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朋友在英国伯明翰一所小学当老师。回国后,她对我说了这样一件事:
朋友教的班上有一个名叫约翰的十一岁的小男生。约翰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身体有残疾,生活需要靠社会救助。但约翰很懂事,从小生活自理,还学会了照顾妈妈。他学习也很刻苦,每堂课开始前,黑板总是被他擦拭得干干净净。老师们都很喜欢约翰。
有一次数学考试,班上有十几个学生不及格,有几个富家子弟,整日里嬉皮笑脸的样子。朋友在班上说:“你们都应该向约翰学习,他家里条件不好,还需要靠社会救助,可他学习很刻苦,每次都考得很好。”教室里一片寂静,朋友看到约翰将头深深地低了下去。
放学后,朋友刚走出学校,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喊她。回头一看,原来是约翰,他从一棵树后走出。朋友问:“约翰,怎么还没回家?”约翰望着她,一字一句地说道:“老师,请您今后不要用我来励志。”
朋友懵了,没听懂约翰的意思。约翰又一字一句地说道:“老师,请您今后不要用我来励志。您拿我来励志,是让我站到同学们的对立面,这不公平,同时,您蓄意曝光我家庭的隐私,对我也是一种伤害……”
这下朋友听清楚了,她的胸口顿时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过了好一会儿,朋友才缓过神来,她极力控制住情绪,淡淡地说了句:“哦,我知道了,你快回家吧!”
看着约翰离开的背影,朋友不禁感慨万千,心绪难平。
朋友把这件事对校长珍妮女士说了,想听听珍妮女士的意见。
珍妮女士听了朋友的讲述,非常严肃地说道:“你怎么能这样呢?你事先得到约翰的同意了吗?如果约翰向法院起诉你,你很有可能要吃官司,还会被校方解雇,因为你档案里有了这段不良记录,很难再有学校敢聘用你!看来约翰对你还是留情的,希望你能向约翰道歉,以消除约翰的心理阴影!”
珍妮女士的一番话,使朋友大吃一惊,她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朋友专门向约翰道了歉。约翰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还亲切地拥抱了朋友。
朋友感慨地说道:“教育,需要励志,但不能伤害别人。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内心感受。”
孟宪忠摘自《皖江晚报》2016/06/2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