推崇是因为他诗歌的清新,李白学习了他的清新诗风,而李白的诗歌语言的艺术成就又远远超过了谢朓。
李白重视学习优良传统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他积极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这点我们可以从他创作大量的乐府诗歌中可以看出。李白一生写了一百四十九首乐府,占他全部诗歌总数的近六分之一。李白重视向民间文学学习是因为民间文学的思想内容古朴,语言清新自然,而这些正是诗人一生的诗歌主张和追求。
4 结语
有唐众多诗人,尤其是李白,对六朝文风的有力反正,使得唐朝诗坛走上了一条健康、昂扬的道路,渐渐形成了以“清真”为审美的标尺,文坛上可谓是“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王绩、王维、孟浩然、常建、韦应物等人的诗歌中都体现了清新、自然、淡雅、闲适、明快等特色。李白一生虽然没有诗歌理论的专著,但是我们绝对不可以忽视他的诗歌主张,否定他在诗歌理论史上的贡献。李白的诗歌主张极其创作实践证明了他在唐朝的诗歌革新运动以及开创一代诗风上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66
[2] 葛晓音.李白乐府的复与变.文学评论[J].1995,2:114
[3] 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册李白部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16
[4] 郁贤皓.李白选集·前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2
[5] 说明:本文中李白的诗歌出自于: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等.李白诗全译[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