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文新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苏轼北迁心态及创作研究
王岚
(西南民族大学文新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苏轼是北宋时期,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坛的领军人物,才气横溢,兼擅众艺。苏轼在仕途数十年,几经入出朝廷,曾经被贬黄州、惠州、儋州。而被贬的期间往往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和成熟期。本文主要理清他被贬黄、惠、儋缘由,在此基础上探究他北迁以及北归的心态,以及此时期创作的内容。
北迁;心态;了悟
1 苏轼北迁缘由
在公元1085年,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高太后垂帘听政,担任宰相的司马光重新组阁启用苏轼,回到朝廷后快速晋升为三品大员。而此时的他,在经历了被贬黄州的困顿,为了生存而躬耕东坡之后,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百姓的困苦。所以,当他重回朝廷,面对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甚至连有利于百姓的方面都要废除时,苏东坡又与当权者司马光站到了对立面,提出了“较量厉害,参用所长”的观点,即实事求是。指出有利于百姓的新法就应当使用,不利于的才应该废除。正如朝云所评价他 :“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后因不愿继续参与党争而请求外任。到杭州为一方长官,潜心为老百姓做实事。比如 :疏浚西湖、治病救人等等,深受杭州百姓爱戴。公元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苏轼又被中央朝廷起用,官至礼部尚书。可是这一次,苏轼又卷入了政治漩涡,与得势的章惇政见不合,被贬官至岭南之外的瘴疠之地惠州。苏轼贬至惠州时,只有朝云一人陪伴,在两年之后,朝云因病去世。至此,苏轼的生活又迎来了新的黑暗。公元1098年,又被贬官至环境更加恶劣的儋州。这时,苏轼看到了中央王朝的意图,深深地感到自己北还无忘。2 北迁心态的转变
苏轼在外任和在朝时期,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与李白的浪漫洒脱不同,也与杜甫的忧国忧民不同。他在朝为官优先考虑百姓的利益,他被贬时懂得调适自己,同时也以自己的方式关心百姓与国事。尤其是他在被贬之后,他的经历让他的精神境界更加的丰富。通过诗文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人生空漠之感的旷达,这种旷达是建立在丰厚理性精神上的智者的大觉悟。在宋代哲学上自成一派,为“蜀学”之代表。他的文学创作、为官之道、生活之道都让人敬佩。虽然此时他已经年迈,但是当他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北归重返中原,士大夫们在政治上普遍看好苏轼。元祐大臣纷纷起复,唯有苏轼兄弟仍领宫祠闲禄。就才识、资历和声望而言,在幸存的元祐大臣中,苏氏兄弟实为首屈一指的人物。士大夫们都认为,二苏不会长此闲度,再度出山只是时间问题而已。郑侠以上古贤相傅说比苏轼,期望他“衣被华夷”、“霖雨苍生”,黄庭坚写诗道 :“翰林若要真学士,唤取儋州秃髯翁”。黄庭坚坚定地认为,朝廷发布新政,苏轼得到重用乃理所应当。面对外界热烈的期盼,苏轼在《次韵郑介夫》中却回答道 :“孤云倦鸟空来往,自要闲飞不作霖。”突出表现一个“闲”字,是他经历黄、惠、儋后心态主要由困顿、孤寂像一种通透、了悟逐渐转变。他在惠州时期,写出了《荔枝叹》这篇让人称快的诗篇,通过追思贡荔之害,实际直指时政的腐败现象。在儋州时期,虽然生活困顿,仍在蛮荒之地传播文明,使当地有了朗朗书生,并培养了海南第一位进士符确,在大观三年1109年中进士。现在儋州仍有东坡书院,甚至连儋州的渔民出海劳作戴的帽子也叫东坡帽,可以看出他与百姓的亲密联系。在《自题金山画像》 中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形容自己形为槁木,心如死灰后,强调的是在去掉“形”后,而获得大自在、大快乐,去妄明心,才能体悟自身的本真。
所以,综上所述,苏轼从被归到北归心态形成了一个明显的过渡,面对大家希望他再次为官的热切期盼,他以一个“闲”字作答,在笔者看来,他并不是不关心百姓,只是不想再次卷入政治漩涡,但却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帮助百姓,去揭露社会的黑暗,脚踏实地的做实事。
3 北迁与北归创作的内容及风格
纵观苏轼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留下了两千七百多首诗。其中,苏轼的北迁是他创作生涯的丰富期,此时期的作品量丰富,研究者甚多,内容主要可以归纳为生活纪实、情感记录、实事评论等几个主要的方面。本文在此着重分析其北归时期的创作内容及其风格。北归时期是他生命接近终结的时候,诗歌创作大概只有一百余首。也因为是一路北还,每到一处便有喜欢苏轼或老友相迎,所到之处留下一些题跋以及与友人的书信往来。但这一部分作品虽然量少,却是苏轼经历了大起大落后的成熟作品,是苏轼生命情志的体现,是苏轼人生的总结。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你不知道苏轼过往的经历,没有阅读过他之前的作品,是不可能理解他最后这时期的作品。此前的一部分苏轼研究者,在评价他黄、惠、儋三个被贬时期的作品时,认为他的创作都体现出了一种旷达。笔者赞同此观点的同时,也认为他北归时期的创作风格也同样的体现出了旷达。但是,这一种旷达与以往还是存在细微的差别,至少可以归结为旷达的升华,人生的了悟。王水照先生在考察了苏轼一生的仕途后,归纳他三次贬谪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为黄州—乐、惠州—悲、儋州—旷三部曲。在此基础之上,笔者把北归时期归纳为一个“悟”字,表现为在历经人生的大起大落后,对人生价值的彻悟。[1] 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 :中华书局.1982
[2] 孔凡礼.苏轼年谱[M]. 北京 :中华书局.1998
[3] 苏轼.苏轼诗集[M]. 北京 :中华书局.1986
[4] 王水照 .苏轼研究[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 :中华书局.1995
[6] 林语堂 .苏东坡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王岚(1992.07-),女,土家族,重庆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名称:苏轼北迁心态及创作研究。项目编号:cx2017SP8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