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十八春》看张爱玲——论张爱玲的写作手法、风格及写作变化

时间:2023/11/9 作者: 唐山文学 热度: 14505
石福礼 陈国武

  从《十八春》看张爱玲
——论张爱玲的写作手法、风格及写作变化

  石福礼 陈国武

  《十八春》于1950年初在《亦报》连载,1951年发行单行本。1968年张爱玲对部分内容做了改动,更名为《半生缘》,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十八春》被认为是张爱玲前后期创作的分水岭,小说写以曼桢和世钧为中心的几对男女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表现出了作者深刻的人生无奈感。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的眼光从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开始转向关注人所处的环境,着力表现环境等外在力量对人的压迫,由此突出人的渺小、无力。

一、细腻的写作手法

《十八春》中表现出张爱玲的写作风格已从前期作品的绚丽五彩、灵光四射变得渐趋平淡,洗尽铅华而略带感伤,这样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场漫长的不了情。特别是张爱玲非常擅长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更是炉火纯青,更见功力,表现出思想感情沉着安稳。

  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说到:“微妙尴尬的局面,始终是作者最擅长的一手。时代、阶级、教育、利害观念完全不同的人相处在一块时所有暧昧含糊的情景,没有人比她传达得更真切。各种心理互相摸索,摩擦,进攻,闪避,显得那么自然而风趣,好似古典舞中一边摆着架式,一边交换舞伴那样轻盈,潇洒,熨帖。” 张爱玲小说对人物的心理刻划是非常成功的,人物的举动,对话,背景的移换,甚至光线、气味,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

  小说讲到世钧和叔惠去小餐馆吃饭时遇到曼桢的情景就将世钧的腼腆与细致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爱玲下笔细腻,受古典诗词的影响,注重意境氛围,细节描写常常用到一些意象,如日月、镜子、风雨、灯火。这些意象正如她常用的词“荒凉”一样,隐含着作家对人生的认识,对人的生存描写的即时性点染,表达作家的一贯立场、基本心态。在《十八春》里也有着丰富的意象,红色的手套,郊外的大树,那枚曼桢视为生命的戒指,还有一场又一场的雨。特别是张爱玲的文章中经常出现的月亮,《十八春》中的月亮总是温暖有情,他们“一个面朝外,一个面朝里,都靠在栏杆上。今天晚上有月亮,稍带长圆形的,像一颗白净的莲子似的月亮,四周白蒙蒙的发出一圈光雾。”,曼桢和世钧的爱意如月亘古不变,他们享受着每一刻,这月亮的意味,恰如他们的爱情,纯净而又朦胧。在互相吐露爱意之后,世钧独立曼桢家门口,守侯她的归来。在独自承重的寂寞人生旅途中,一份心心相印的爱是火花般的温暖、明亮,让他们彼此相依相偎。

二、苍凉的写作风格

她在《自己的文章》里写到:“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她用参差的对照的写法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而给予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所以张爱玲更多地愿意关注“男女间的小事情”,在传奇里寻找普通,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她很少热烈地去歌颂某些人,也决少去批判某些事。她只是淡淡地讲述着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哀婉。”

  在张爱玲所有的作品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那种荒凉和故事中人物的悲剧性人生。《十八春》在情节安排上,曼贞为亲姐姐所害,匪夷所思,遭遇坎坷不幸,世钧的软弱与猜忌,以及他与曼贞一次又一次的失之交臂,还有一个又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让整个故事笼罩在一种不如意,或者说是荒凉的氛围中。这是与张爱玲的“荒凉美学”一致的。从这个方面来说,张爱玲在《十八春》中还是体现出了她一贯的作风:不忘细腻的心理刻画和“荒凉”的感觉。

  张爱玲是感性的,但当她写《十八春》时,已相当成熟了,在经历过战乱和感情沧桑后,她已经很理性,小说的表述也趋于平淡,多的是痛定思痛的淡然和不忍,艰难的环境对人的压迫,命运的坎坷令人无尽惋惜。《十八春》有张爱玲的影子,自食其力,父母离异,男女主人公没有了以前小说的斤斤计较和盘算计谋,有的仅仅是两情相悦的爱恋,心灵相契的爱情。

三、结语

在生活道路的选择上,张爱玲追求一条独立自由的职业妇女的路,由此,张爱玲不甘心于与旧的家族一起沉落,对幸福极度渴望,对人生和现实却又极度失望,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主导下,张爱玲对所谓的幸福持有一种悲观的论调,她认为幸福如同镜花水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对于这点,她是无奈的,所以她作品里的人物一般都得不到终极意义上的幸福,幸福于她们大都只是昙花一现。张爱玲“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除了天才梦一无所有”,“在现实的社会里,等于一个废物”,张爱玲精通音乐、舞蹈、绘画、服饰、戏剧,而对现实生活的一切束手无策,于是,“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张爱玲对现实的生活是恐惧的无奈的。但在《十八春》 里张爱玲还是给予生活希望和憧憬,在自己的作品中安排了大团圆的结局,这是令人欣喜的。1968年,张爱玲对《十八春》进行修改,成就了《十八春》的另一个版本——《半生缘》,张爱玲然最终认为人逃不过命运的摆布,逃不脱外在力量对人的压迫,由此而感到人的渺小、无力,发出绝望的叹息:“生命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十八春代表了张爱玲失去的岁月。岁月是荒凉的,但还有梦。

  甘肃省靖远县靖安乡教育管理中心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