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时间的隐喻和断裂——当代诗歌中关于时间的抒写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说月刊 热度: 16426


  (吉林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12)

  时间的隐喻和断裂
——当代诗歌中关于时间的抒写

  张家畅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当下诗歌在文体上的开放性有多种异于传统的表现,其原因和现象可以从多角度去探索。在当代诗歌中,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现代性特征就是对时间的抒写和把握。在各种语义范畴内,时间范畴可能是最复杂、最抽象、最难以掌控的语义范畴,它既可以概括那些体现时间概念的词汇,也可以体现时间意义。因此,研究诗歌中的时间抒写,从时间的隐喻和断裂感这个角度,或许能深层次地把握诗人的创作情感。

  当代诗歌;时间;隐喻;断裂

  其实在当代诗歌中,能明显地看到中国诗歌“西化”的现象,如由写意、表现到募仿、再现;从描绘自然、通过自然寄托情感走向抒写人生感慨;从含蓄、节制、精约走向泼辣和铺张;从明显的押韵过渡到口语化的写诗等。当然,对于时间的抒写和掌握也属于中国诗歌从传统性向现代性过渡的一个特点、一个标志,通过研究对于时间的抒写也能较深层次地把握诗人创作的情感。

  时间是一个抽象词汇,无始无终也没有界定。但相对于它的抽象性而言,时间又是具体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通过其他事物来感官得到的。虽然无数人对于时间进行过无数的阐释,但似乎依旧没有一个最具体的答案,因此对于时间的探索还在继续。在当代诗歌中,出现了很多关于时间的标志性词汇,正是因为时间的难以驾驭,因此出现代表时间的语用时,诗人也好、读者也罢,都会对时间的认知特别敏感。诗人的生活、读者的生活都完全被控制在时间里,日常生活的现实世界、精神世界在时间的洪流中不可避免相异又相依。

1 时间范畴的语义认知

在各种语义范畴中,时间可能是最抽象、最复杂,也是人们最常用的重要语义范畴。①它既可以概括体现时间概念的词汇,也可以表示时间意义。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时间的认知不外乎是时点、时段和实况三类。时点即具体的、一定的时间点,表示活动的瞬间或短暂的时间,例如“黎明”、“今天”、“一点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等;时段的长度较时点长,是一段时间或具有一定长度的时间,例如“整日”、“周年”、“千秋万岁”等;而实况是时间出现时的状况,反映的是事件、活动的时间状况,例如“已经”、“永久”、“时下”、“先入为主”、“先发制人”等。

  时间一旦进入文学领域,时间的意义便也不再单纯地是标识时刻的意义,往往具有隐喻的色彩。像“闻不到时间的气息/看不见时间的眼睛”,“有一天 当时间把它自己收回/我们成为没有时间的人/在时间外”②等。

2 诗歌文本中的时间表达

2.1 隐地诗歌文本中的时间表达

  隐地的诗歌创作打破了诗多为年轻人所作的定说。正所谓年华已逝,诗人对时间在心理上不可避免有着恐惧的情感,这种恐惧、畏惧的心理逐渐形成一种潜意识,再投射到他的诗歌创作当中。

  2.1.1 隐地诗歌文本中的直线时间抒写

  红日初升 昂扬的绿树和/小草们窃窃私语//让我 仿佛看到/一个春天的骚动//③

  原来他已进入生命的冬天 /冬天有什么不好呢?/冬天 至少适合喝咖啡//④

  用青春的诗/抵挡自己心理的老和生理的老......人在西风里/还能在原地打转/真的要感谢天 感谢地//⑤

  自二十至四十/夏之人生/正是好岁好月/一生的鼎盛年华//......人生一场/如春夏秋冬//⑥

  所谓直线时间是单向流动的,一去不返,没有回旋的余地。人们在直线时间的流动中只能“望洋兴叹”时间的无情,眼睁睁地看着万物变迁。

  在这几段诗篇中能明显看到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替。诗人在季节的更替中,在季节的思考中,在时间的书写中隐含地表达了对时间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感叹。春天是青春年少的象征,青春活力,鲜衣怒马,神采飞扬。“一个春天的骚动”极其活泼又形象地描述了流淌在诗人血液里的那份“躁动”和热血。诗人在春天的描写中一方面感叹韶光美好,一方面又无奈感叹人已老去。“冬天 至少适合喝咖啡”,在春夏的躁动好动后,诗人不管是身体还是生理状态都进入了“休眠期”,不再鲜衣怒马,而是煮酒烹茶。“什么时候/时光已经把一个俊秀的少年变成/一只慵懒的猫/一头行动迟缓的狗/一匹凶不起来的狼//”,这是一种怎样的哀叹和无奈啊,甚至可以想象到诗人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来这样地自嘲,诗人不愿衰老,世人不愿老去,当人人试图用坚决的姿态挽留时光时,时光却无情离开。人生的一场,果真如春夏秋冬。再如他的《人的历史》中:

  上午婚礼 子夜葬礼/婚礼和葬礼之间 夹杂了一个/下午茶//每天看一点别人的戏/也演一点自己的戏//一笔一画/人从诞生到死亡 是一种/名叫完成的仪式//。

  首先我们可以在这首诗中清晰地看到明显的时间标志性词语:“上午”,”子夜“,”下午“。”上午-下午-子夜“,这也是直线性的时间线。这是一天当中的三个时段,也暗含着人的一生。从人的出生——婚礼到人的死亡——葬礼这个被仪式化了的过程当中,在这个紧凑的大悲和大喜之间夹杂了一个”下午茶“,在这样凝重的仪式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如此轻巧缓慢的“下午茶”时间,竟给人砰然一击,看似轻松缓淡,但却让人心头一紧,当真是人生一场!隐地在此以时间为串联,书写了人的一生,然而在这时间的背后,却是数不尽的凄凉和无奈。

  2.1.2 环形时间下的时间回归

  直线时间是单向流动的,跟直线不同的,环形时间是可循环的,可回旋的,因此就不像直线时间下一切生命的消失,万物无始无终,死亡也不再意味着结束。

  我倒在床上/我倒在你身上/我倒在马路上//还有什么别的地方/我可以倒下/不倒在床上/不倒在你身上/也不倒在马路上//山 屋顶 码头或/飞机上/世界的任何角落/你都可以/倒下 是你最后的权利/倒下 是你唯一的选择//小草/老树/楼房/招牌/铜像/我们看到的/都在腐朽/都在倒下//倒下的人/排着队欣赏自己最后的一场演出/土葬 火花//被压倒着的/腐朽的背面/大地另有一股隐隐的力量/我们看不见/看不见 勃勃万物的生长//春天/在我们倒下的时候/已经和重新占领枯黄土地的嫩绿小草/说哈罗//

  万物都在倒下,万物都在腐朽,万物都在死去,万物都在“向死而生”。然而被压倒着的以及腐朽的背面,却有一种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的隐隐的力量存在,这股力量支撑着万物继续活下去,在万物倒下腐朽的地方重新生出嫩芽,重新生出希望。这跟之前的直线死亡时间是相悖的,在这里,死亡不是终点,而是重生,而是生命的延续。再如:

  你永远看不到我的老//在生死长巷里行走/我们不走到尽头/就腾空而飞/或作隐身术/让老和我们擦身而过//我们活在银幕上/活在影子里/我们不依附肉身/血液是天空的流云/巧兮笑兮/美兮 盼兮//我们的青春永远不会老//。

  在这首诗里,诗人不承认老,不承认时间带给他肉体的变化,而是将永恒的青春寄托在银幕上,影子里,血液不在是实在的液体,而是天边的云彩,在欢笑倩美中永恒地流淌。诗人在这里完成了异质同形的生命的永恒形式。

  2.2 食指诗篇中关于时间的书写

  在这里那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为例。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洋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诗人以时刻性的时间为标题,在诗中的的第一段又反复强调“四点零八分”这个时刻,证明诗人突出了即刻意识,这也是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标志,即:尺刻性、即时性、媚俗性和先锋性。诗人突出这个时刻,也表达了一种紧迫感、被迫感,这是和隐地的直线性时间书写相似的直线性文化心理。时间的断裂感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空虚和空白,在空白处更多的则是时间的冲击。直线性的时间是人能清晰地看到时间的变化、人肉体的变化及万物的变化,但是时间的断裂会造成时空错位,在时间的空隙中又能发生很多超时代的事和感悟。因此,“四点零八分”这个时刻使传统和现代融合得非常鲜明,表现了现代的对于时间及时间之外事物的精确性。

  “四点零八分”是火车启动,马上要离开的时刻,是群体性的离开。这种群体性的运动、奔波、这场不知所终的旅行,被圈绕其中的是不知所措、被动的人们,人们被包围在时间线性的围墙之中,逃离不去,只能深陷其中。这种时间带来的冲击感和惊叹性,给人带来的是深深的无力和没有准备的莫名的前行。

  2.3 郑敏诗歌中对时间的抒写

  以郑敏的《时间》为例,这个题目算是很直观的了,但虽然直观,却依旧通过对时间的思考获得了对生命的体验,即时间是永恒变动着的。如诗的第一段,“对于东方和西方/时间是无私的母亲/然而一个婴儿创造着奇迹/自腐朽里捉寻到永生/另一个婴儿守着腐朽啼哭”,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人们的时间观念存在差异。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时间观念,不同的文化观念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虽然东西方对于时间有所差异,但是时间却是一视同仁的,腐朽即永生,永生又不完全代表着永恒,永恒依旧面对腐朽,这也表明了时间的永恒变动性。其次,郑敏用“网到的凤蝶”、“摘到的花卉”、“运动的磨轮”这三个意象呈现时间流逝的标志,同时也是时间的隐喻。“凤蝶”、“花卉”都是生命物体,思维一旦捕捉了这些生命实物,流逝的生命在思维的巨网里变成为了永生,运动的磨轮需要外力才能动起来,但是在诗人的诗中,磨轮却成了推动力,推动着风,推动着时代的前行。“工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性词语,然而新时代的诞生和来临已不是“工厂”就能简单决定的了,代表新文明的“工厂”都已在滚滚时代的洪流中叹息,可见新时代的雄雄而来之势。

  同时在这首诗里,诗人有提到“婴儿创造着奇迹”,“婴儿”即为新生的创造者,是奇迹的力量之源,是时代的新生之源,诗人有意说明“奇迹创造者紧跟流逝的时间”是“变动的存在”的一种方式,时间在流逝,人在死去,时间在流逝,人又在重生后起。为什么婴儿“捉寻到永生”呢?因为他是时间无惧的伙伴,像一只小舟流逝在时间的长河中。作者言外之意,是想表达“变动的生命存在必然会创造出奇迹、捉寻到永生的伟大精神内涵”这一主题。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从对时间的沉思中感悟生命体验以及时代的断裂和接连。

3 结语

诗歌对真实世界的把握其实就是对人性的诗意境界的全方位展示,诗的真实世界也应当是人性的诗意境界。诗歌中对于时间的抒写是超越人自体肉体禁锢的感觉,是通向时空、宇宙意识的感悟。在现实与本体之间,是没有直接相连的中介的,人类为了使二者尽量接近也做了很多努力。生命是一场咏叹,不同年龄的人对待时间的态度也不同,不同的诗人每每抒写时间也很容易感发“时间与生命”、“时间与年龄”、“时间与时代生活”,不停地进行着对时间和人生的探索。正因为时间的变化无常,无法捉摸,人们才愿意追逐它的影子想尽办法描述它,表达它。人们也因为知道时间的无情,才在时间的流动中得知珍惜的真谛。因此,诗人在书写时间时,除了感叹时间无情,感叹人类生命短暂,还赋予了诗篇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新的含义。人人都是向死而生,死亡也是每个人的最终结果。因此,诗人在孤独地面对死亡与孤独的主题时,是用一种超出死亡本身的力量去写的。但无论时间永恒也好,还是短暂也罢,若相信“人间何处是清欢,恰在当下间”,便是对时间和自我的最大尊重了。

  注解:

  ① 刘叔新:《汉语时间语义范畴的表现方式体系》,《语言学和文学的牵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② 隐地:《时间》,《风云五山》,第124页。

  ③ 隐地:《春之晨》,《生命旷野》,第20页。

  ④ 隐地:《法式裸睡》,《热爱生命》,第127页。

  ⑤ 隐地:《第五十八首》,《法式裸睡》,第144页。

  ⑥ 隐地:《适合跳西班牙舞的夏天》,《风云舞山》,第80页。

  张家畅(1993-),女,硕士,吉林大学,现当代文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