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诗经》和花间词中女性形象对比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说月刊 热度: 16648


  (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2)

  《诗经》和花间词中女性形象对比

  刘冬梅

  (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翻开诗经扑面而来的是原始清新的气息,尤其是国风和小雅,其民谣大部分是来自下层民众,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特别是关于婚姻爱情的诗,直抒胸臆,其中写思妇怀人、弃妇已开后世词之先河。《花间集》是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的词选集,被奉为倚声填词之祖,收录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位作家的词。本文试从审美差异、服饰色彩和个性思想三个方面对比两本诗集中所表现的女性形象之异同。

  诗经;花间词;女性形象

1 审美差异——健壮与纤瘦

健壮和柔美的对比是诗经和花间词中女性形象最大最直观的差异。先秦以大为美,不同于汉以后的审美标准,和今天的审美标准也不同。诗经时代人口稀少,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男人硕大意味着有能力劳作和保护家人,女人硕大意味着蓬勃的生命力,能繁衍更多的后代。诗经中被赞美的女性都是身材高大健壮的,“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人,硕大且俨。”,“硕大无朋”,“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在诗经的年代,男女是以大为美。朱自清说:“大人犹美人,古人‘硕’、‘美’二字为赞美男女之统词,故男亦称美,女亦称硕。”赞美男性也是“硕人”,像《邶风·简兮》、《郑风·叔于田》、《郑风·大叔于田》、《卫风·伯兮》也都是用“硕”来形容男性的高大健壮之美。

  花间词中女性形象多是纤柔的,细瘦的,《花间集》中所叙写之女性多是酒宴歌女,闺阁思妇,审美趣向是纤手、细腰、细眉。“转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露桃宫里小腰肢,眉眼红、斗钿花筐金匣恰,舞衣罗薄纤腰、 “腰如细柳脸如莲”、“纤腰婉约步金莲”、“翠娥争劝临邛酒,纤纤手,拂面垂丝柳”、“闲折海棠看又拈,玉纤无力惹余香”、“娇艳轻盈香雪腻,细雨黄莺双起”。花间词的作者都是士大夫阶层,这些词作又是他们在酒宴上写的付与歌女演唱的歌词,柔美纤瘦的审美符合他们歌舞游乐的闲雅之趣。

  诗经中也有几首写女子写的比较柔婉的,像《秦风·蒹葭》中在水一方的伊人,《郑风野有·蔓草》清扬婉兮的美人,则具有一种花间的意味。

2 服饰色彩——素淡与华丽

诗经中审美以素淡为美,颜色上喜欢白色素色。这样的审美也是由当时的劳动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先秦时代衣服的面料多是天然的麻布、葛布。丝织品和羔裘虽已出现,但是仅限于少数贵族,普通百姓并没有机会穿。《国风·葛覃》写一位女子归宁前准备衣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絺是细葛布,綌是粗葛布。《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贵族女子庄姜出嫁时外面罩一层麻布的褧衣,掩盖比较华丽的衣服。

  再看《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从男性视角和口吻陈说东门之外美女如云,而他只中意那个素衣女子,诗经的年代物质贫乏,衣服也都是朴素自然的,没有华丽的颜色,而诗经的作者多是下层劳动人民,这种素淡为美反映了先秦劳动人民的审美要求。

  《花间集》中则是轻衣漫舞,华丽服装,其中所描绘的女性都是着绣衣、绣衫、绣罗、绣襦、罗袂、罗衣、罗裙、罗襦、罗袖,绫罗锦绣的衣服,衣服上有精美的刺绣。刺绣一般是用金缕线,绣凤凰、鸳鸯、鹦鹉、鹧鸪之类。“泪痕新,金缕旧”,“玉钗斜簪云鬟髻,裙上金缕凤”,“锦荐红鸂鶒,罗衣绣凤凰”,“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柳色披衫金缕凤”。

  色彩上也比较鲜艳,很少素色的,红蓝翠绿黄都比较多。“月罗春水绿”、 “满街垂柳绿阴长,嫩红青翠间浓妆”、“额黄侵腻发,臂钏透红纱”、“阿娇初着淡黄衣,倚窗学画伊。”、“记得緑罗裙,处处怜芳草。”“却爱蓝罗裙子,羡他长束纤腰。”、“瑟瑟罗裙金线缕,轻透鹅黄香画袴。垂交带,盘鹦鹉”、 “焦红衫映緑罗裙”、“细雾垂珠珮,轻烟曳翠裙”。

3 个性思想——鲜明与类型化

诗经中的女子,形象鲜明,敢爱敢恨。在聘婚制、媒妁制的先秦时代,要求婚姻自主,反抗父母做主的婚姻。《鄘风·柏舟》女子自己有了心上人,向母亲倾诉“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要求婚姻自主;《鄘风·蝃蝀》写一位女子不待父母之命自择配偶;《郑风·溱洧》描写男女春游,互赠信物表达爱意;《郑风·将仲子》写男女逾墙私会,女子絮絮告诫情人;《王风·大车》女子在婚姻遇到阻碍时,选择和心上人一起私奔,并发誓“榖则异室,死则同穴”;《召南·行露》女子不为强暴所迫,不畏权势绝不屈从。《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的弃妇,虽然也有哀叹和哭泣,但是她们敢于表达对负心人的谴责,得出“遇人不淑”、“遇人艰难”的结论,懂得当断即断。

  花间中女性不会采取主动态势,只是无奈地面对离别和遗弃,静静地等待归人,其女性皆是抚琴落泪、倚屏不语、梦觉难眠、慵起梳妆、敛眉含羞之类,没有鲜明个性。“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愁匀红粉泪”,“玉郎薄幸去无踪。一日日,恨重重,泪界莲腮两线红”,花间词中的弃妇只是怨恨落泪,没有独立个性色彩。

  而韦庄的这首《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将一个真挚坚决,追求美好爱情的女子跃然纸上,其坚决的誓言、大胆的表露真是令人赞叹。

  [1] 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 杨景龙,(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 朱自清.古诗歌笺释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刘冬梅(1990-),女,蒙古族,河北承德。河北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词曲学方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