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为什么有些人11岁就知道自己要什么

时间:2023/11/9 作者: 感悟 热度: 17327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们总是不知所措地问,我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怎么办,我不知道选什么专业怎么办,我不知道要做什么工作怎么办。这种找不到自我的情况,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见识不足,不知道人生可以有多少种选择。

  同事杨小旦在小县城长大,上大学时去了广州。大二时,她是他们系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有一次跟大一的干事聊天,两个女孩一个说要去国外念服装心理学,另一个说要去法国学时尚与奢侈品管理,以后想当买手。于是两个学妹就叽叽喳喳聊了起来,作为部长,她完全搭不上话。不仅她们说的专业她从来都没听过,她们要做的职业她也没听过。买手是什么啊?她只听过扒手和猪手。她顿时觉得自己气场只有一米二,对方的气场有七米三。

  很多时候,在做出选择之前,我们至少要知道有这个选择。我们这代人,从小就是死读书,很多人直到上大学,都没有出过省。我们没有见过更大的世界。可是,眼界才是认识的前提。有时候,我们从书上、杂志上、电视上了解到某个职业、某个生活状态,很向往,我们试图去做出某个选择,但我们不敢选,因为它们离我们太远了。我们这代人,有几个大学生敢说“我以后就要去华尔街工作”“我要去BBC工作”“我要去宝马总部工作”?我们什么也没见识过,美国、英国、德国这些国家都是很遥远的,对于未知的东西,我们都感到恐惧、怯懦。尤其是,我们周围还有很多人会唧唧歪歪,用他们那点可怜的经验给我们泼冷水。我们好不容易燃起的斗志,瞬间就被浇灭了。

  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你的人生。

  几年前,我采访过一个巴黎政治学院的留学生,他说他初中的时候是超级学霸,永远是全年级第一;高中上了全市最好的重点中学,这才发现,比自己成绩好的人实在太多了。他第一次考了第十七名,整个人都崩溃了。那段时间他特别颓废,找不到学习的动力。第一学期结束,他妈妈带他去了趟欧洲,逛了欧洲的很多校园。他特别喜欢巴黎政治学院,该学院的教学楼是那种欧式古典建筑,安静,学院派,贵族范儿。他本来很焦躁,什么都看不惯,但在这个学校待了一下午,在草坪上躺着休憩时,他整个人都安静下来了。他当即决定以后要考巴黎政治学院。回到学校之后,他再也不无病呻吟了,乖乖地努力学习,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就全力备考巴黎政治学院。现在回想起来,在他去法国游赏前后,他的智商、知识和性格并没有任何改变,可是,他的眼界、见识和格局不一样了。他根本不屑于跟班上的人竞争了,他要跟全球的学霸竞争。他也不在乎每次考试那一分两分了,他在乎的是,巴黎政治学院需要他具备什么素质,然后他就会努力去拥有。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因为视野不同,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不同。那些我们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东西,当我们接近了,就会觉得它们可能是够得着的。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想努力,而是不知道可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见识和视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人生的高度。

  当然,我们不是要怪我们的父母。他们中的大多数没钱让我们见识更大的世界,少部分有钱,却没有意识到见识对孩子的选择有多重要。我们这一代成为父母之后,就应该意识到:教育不是帮孩子做出选择,而是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就像我们公司的实习生李瑞清,在他小时候,他妈妈带他去各个地方旅游,去每个城市的美术馆、科学馆、大剧院,让他慢慢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他最喜欢兵马俑、故宫以及历史博物馆这种有年代感的地方,所以他11岁就想明白了,自己要学历史,长大了要当历史学教授。当他确定了选择之后,他妈妈就帮助他去接近自己的梦想,高一就送他去美国上学,周末陪他去美国的历史博物馆参观,暑假送他去斯坦福大学上暑期课,近距离预习大学生活,接触大学教授的生活状态。很多人对李瑞清说:“别学历史了,找不到工作,没前途,而且当教授好无聊。”他完全不屑,因为他非常明确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

  跟李瑞清一样,还有很多学生去过很多地方,知道很多职业,他们的兴趣和梦想,明显多元化,也符合内心的需要。比如我的儿子唯唐,以后想去google工作,因为我带他去硅谷玩,参观了google总部园区,他得知google在研究无人驾驶,觉得好酷。当然,真正打动他的还是google的食堂每天都是超级丰盛的自助餐,伙食太好了。

  让孩子早一点明白自己要什么,这就是带孩子去旅行的意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