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台湾现代戏剧文化渊源及乡愁思想属性
◎牟英杰
台湾现代戏剧是中国现代戏剧树谱上的重要分支,台湾现代戏剧作品也以其特殊的文化渊源区别于大陆各省市的戏剧风貌,受到世界经济文化和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呈现出共民族性和超地域性的特点。
一、台湾现代戏剧的文化渊源
(一)世界文化趋势对台湾现代戏剧的影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文化趋势开始走向和平与发展,全球进入相对稳定的经济文化发展时期,科技的进步使人类的联系日趋密切,经济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台湾现代戏剧在这个时期也参与到现代化的潮流当中。无论是后现代的表现手法还是创新性的实验戏剧无不带着时代的最新气息。“延续70年代以来台湾探寻‘自我形象’的社会语境,这时期台湾实验剧的创作也强调既要‘现代’又要‘传统’,在借鉴西方的同时,又转向中国传统去寻根溯源。”话剧作品《花与剑》的问世,似乎和中国大陆一样,走上了一条民族化的道路,台湾的戏剧工作者不约而同地向着话剧与戏曲融合的方向寻求出路、进行探索实验。非常有意思的是,金士杰所在的兰陵剧坊所排演的《荷珠新配》开出了一条戏曲与话剧结合的路径,同样是话剧与戏曲的搭配,这里又涉及到了究竟谁是本体、谁为主体、谁为形式的问题。它们突破了台湾戏剧的传统状貌,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推进了台湾戏剧艺术的向前。(二)两岸文化交流对台湾现代戏剧的影响
大陆现代戏剧与台湾现代戏剧,两者同根同源,都来源于中国传统戏剧。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台湾当代戏剧的发展状况及走势与大陆同期戏剧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同源分流的历史长达三十年,直至八十年代后期才逐渐出现交流叠合的趋势。杜云之说: “台湾光复前,我国现代戏剧早已传入。许多台湾的剧人,向往祖国的戏剧活动,采用上海等地传来的剧本。”抗战胜利后,大陆许多职业剧团纷纷赴台进行公演。如顾正秋、张正芬的“顾剧团”,王振祖的“中国剧团”、张远亭的“正义剧团”等,这些剧团演出的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与话剧和台湾本土的歌仔戏一起,共同促使光复后的台湾剧坛一度出现颇为繁盛的景象。二、台湾现代戏剧乡愁思想的属性
(一)共民族性
台湾现代戏剧的乡愁思想根源便在于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无论是文化信仰还是传统继承都与中华文化传统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而乡愁作为一种文化情结,是伴随着人类终生的亘古不变的母题之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不乏以思乡思亲、落叶归根为主题的抒怀文字,也不缺乏缱绻眷恋故国故乡的诗人文豪,而海峡对岸与我们同根同源的台湾人,隔海相望的距离只会放大这种归属和认同,这里也牵涉到一些因为战争等客观原因移民到台湾的大陆人士,而台湾戏剧很好地抓住了这个话题,如吴念真导演的《台北上午零时》系列、赖声川导演的《宝岛一村》,都紧紧抓住了这个民族性问题。(二)超地域性
乡愁情结是台湾文学中绕不开的话题。它不仅是思念故乡的愁绪,还是生命得以澎湃的力量之源,它是对同源文化的发自内心的认可,是对物是人非现状的错愕,更是饱含了回归期望的盈盈热泪。正是从这种内涵上,乡愁称得上是满溢的情感能量的最终凝结,它凝结着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真挚情谊,凝结着漂泊游子的赤诚真心,凝结着客死他乡的忠魂悠远的叹息,这种能量足以超越地域的限制,跨过台湾海峡的距离,重返故土。我们很庆幸地看到,浅浅的一弯海峡不足以成为我们的阻碍,海峡两岸的戏剧交流活动越来越多,中国国家话剧院田沁鑫导演的作品《四世同堂》去台湾演出成了当时的文化事件,大量台湾戏剧作品送进了祖国大陆巡演,赖声川导演甚至在上海建立了“上剧场”,专门用于排演及巡演自己的作品,此外,各个类型的戏剧工作坊和教育戏剧的推广也从台湾拓展到大陆,似乎是可见的,超越地域的戏剧交流正欣欣向荣、蓬勃发展,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由台湾现代戏剧的发展及其乡愁思想的展露不难看出,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一直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在艺术表达的每个角落,虽然说戏剧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但是作为一种艺术升华,也是民众意志的一种体现,海峡两岸由隔离走向融合给予了这种归属最有力的证明。
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台湾戏剧注入许多新的元素,从而融合升华,繁荣发展。在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新文化元素的融入都需要不断实践去探索。从台湾现代戏剧的发展演变史不难看出每代人付出的努力和探索,由自我意识的觉醒到文化的回归,台湾戏剧已经在路上前进着,中华文化之根,西方文化之形,台湾文化之情必将使台湾现代戏剧发展为艺术文化的导向,引领台湾戏剧的时代精神。
作者单位:国立华侨大学 文学院 362021
牟英杰(1990—),男,福建南平人,独立戏剧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戏剧戏曲学研究。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