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古代是怎么逼婚的

时间:2023/11/9 作者: 喜剧世界 热度: 13921
★文/砂 锅

  古代是怎么逼婚的

  ★文/砂 锅

  

  哲学大家黑格尔曰: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但却有惊人的相似。逼婚千年史浩浩荡荡,方法却大同小异。

  古代的逼婚不叫逼婚,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国家操心。

  前两者好理解,电视剧演得也不少了,国家操心是什么鬼?

  你不娶不嫁,光棍就多,不利于社会安定;你不娶不嫁,不搭配干活,不利于农业发展;你不娶不嫁,怎么繁衍后代?谁去戍边防守、上阵杀敌?

  所以,两人的房中事,关乎国家大事。

  那古代是如何处置“大龄青年”的?

国家给你找对象

先秦时,官府每年为单身男女提供相亲平台。比如,春秋时期的“仲春会”,一般在每年阴历“三月三”,其主题是“奔”,就是与爱人一起出走。

  当然,如果不“奔”,还会受到处罚。

  周朝对大龄青年还是很宽限的,西周规定:男子30岁以前必须结婚,女子20岁之前必须嫁出去。

  不然就是不把周天子当回事儿,是政治不正确。

  那时编户不齐备,平民偶有侥幸还能逃脱,但贵族子弟根本逃不了。

  不管是“成家立业”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家的地位从不可忽视。

  连老婆都搞不定,还有啥本事搞定天下?所以有理想抱负的贵族们走上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娶老婆。

  再说平民,打光棍的有“婚介所”紧紧盯着你,非要给你找对象。

  这个法子看似野蛮,对教化民众、巩固边疆却有好处,毕竟男人在家里有媳妇管着能老实不少,还能造小人为增长人口作贡献。

  三国时期战争不断,到了西晋,全国范围内男丁稀落,逼婚形势更严峻。

  司马炎要求,女孩到17岁了还没出嫁,地方领导就要给她找老公了。

  你说公务员整天这么多事,哪能有空按双方的身高、八字、性格、长相找呢?还不是一切看心情。

  所以,家长怕长官乱点鸳鸯谱,十来岁就步步紧逼帮孩子找对象。

  在清代,“官媒”的业务还很繁忙。如大量男子被罚发配边疆,为了边疆稳定,一些农民起义军的妻女、灾区逃荒女子就被官媒指配给光棍们。

  为了防止男女绕过官媒私下来往,官媒常在晚上“查墙子”,就是突击检查小巷子、墙角旮旯处等男女方便私会之处。如果发现私会的,男子往往会被官媒赶走。

  你生为国家的人,死为国家的鬼,一切要以国家的政策为指导方针。

超龄不婚的罚款

经过秦末的连年混乱,劳动力大大减少。西汉为了恢复生产,就提倡早婚早育,汉惠帝诏令:女子在15岁至30岁以内不嫁的,要收单身税,大概是六百钱,在当时可是一个成年人一年的口粮。

  这时候的汉代,在编户齐民方面很有两把刷子,户口给你登记得妥妥的,有配偶与否,全都有记录,逼婚成功率大大提高。

  官宦贵族更得做表率,比如大才女班昭,14岁就嫁给曹氏了,陆绩的女儿郁生13岁就嫁出去了。

  帝王家孩子们的结婚年龄更早。汉昭帝八岁就结婚了,小皇后那时候才六岁。所以,15岁才谈恋爱的不是早恋,而是黄昏恋。

  唐朝前期可以说很幸福,没有国家逼婚。安史之乱前大唐的人口总数不低,因为一个短暂王朝隋代创造了一个人口增长奇迹。即使说“男二十婚配,女十五婚配”,却也不是硬性规定,看个人情况而定。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精壮的汉子严重稀缺,国家谁来保卫?所以,男子15岁就必须结婚,女子13岁就得嫁人。如果男女到了已婚年龄仍单身,就要罚银子了。

  一次罚还可以顶住,毕竟一点银子比不上终身大事,但是年年罚款的话,就算再开明的父母也要犯愁了。

适龄不婚是罪

越国强制早婚,规定:女子十七不嫁,丈夫三十不娶,其父母有罪。所以,很多孩子就算为了父母也得牺牲一下。

  到了南北朝,人口锐减,领导想尽缺德事逼婚。

  如果女孩适龄不出嫁,家里人都要跟着坐牢,这就是《宋书·周朗传》说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要么坐牢,要么结婚,选一个。

  其实,南朝还是算温柔的。要是生在北朝,不结婚那就是个死啊。

  比如北齐残暴好色的高纬下令:百姓子女20岁以下、14岁以上仍未婚配的,全部集中于官府,统一安排择配。家长要是隐瞒,那就处以极刑!

  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游牧民族统治区,婚嫁年龄就晚了些许。你想,游牧常迁徙,太柔弱的小女孩连马都没法骑,多累赘,还得管她吃喝。所以,辽金和元就不逼婚,国家不逼,父母也不逼。

  以上来看,个人命运与历史潮流脱不开关系,个人房事紧紧联系着国家大事,这是永远改变不了的事实。

  相比那时的国家插足,现在提倡独立意识,即使父母逼得再紧,当事人不同意也没办法。

  而咱们的逼婚,顶多算是“劝婚”。遇到操心的七大姑八大姨,和和气气地打个含糊得了,人家着实算客气的了。

  (摘自《拾文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