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0)
1 前言
“五四”是现代意义上中国女性文学的滥觞期,19、20世纪之交这一场巨大的历史和文化的变迁,让缄默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女性在这一瞬间“浮出历史地表”。[1]在五四的启蒙下,“闺秀派”作家从文学言说的客体转变为文学言说的主体。但在她们身上有一种对传统生活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却又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在这种矛盾中,她们的文学在自觉不自觉中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她们表现出“反叛”,却最终“适可而止”。可以说,这是“闺秀派”作家自身和文学共同呈现的特点。2 “自叙传”情结:感伤与憧憬
在传统文化中,“闺秀”有特定的内涵,是对一种文化环境中女性修养和人格的肯定。闺秀在女性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来自于书香门第,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样,“闺秀派”作家也出身名门,在未走出家门之前,她们接受了传统的家庭教育,因此在她们身上有保守的一面是可以预见的。所不同的是他们大胆的跨出传统家庭的大门外出求学,受到了西方先进文化的洗礼。在逐渐接受新思想的过程中,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等思想使她们认识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些传统思想对人尤其是对女人的约束和压制。因此,在她们身上存在着叛逆的因子也是可以预见的。但她们作为第一代的新女性,从她们自叙传的写作中,我们可以看见她们的感伤、彷徨、憧憬等多种复杂的情感。可以说,“在不同文化中现代文化激活了她们身上本来就有的传统文化的情愫,在不同文化的对接中建构了现代闺秀型的女性文化人格”。[2]“五四”时期闺秀派作家每个人都有出众的才华和鲜明的个性,这些女作家在创作思想上并不完全一致,但因为她们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和求学经历,在她们的身上既有传统女性的一面,又有现代女性个性解放的一面,对传统生活有着依依惜别的感伤,也有对新生活的憧憬与迷茫。因此,整体上,在文学创作中她们体现出一种相同或相似的创作目标。
在她们的文学作品中,闺秀派作家在很大程度上对平等、自由、独立的精神有渴望和憧憬,但表现出来的作品还总是带有感伤美。陈衡哲的《鸟》,在这鸟身上寄托了作者甚至是新一代女性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对封建传统对女性个体的压抑开始的反叛。闺秀派作家的作品往往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和苦闷,自我书写的意识很强。苏雪林的《棘心》便是作者的自叙传,小说中的女性知识分子杜醒秋的成长道路和人生历程是自身的部分经验历程。杜醒秋渴望婚姻自由、独立、平等,但是最终她还是妥协于传统,这是作者自我的书写,也是作者感伤的表达。这些闺秀派作家是有自己的反叛的,但是她们还是有所顾虑和迷茫,因此,她们是反叛开始的一代。
3 “适可而止”的叛逆:困惑与矛盾
“闺秀派”作家是从传统的家庭中走出来的知识女性,从作家的自身来说,她们受到新观念的冲击,她们在冲击之下觉醒,自觉的体悟女性自我的人生和女性的内心世界,她们渴望用自己的笔书写自己的所思所想。女作家已经意识到女性自身的权利,应该写出被男权文化长期遮蔽的丰富和绚丽的隐秘女性世界,在这一点的基础上,女性作家已经开始了她的反叛道路的书写。“闺秀派”作家通过家庭关系、男女爱情关系的重建,寻找新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秩序和男女关系。她们既有现代女性的个性解放精神和独立自主的意识,又迷恋于传统文化的温柔、平和。在新旧文化的转型中,“闺秀派”作家和作品表现出不可自拔的矛盾。凌叔华的成名作《酒后》,作品主要写了“新式家庭”中女性的情感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女性的反叛的呈现。女主人采苕掀开了女性意识中隐秘的一角,揭示了生活在一个安宁家庭中女性心灵中的反叛因子。
采苕的愿望趋于实现到突转停止的过程就是一种“适可而止”的叛逆行为。“适可而止”的根本原因,应该说并不只是婚姻形式本身,而是存在于她内心深处或是潜意识中“妻子”角色意识及内心的不安全感所表现出来的困惑状态,典型的表现出新追求与旧道德的冲突。在传统文化氛围中长大的新女性在坚持新追求时内心深处承受了一种沉重的压力,这种压力就造成了女主人公内心激烈的情智冲突。在苏雪林的自叙状小说《棘心》中,女主人公杜醒秋从最初对传统包办婚姻的反叛到最终的妥协,表面上是出于对母亲的孝,实际上是一种对传统的妥协,是一种适可而止的反叛。杜醒秋在“孝”与“爱”的矛盾中适可而止的选择了回归,这是杜醒秋的选择,也是作者的选择。因此,“闺秀派”作家走出去,最终不可避免的走回来,她们最终在困惑和矛盾中,选择自我的回归,不得不说这是“适可而止”的反叛。
4 结语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闺秀派作家,开创了女性文学创作的先河,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自我的书写找到了舞台。她们主动寻求中是提供经验的一代,难免存在感伤、困惑等复杂的矛盾。[1]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2] 王晓梦.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闺蜜派作家[N].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