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正练着字,一位长辈拿着报纸经过我身边,报上刚好发表了一些书法小天才的作品,他指着说:“你看,人家五岁孩子的字就这么漂亮!”瞬间我就很沮丧,没兴趣练了。
这种教育方法,在现在的家长当中也很流行。他们紧盯孩子的举动,一定要让他们实现某种“成功”。这剥夺了孩子玩的乐趣。孩子通过玩获得自我认知,毛笔字可能练不出头,可是他从中获得了快乐,培养了耐心,美感得以提升,这些都成为他看不见的品质。
我属于比较不怕打击的,但这种教育方法落下的痛苦记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逐步淡化。有些性格比较脆弱的孩子,如果做什么都被暗示“你不够好,你还应该更好”,他们的性格就扭曲变形为时时否定自己,事事贬低自己,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好。这样消沉的表象,父母一看还挺开心——这孩子,有谦虚的美德。
有人害怕成功,有人恐惧美好事物,有人追求的目标就要实现了,却落荒而逃,那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太差,配不上。你可能也有这样一位朋友,虽然智商或能力出众,却不停地需要你的鼓励和赞扬,才暂时有点信心。他自我肯定的机制已经坏掉了,不得不外包。这样,最终还是活在别人的意志里,成为另一个“更优秀的人”的奴隶。
当然,打击的技术还是有进步的,现在的父母看到孩子练字,心里觉得他不够出色,却笑里藏刀:“孩子,你真是努力!暂时写不好没关系,将来一定能当书法家!隔壁的××原来字也不好,练了半年,开作品展了!”把孩子玩的乐趣和自我认知的过程,全部摧毁了。
最可能让一个人无意义的方法是,从小就逼他过有意义的生活。
有好事降临时,比如:一流的大学录取你,好公司录用你,你赚到了大钱,漂亮的小伙追求你,你的名气变大了……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我不够好,配不上,那么,你应该马上启动第二反应:我的第一反应是错的,我足够努力,我很开心努力有回报。
一叶知秋摘自《作文与考试》2016/1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