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离骚》的比兴艺术和比兴体系
张 硕
《离骚》是屈原的心血之作,它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诗。它通过如歌如画的语言深刻地表现出了诗人对理想不能被实现、祖国即将灭亡、家国凋零的悲痛与无奈之情。诗歌的前半部分表达了屈原内心对国家的爱戴和他的理想与抱负,后半部分描写了梦想被打破,理想沦为梦幻的伤心绝望。诗歌大气磅礴的语言中透露着诗人心中的家国之爱,一字一句中流露着百经磨难的诗人心中仍然屹立不倒的信念与抗争精神。《离骚》在诗坛中的地位可谓震古烁今,它运用的高超的比兴艺术与比兴体系也为后人所研究学习。《离骚》创造性地将比兴融为一体,使诗文的艺术层面达到了新的高度。本文就《离骚》中的比兴艺术与比兴体系做了研究与思考,并分析了离骚对比兴艺术创新的意义与影响。
《离骚》中运用的精妙绝伦的比兴艺术与比兴体系从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与研究,蔡守相曾经在对《诗经》与《离骚》的对比中发表过看法,还有许多学者也曾对此做过深入的探究。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对《离骚》的看法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例如许多学者在研究《离骚》中的比兴手法时将“比”与“兴”分开来研究,着重对“比”的研究。因此对《离骚》的比兴体系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由于片面研究导致《离骚》真正的精髓还没有被完全理解透彻,它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也不能被很好的借鉴学习。
一、《诗经》与《离骚》中比兴艺术的不同
《诗经》中的比兴多为单一或者孤立的,即用一个单独的事物去比兴其他的事物,这样的事物虽然形象生动,但意境方面难免不够宽广。离骚则不同,屈原用一生文学素养的积累,将比兴手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离骚》中的事物比兴形象多种多样,并且不同的形象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写出来的诗文意境宏远,大气磅礴。另外,在《诗经》中,大多数比兴手法所用的对象多为客观事物,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离骚》中的比兴形象中除了现实存在的客观事物,更将一些对象赋予了精神方面的感情,这些抽象的事物却能够更加形象地表达出诗人想让人们领略到的,他内心中汹涌澎湃的思想。
此外,《离骚》也对《诗经》中的比兴手法进行了一定的继承与发扬。它使表现内容更加形象具体,诗歌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多彩,开辟了浪漫主义的先河。
二、《离骚》中比兴完美结合高度统一的象征艺术
《离骚》中将比兴高度结合起来,两种表现手法水乳交融,比兴的手法也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慢慢的,这种手法逐渐发展成一种体系,修辞的各种功能慢慢结合起来。屈原对比兴发展的最大贡献便在于此。它使二者合二为一,不仅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更将文章的思想高度拉倒了一个新的层面。“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以球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等语句寓意深远,明暗相和,比中有兴,兴中有比的融合达到了完美的地步。另外,在屈原使用的比兴手法中,善于使用不同的意象来表达同一个意思,或者在同一个意思中包含不同的意象,这种手法使得文章格外充实丰富,看上去精彩绚烂。《离骚》通过这种巧妙的比兴手法,将诗文成了一个绚烂多姿、境界高远的世界。三、在这之中有完整的比兴象征体系
《离骚》中的话语系统,是独树一帜的,有别于其他的语言系统。其主要表现在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与象征性。并同时有着深入的思想,发人深省。这些有着很高价值的思想内容大多都是由比兴象征意象作为载体进行传播的。对《离骚》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后,我得出结论:可以将《离骚》中的思想与对象分成三个层次,再由这三个层次组成我们知道的比兴体系。第一,作者在作品中运用大量的联想与比喻手法,将所写的事物进行人格化的处理,使之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并将其进行合理的调配与组合,最终创作出了《离骚》。第二,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并将多种想象手法相互融合,所描绘的形象深入人心,并借此来表达作品中主人公的悲愤心情与冲突。这也便是《离骚》中第二层次所使用的体系。最后,作者在作品中以自身为原型进行创作,但又不点明主人公就是自己的事实,使用隐晦的手法进行倾诉与加工。文中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与志趣爱好等性格特点,无一不是屈原自己所经历的。作者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使用了较为含蓄的手法,以间接、虚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心情。这样做的好处体现在可以使读者产生新奇的感觉,并对作品产生兴趣。如若只是使用原型来描述想要描写的事物,可能会让原本有意思的作品变得索然无味。这也违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规律。四、结语
屈原所著《离骚》是具有极大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作品。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对这篇文章进行细细的研读。《离骚》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世出之作,对于后代文学创作者更有极大的借鉴意义。长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法学系 13000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