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毕业生党员离校前的管理和教育
邓晓文 林雨菲
高校各级党组织应履行对毕业生党员管理服务的职责,在党员毕业离校前开展党员的就业创业教育、做好就业统计,根据毕业生党员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和教育措施,积极拓展青年党员乐于接受的网络平台开展教育活动,确保离校的流动党员依然保持党性修养,做好与流动党员管理组织的对接工作,为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有序化、科学化提供基础。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持续扩招,加之高校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党员人数不断增加,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建立,使许多大学生党员毕业后选择到民企、外企就业,或者自主创业、出国留学等,由于部分用人单位党的组织机构尚不健全,毕业生党员缺乏应有的组织归属感,致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游离于组织之外,形成了流动党员。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加大党建工作力度,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因此,毕业生党员管理和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学者和实践管理者的关注。
一、高校毕业生党员管理和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党员发展数量逐渐增加,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就业渠道增多,高校毕业生党员数量迅速上升的同时,毕业生党员的就业类型也更加分散、就业地点也有从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的趋势。由于毕业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具有学历高,阅历浅;思想活跃、党组织归属感强烈等特点,这就使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管理成为了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一)覆盖全体党员的组织体系尚未完全构建
高校毕业生党员人数多,从事行业、分布地域分散,且流动性大,要构建覆盖全体毕业生党员的组织体系,实现党组织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存在困难,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存在人员编制、经费、办公场所等方面的限制。同时,部分毕业生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只是通过介绍信办理了组织关系接转,但是却不参加党组织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不接受党组织管理、教育、监督,不参加组织生活会,不及时交纳党费,不主动与党组织联系,预备党员转正不定期汇报思想,不按规定递交转正申请等问题普遍存在,这都不利于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挥作用。(二)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服务工作难以开展
高校毕业生党员多在非公有制单位、外资企业就业,这些企业都有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针对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开展活动难以在时间上形成统一,也不适合利用假期开展活动。因此,无法采取集中上课、统一培训、召开民主生活会等形式的教育模式。同时,由于党员工作中较少接触到党的新理论和方针政策,即使开展自学,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不利于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党员管理机构针对毕业生党员的服务也只停留在收取党费、组织关系接转、预备党员转正等事项,在关心毕业生党员的思想、工作、生活,维护党员权益,增强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等方面难有作为。(三)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模式单一
高校学生党员学历层次高,思想活跃,他们对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层次等均有较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毕业后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层的变革,常规教育管理模式和内容难以起到切实效果,更无法触及心灵的解决思想问题。实践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开展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各级党组织也要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开展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对网络学习会、民主生活会、网上提交思想汇报等党员教育管理形式给予认可和支持。二、高校毕业生党员离校前管理和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多与非毕业年级党员开展的活动相同,没有考虑到毕业生党员的特点和需求,缺少针对性,在价值观上引导力度不够,在就业实习指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辅导不全面,毕业生党员自身也存在着忙于实习就业,不参加党支部活动的情况。(一)毕业生党员自身党组织观念淡薄。
毕业生党员党龄短,对党认识不深,缺少对党的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理解,缺乏坚定的党性修养,加之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只注重职业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校党组织的联系,部分党员离校前忙于毕业实习,行使党员权利和履行党员义务的观念不强,不能够参加党支部开展的毕业季活动,对于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更起不到带头作用,党员的先进性难以体现。(二)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缺少针对性
在实习就业阶段,学生党员作为青年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往往承担着比普通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也有部分党员存在着强烈的攀比心理。实践中,却存在着毕业生所在基层党组织对于毕业生党员的就业动向掌握不准确、不及时;对于毕业生党员的就业创业教育、择业心理疏导不够;不能根据毕业生党员面临的实际就业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党员教育的情况。在工作方法上也较为单一,集体讨论、开会学习等活动不能根本上帮助毕业生党员解决实际问题,不能使党员在求职就业和工作中树立身份意识,立足岗位,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加强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离校前管理和教育的工作建议
(一)做好毕业生年级党员的就业服务
毕业年级党员与普通学生不同,在大四阶段主要任务除了完成毕业论文和实习实践外,最重要的就是实现顺利就业。因此,院系党组织要做好毕业生党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帮助党员实现顺利就业。同时,要做好毕业生党员的就业统计工作,及时了解毕业生党员的就业去向,针对毕业生党员重点进行党章党史等基本理论知识和组织管理规定的教育,进一步明确党员的权利义务、党组织关系的接转手续、预备党员转正程序等基本要求,让毕业生党员及时与党组织联系,要在毕业前通过统一培训的方式强化党员的组织观念教育。(二)开展毕业生党员离校前专题党性提升工程
党员教育的关键环节是要增强学生党员的身份意识和增强党性观念,要求广大党员不论在任何时候都要接受党组织对其进行的教育与培养。对毕业生党员开展专题党性提升工程,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毕业生党员的组织观念、纪律观念、增强党性修养和党员身份意识,使毕业生党员真正叫响我是共产党员,在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践中应该结合实际、围绕毕业生关切开展工作。(三)搭建网络新媒体毕业生党员教育平台
根据青年党员的特点,毕业生党支部建设要充分利用高校毕业生广泛使用的网络平台和手机APP等形式增进党员的联络,开展党员教育。利用新媒体的功能,使网络成为党建工作的活动载体,创建毕业生党员信息网。有条件的支部可以建立党建信息网开展工作,其他支部也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共平台等媒介开展毕业生党员的管理,通过这些网络平台,不仅可以加强毕业生党员的管理,可以使毕业生党员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经常接触到党的知识、明确党的要求,增强组织归属感。通过回访,在毕业后的相当长时间内这些网络平台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做好与毕业生党员转入地党组织的对接
当前,各级高校党组织要把毕业生党员的管理和教育作为重要工作,把好党员出口关,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完成这项工作任务。一是要做好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接转工作。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党员不清楚办理组织关系的接转程序,对于组织关系介绍信的功能和重要作用不够了解,不能在组织关系介绍信有效期内办理接转组织关系,甚至出现跨年接转现象,给党员统计工作带来不便;很多预备党员对预备期概念模糊,不能按期按规定递交转正申请。这就要求在毕业生组织关系转出时做好提示,可以设立组织关系接转提示卡,将相关事项和完成日期在卡片上明示。二是建立毕业生党员离校电子档案,在毕业生党员离校后及时将党员电子档案转交给党员管理党组织。电子档案中可以可包含毕业生党员的个人信息、联系方式、电子邮件、申请入党时间、发展时间、转正时间、工作单位、入党介绍人和院系党支部书记及联系方式等信息。辽宁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L15CDJ002)《高校发展学生党员数量与质量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邓晓文,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讲师。
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110000;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2100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