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了我一个,肥了全国人
★文/锦翼
吃饭可以分出境界,不信看看唐玄宗李隆基。《次柳氏旧闻》里说他有一次跟太子李亨一起吃烤羊腿,李亨手上沾了油,就拿饼擦了擦手,随后把饼吃掉。李隆基非常满意,表扬儿子:“幸福生活就该这么爱惜。”
这句话足以代表李隆基的基本态度,做人应该惜福,别糟蹋粮食。如此节俭,再加上操劳国事,有一次照镜子,李隆基感叹自己瘦了,说了一句:“吾貌虽瘦,必肥天下。”这是吃饭的最高境界:“瘦了我一个,肥了全国人。”所以他创造了开元盛世。
做大臣的也有达到这个境界的,那就是周公。周公一顿饭,常常要吐出来三次(他还会再咽下去吗?),不是他胃疼,而是要会见客人,正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但这毕竟不是一个臣子所应该达到的境界,所以当时流言四起说他居心叵测。
北宋名相王曾说:“平生之志,不在温饱。”不在温饱,你还要干什么?要尊严吗?这可就麻烦了。要知道一旦有了尊严,这人就不好管了,例如陶渊明,就让他去迎接一下上级领导,他居然“不为五斗米折腰”撂了挑子。
有的不撂挑子,要动刀子。例如《战国策》里说,中山国国王请客,请大家喝羊肉羹。但人多羹少,司马子期没有分到,一气之下竟然跑到楚国,带领楚兵灭掉了中山国。《左传》里宋国和郑国打仗,宋国主将华元请大家喝羊汤,忘了请自己的司机羊斟,打仗的时候羊斟竟然驾车直奔郑国军营,将自己老大送去当了俘虏。
也有人吃出了气节,例如东汉那位大名鼎鼎的董宣。他最著名的事迹是挺着脖子拒绝给公主道歉,不过我最欣赏他在吃饭上的态度。当年他刚刚做官时,因为打杀当地豪强过多,被判了死刑。行刑前,董宣拒吃断头饭,他说:“我一生没有吃过别人的东西,临死自然也不吃。”他宁肯在黄泉路上做个饿死鬼也不肯违背原则,《后汉书》把他列入《酷吏传》——的确够“酷”。

还有人吃出了仗义,例如唐朝白敏中。《剧谈录》里说白敏中还是小官时,因为丞相李德裕的器重,经常有人请他吃饭,但白敏中没钱回请。李德裕送他十万钱,让他请客。结果他的朋友贺拔惎官场失意来跟他告别,白敏中就请了贺拔惎,其他谁也没请。宁肯得罪权贵,也不辜负旧友。李德裕听闻,大大夸奖了白敏中一番,说自己没有看错人。
可惜宋朝以后这种仗义越来越少,吃饭的境界也越来越低,别说仗义,基本礼貌都做不到。别人请客吃个饭,都要摆谱,争后恐先,就怕来早了失了面子。梁恭辰在《北东园笔录》里说了一个故事。某地科举考试,考官看一个卷子非常不好,准备扔掉,结果刚刚拿开,就见这卷子又回到桌子上,接连好几次。后来,考官见到这位考生就问他平时做了什么善事,能有这种福报。考生想了半天说:“只是别人请客的时候,我每次都第一个到,就怕别人等我。”
守时就算做善事,可见,吃饭的境界败坏到什么地步了。
明清时,开始吃燕窝、鱼翅,这些食物名字听起来美妙,背后却是金丝燕的无家可归和鲨鱼的活体采割。这些食物,吃的人可以推说不知,但猴脑呢?在餐桌上将一个猴子活活敲开脑壳,一群人挖着吃,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就着那惨绝人寰的声音吃下去的。这就是吃饭的最差境界——虐食。孟子说:“君子远庖厨。”因为“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说的就是一种不忍之心。
《朝野佥载》上说唐太宗一次生病需要用没有脂肪的肥羊来下药,郝处俊建议,用五十只肥羊当着这只羊的面一一杀掉,这只羊就会害怕脂肪散入肉中,就会极肥无脂。李世民毕竟是一代明君,拒绝了这种荒诞的做法。
不过也就过了几十年,有人做得比这个残忍多了。《朝野佥载》记,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吃鸭子时把鸭子关在铁笼内,中间烧炭火,放五味汁,鸭子在烧烤之下渴了就去喝五味汁,烫了就会四处走动,一直到最后毛发脱落,完全烤熟。
到了明清时期,这种吃法已经泛滥开来,比如有人吃猪里脊就拿着一根棍子追着猪打,直到把猪累死,里脊肉就无比鲜美。
《清稗类钞》上说山西太原有个卖驴肉的,将驴四蹄捆上,背上再系一根横梁,让它动弹不得,然后用一锅热水倒在驴身上,将毛刮尽,再用快刀碎割,吃哪儿割哪儿。人们下筷子吃的时候,驴还没有死绝。
这哪里是吃饭,分明是一种凌迟。后来巴延三任山西巡抚,毁掉这家驴肉馆,将老板以谋财害命罪处斩。相比驴的痛苦,一刀砍头对这位老板真是太痛快了。
(摘自《小说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