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艺术美学之生活美学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说月刊 热度: 15345
陈俊丽

  摘 要:做学问需要往一般、普遍性上研究,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却需要具体的方法和指导,美学在大学、研究所等是一种书本知识,是一门学问,怎么样能在实际生活中日益转化为生存的体验和精神的探索;在日常生活中,美学不单单是抽象的原理和范畴,而是提高生存质量的策略;美学不单单是美学,而是成为了人生智慧和高尚人格。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问题和困境,闲暇之余,苦苦思索着既能解决问题又能美美的生活之道。学习完艺术美学之后我掩卷深思,重新思索一下自己的生活和周围很多人的生活,眼前一亮,答案在脑海中渐渐浮出来了,终于悟到了美学能给我们带来的教益和智慧。这样,不但知晓了什么是美学,而且超越了美学的知识层面,进入深邃的美学的精神内核。从而为能诗意的生活开启了一条道路,指明了方向。我们不管做什么,怎么做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实现其人生的价值。

  关键词:美学精神;日常生活;生活美学;诗意的生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浏览了大量关于美的东西,比如自己画画,看画册,去美术馆看作品展等等,从中多多少少知道什么是美的,然而它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什么作用呢?虽然并不是每门知识都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的有用之物。一般来说,像其他社会科学的知识带有明显的应用性质,技术学科的理论可以直接用于生活实践,而人文学科的知识往往缺乏这种直接用途。比如,你学习了文学、历史或哲学,似乎很难将这些知识转化为直接有用的东西。但是,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知识之一,虽说体现出某种“无用”,这种“无用”却是“无用之用”,是一种“大用”。尽管美学不能教会你如何赚钱、如何打官司,但却可以提升你的精神境界和趣味,丰富你的人生体验,健全你的人格。所以,跳出美学的知识性,你可以看到美学更像是一种带有人文意味的生存智慧。所以,要把握美学的真谛,还得从人文智慧的角度来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不免发现有意志消沉,感觉迟钝,心灵充满暮气,终日斤斤计较,被日常生活的狭隘视野所遮蔽的人群;有的则相反,生气盎然,心胸阔大敏锐而有豪杰气象。前者更像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被消磨了意志而没有趣味的人,眼前只有柴米油盐禄位田宅;后者则是一个更高的境界,人性被升华了,精神被激活了,人变得富有生气和胸怀,超越了前一境界的种种局限与束缚。王夫之讲“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并把审美视为一种“救人道”之“大权”,更是一种很好的证明。

  海德格尔提出了“诗意栖居”的概念,并身体力行地实践,他在荷尔德林的诗歌中神游,在环抱自然的森林小木屋里静思,力图摆脱刻板平庸的日常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打破日常生活的沉闷平庸,寻找富有诗意的生存方式,便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日常生活的平庸、委琐和糜顿,带有消磨人意志和个性的机能,日常生活的体验便不可避免地趋于平庸,这便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压抑性质。从这个角度看,日常生活显然有一种惰性和保守性。

  更进一步,在當代社会中,由于专业化和管理化的普遍实现,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趋向于“规章统治人”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受制于种种“游戏规则”而管理化了。社会学家韦伯把这种状况称之为“规章对人的统治”,他把这种日常生活形象地描述为一个“铁笼”。人不再是一个自由的创造性的存在,而是日益成为规章的奴隶,成为庞大的管理机器的一个部件。换言之,日常生活的刻板和惯例化,将人变成了一个工具性的存在。还压制了人们创造性的生活的追求,通过时尚、他人引导和社会惯例等多重日常生活的策略。日常生活的这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王尔德看出了艺术对生活的深刻作用,针对典型的单调、风俗和奴役、习惯的专制,认为艺术具有振聋发聩的功能和瓦解的力量。换言之,是艺术弥补了生活的不足,它为生活提供了新的形式。因为艺术追究事物的起源,并提升到更高的类的水平。艺术的这种探索和批判性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局限性和褊狭性。日常生活往往缺乏激情,因为它是日常的、刻板的和重复的,但艺术却常常充满了变化和激情。日常生活受制于直接需要,而艺术虽从日常需要中产生,但逐渐脱离的这种需要,不再与人们的直接利益联系。艺术对提高日常生活的生存质量有所裨益。毫无疑问,缺乏美学的日常生活将是枯燥乏味的。歌德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想逃避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要想同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表明,艺术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既可以使人超然于日常生活的琐屑之上,进入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又可以使人重返现实世界,以更高的美学视野来重塑现实世界,提升个体、群体乃至全人类的生存的品质。

  最重要是美学的精神,美学具有对日常生活的“解放”潜能。具体说来,美学的作用体现为美学精神对日常生活的塑造,也就是对作为社会主体的精神提升。在一个充满了实用功利的日常生活中,多一点美学的游戏精神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还有,充满竞争的社会生活把人变得日益事故和粗鄙,生存技能和利益驱动将人锁定在各种实用功利的考虑之中,人性中的童心和天真。

  美学还可以松动了刻板重复的日常生活。美学精神又是一种超越精神。韦伯认为审美具有某种“救赎”的功能,首先,审美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陶冶和满足的想象空间,这就打碎了具体的日常生活强加在个体身上的种种局限。当你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共鸣时,当你深刻体验到蕴含在作品中的复杂情绪时,当你随着情节进展而与人物一同喜怒哀乐时,你变暂时摆脱了自己的生活局限,进入到一个更加广阔的虚拟时空,现实对我们的种种限制在这时都不复存在了,你那原本有限的精神阅历变得无比丰富起来。

  今天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困境,所以运用美学精神解决问题和困境变得日益重要起来,而审美活动则提供了这种可能,因为艺术常常蕴含了复杂的形而上思考。你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去体验艺术作品甚至大自然那深邃博大的意蕴。更进一步,美学精神乃是一种和谐精神,它有助弥合由日常生活所导致的种种分裂和矛盾。就现代日常生活的特性来说,种种对立与分裂日渐显著,诸如理性与感性的分离,前者压倒了后者;物质对精神的浸蚀,前者吞噬了后者;社会与个体的矛盾,群体和从众行为遏制了个性的自由伸展等等。从根本上说,美学精神就是和谐,恰如美本身的和谐品格一样。

  美学的理想之一就是超越分工和专业的限制,全面发展人的种种潜能。在这个意义上说,审美教育和审美活动有助于提高人的人文素质,弥合日常生活的分工和局限而导致的心智分裂。通过广泛的审美教育,将美学精神引入日常生活,恢复我们的右半球技能,协调两半球的运作,平衡认得理性与感性能力,便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当前大学教育强调素质教育,鼓励人文涵养和审美趣味的提升,有助于改变理性与感性的分裂,在这方面,美学大有用武之地。

  美学精神又是一种独立精神。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发现人们在作出独立判断时往往受到外在环境的干扰,以致宁愿作出和群体一致的错误判断,而放弃自己的独立的判断。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的独立性受到了空前的压制,前面我们所引用的罗杰斯的说法就触及这种状况。然而,在审美的世界里,个性和独创性则被作为最宝贵的东西儿加以呵护。从艺术家追求个人独到发现,到强调艺术品独特的个性风格,再到如何以独具眼光的视角来引导欣赏着进入艺术的殿堂,审美的世界就是个性张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仅艺术家的个性和风格得到了强调,而且欣赏者自己独具个性的欣赏和理解也被大力提倡。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突出的就是审美理解的相对性和个体性,它为伸张美理解的个性创造了可能。在这个世界里,不存在强制的统一的标准和趣味,也不存在霸权性的趣味和标准,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是它的秉性。

  超越日常生活是为了更好地进入日常生活,是更好地重塑日常生活。希望美学的精神可以贯穿在我们生活之中的生存智慧。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诗意的生活,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自己,倾听你自己,改变你自己,塑造你自己!从日常生活的工具理性的压制中解脱出来,把审美的观念引入生活;就是提升你自己,以美学的思维来缔造自己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周宪著.美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2版,2015年7月第6次印刷

  [2] 赵鑫珊.艺术之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3]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商务印书馆出版,2012年12月第1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