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第一次见到刘苏然的时候,田小东还是大大地吃了一惊,这就是隔壁班的那个绯闻女生刘苏然吗?跟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啊!
在田小东的想象里,刘苏然应该是长着“三头六臂”的小怪物,当然,这有点夸张,但至少应该和那些老师以及家长心目中的好学生有点区别才正常,至少应该是张扬不羁嚼口香糖,挂着玩世不恭或不屑一顾的表情,有点非主流的小众爱好才正常。
可是有着种种传说和绯闻的女生刘苏然,身上根本没有这些症状,而实际情况是,她像大多数的优秀女生一样,笑容恬淡,有礼貌,学习成绩好。
难道那些关于刘苏然的传闻都是假的吗?
经典传闻之一:据说刘苏然在上语文课的时候,语文老师讲解古诗,引经据典,讲得唾沫星子乱飞时,刘苏然忽然站起来说:“老师,你这个典故的出处说错了。”语文老师没有反应过来,当场就和刘苏然争执起来。一度,教室里的气氛几乎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同学们都屏住呼吸,听两个人的带有火药味的争论,大家都为刘苏然捏了一把汗。和老师争个寸长尺短,让老师在同学面前出糗,这不是找不自在吗?据说语文老师当场扔下书走了,边走边回头,气嘟嘟地说:“我教不了你们了!我不教了!”
经典传闻之二:据说她们班组织郊游,爬山时,一个身体单薄娇弱的男生体力不支,当场晕倒了。当时距离他最近的同学是刘苏然。刘苏然眼疾手快,迅速将那个男生背起,找到随行的校医,那个男生才转危为安。事后,有关刘苏然和那个男生的流言传得沸沸扬扬,刘苏然并不理会,只是付之淡淡一笑。倒是那个娇弱的男生,再遇到刘苏然时,脸红心跳,仿佛做了坏事儿一般,拼命逃跑,生怕刘苏然再次劫持了他。
经典传闻之三:据说全校最有名的小混混周浩天,天不怕,地不怕,打架,吸烟,喝酒,泡网吧,当然也泡女生。他不怕父母,也不怕老师,更不怕同学,但是,他却怕刘苏然。刘苏然高挑,瘦弱,文静,不会武功,可是周浩天却心甘情愿对她俯首称臣,不但同学们奇怪,就连老师也奇怪,刘苏然究竟会什么魔法呢?比如有一次,周浩天和外校男生打架,谁劝都不行,僵持不下的时候,有同学跑去找刘苏然。刘苏然去了,只是站在那里,什么都没说,周浩天便放下拳头,恨恨地说:“算你狠,把我姐搬来了,今天先饶了你。”
关于刘苏然的种种传说绯闻还有很多,每一段传闻都被添油加醋,传来传去,最后脱离了事实本身的真相,变得离奇而出格。
二
田小东作为校报主编,对这个叫刘苏然的“绯闻女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他刻意制造了几次与刘苏然相识的机会,可是要命的是,刘苏然根本就不接他这个茬。
有一次,田小东去学校的小礼堂找人,刘苏然正好也在。他傻傻地看着刘苏然。当然,刘苏然也看着他笑,而且笑得很好看。田小东胡思乱想:这个叫刘苏然的女生非但没有三头六臂,而且也不可怕,就像邻家的女孩一样,好看,温和,也不尖锐,笑得那么甜,那么美,莫非是被本人的帅哥气质和才子形象折服了?
田小东做着春秋大梦的时候,刘苏然说话了,她说:“这位同学,不好意思,你踩到我的裙角了,麻烦你抬抬贵脚。”原来,刘苏然那天在学校的小礼堂里参加汇演,穿了一条长长的裙子,而裙角被田小东踩住了,所以一直看着他笑。
田小东的脸“腾”地一下就红了。
后来,田小东听人说刘苏然每周会有半天时间去图书馆写作业看书。他只好也跑到图书馆写作业,做出偶然相遇的样子。
三
在图书馆相遇的次数多了,也就渐渐熟络起来。田小东问她:“你认识我吗?”刘苏然笑:“你是校报的大才子,咱们学校的学生谁不认识你啊?”
有一次,田小东终于憋不住了,对刘苏然说:“我想采访你几个问题。可不可以如实回答?”刘苏然想了想说:“只要不涉及隐私,当然可以。”
田小东问她:“在课堂上让老师出糗,你不怕老师报复你吗?”
刘苏然说:“你把老师想得也太小气了,老师怎么會因为这点小事儿报复学生?不过是‘学术范畴内的小争论。老师也不是圣人,也有记错的时候,我知道老师错了而不说,让老师的错误误导大部分同学,那不但是老师的错误,也是我的错误。”
田小东想了想,又问:“那次救那个男生,后来有许多流言,你后悔吗?”
刘苏然笑了,她说:“想不到你也这样八卦,咱们学校像你这样揣着阴暗的心理揣度别人的人不在少数吧?那个男生晕倒的时候,附近并没有人,只有我离他最近,见死不救不是我的风格。”
田小东又问:“最后一个问题,咱们学校有名的问题少年周浩天为什么只听你的话?你是用什么魔法驯服他的呢?”
刘苏然脸上的笑容渐渐隐去,她说:“请注意你的措词,什么叫驯服?这个词用在人的身上似乎不妥,你一个大才子不会连这个词都不懂吧?尊重别人是最起码的底线,这就是我和周浩天相处的诀窍。另外透露一点,我和他一样,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我们的父母都离婚了,我们都是单亲家庭里的孩子,在同一种轨道下各自努力地向前走着。”
那天,田小东和刘苏然聊了很久,他知道了刘苏然的妈妈是开小餐馆的,她经常在妈妈的小餐馆里帮忙,接触过各色人等,遇到过很多离奇的事儿,她的成长不是在真空里,她不是温室里的小苗,所以她勇敢、坚强,毫无畏惧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儿。
风吹麦浪摘自《课外阅读》2017/0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