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是我不太喜欢的公共场合之一,因为不认识的人勉为其难地呆在一个小盒子里,彼此靠那么近,还得拼命绷着,大气不敢出,实在累人。
我通常的做法是假装没看见周围还有人,目不斜视;或者看看顶,看看地,看看到几楼了,看看表,总之就是不看旁边的人。说实话,这时气氛总有点尴尬,但没办法,我只会这么一招,因为人家也正假装没看见我。然后电梯门一开,大家忙不迭各奔东西,挺好。
可是这招到了欧美就不太管用。经常的,没等你站定,里面的人已经微笑着说“Hi”并准备为你按楼层了;或者你刚要拔腿走,外面等着进的人已经帮着你挡好了门,还可能见你横竖拖不出来行李,顺便问一句:“我能帮你吗?”
对,除了客气的微笑,这就是在国内陌生人间比较少听到、但在国外却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比如,巴黎地铁是一百多年前的产物,密如蛛网,许多站点没有自动扶梯,换乘得爬上爬下无数台阶,带着行李箱简直要了命。不过我一般不担心,因为总有经过的男男女女不断会问:“我能帮你吗?”力道大的直接就帮你拎上去了;上海地铁出入系统很发达,这基本不是个大问题,但偶尔拖着行李箱走到了没自动扶梯的那个口,还是死心靠自己吧,等人主动帮你拎?没人怨你挡着路就已经不错了。
因此有人认为中国人冷漠,不如老外友好,我却觉得善意之心大家都有,只是中国人更羞于表达自己而已。
我也经常在上海街头遇到手握地图面带迷茫的老外,但还真不太好意思跑过去问问人家要不要帮忙。相反,倒是在国外因为我变成了老外还手拖个大行李箱,于是得到不少人帮的大忙。
一次是在巴黎去赶飞机。一法国老太太急急忙忙地跑上来,她怕我法语听不明白,就连推带搡地把我往对面站台赶,搞得我莫名其妙,原来我等在了完全相反的方向!
为了帮老外帮到底,她领上几个孩子和我一起下了车,仔细研究了时刻表,为我解释了一番维也纳复杂的交通系统,并一直把我送上开往机场的列车,这才放心地离开。好了,这就是为啥我离家在外无数次,车、船、飞机费尽周折,最后总能完好地回到家坐在这里和你聊天,而不是流落在世界某个角落的某个小村口。
中国人不习惯跟陌生人搭腔,总觉得有点“十三”,有点尴尬,有点难以启齿,所以我们经常违背心意地选择了袖手旁观。其实这一点儿也不难,只要一个微笑,然后说:“我能帮你吗?
落叶无声摘自《新民晚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