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中央大街城市景观改造研究
◎李 冰 姜 黎
一、项目实施的目的和意义
中央大街作为哈尔滨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在景观设计上还存在与整体建筑环境不够和谐统一、现代商业气息浓厚,历史文化气息单薄的问题。建筑内外景观不伦不类,不可调和的矛盾十分突出。中央大街的定位只是哈尔滨最大的步行商业街。中央大街的“红皮白心”双轨制运作模式,在彰显现代哈尔滨蓬勃发展的同时,丢失了附着其上的文化内涵,无形中减低了中央大街的文化品位,现如今只能靠一些俄罗斯用品商店来凸显它的文化。中央大街虽然名声在外,但距离成为享誉世界的知名文化街区、商业街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进行加强对中央大街景观改造研究,不仅能够充分地利用哈尔滨固有建筑文化资源,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通过对中央大街的景观改造还能够使欧式建筑为主题的建筑风格继续保留,为哈尔滨的城市面貌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扩大城市知名度,使得哈尔滨“东方小巴黎”的美誉更加深入人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开辟一条“节约成本、收益巨大、投资风险小、成效显著”的街区改造模式,让大家都认识到哈尔滨众多历史建筑所隐含的巨大经济价值,使得文物保护及商业开放观念深入人心。
二、项目现状分析
迄今为止,哈尔滨最大最成功的街区改造项目当属1997年以来对中央大街步行街的三次大规模改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依托中央大街两侧原有的马迭尔宾馆、教育书店、道里秋林·里道斯商店、华梅西餐厅、妇女儿童商店等知名历史建筑,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新建、改建了部分与街道原有历史建筑整体风格较为相似的新建筑,拓宽了原有的石制马路,新建了基础设施。由于准备充分,设计合理,改造后的中央大街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整条街宛如一条建筑艺术的长廊,观赏性极强,构成了亚洲最大最长的商业步行街。
第二,政府着力将中央大街打造为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餐饮为一体的城市新风景。具体做法是:遵循文化旅游和商业开发并举的思路。视中央大街两侧建筑既为“历史文化景点”,又为“现实的商业机构”。一方面强化历史建筑的文化、旅游、观光功能,另一方面继续发挥其原有的商业价值。双管齐下,重现了中央大街作为“哈尔滨第一街”的辉煌。
第三,中央大街利用老建筑招商引资,这种既打“旅游观光牌”,又打“招商引资牌”,在观光和消费之间寻找合理搭配,在历史和现代寻求完美组合的街区改造模式归纳为——中央大街模式。中央大街运用这种模式,确实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改善了投资环境、提高了房屋租金、抬升了地价、带动了周边房地产、娱乐业的发展,巩固了中央大街自1925年便作为“哈尔滨最大的商业街”的历史地位,但是中央大街模式并非无懈可击,也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中央大街的城市景观设计方面还存在着整体风格不统一,不能与建筑环境相呼应,同时也缺乏较为完整的视觉导向设计。作为哈尔滨最为重要的城市名片,对景观环境进行合理的设计是极为重要的。
三、研究内容和目标
整体风格方面:中央大街及其周边街道在景观设计和建筑风格上相差悬殊,两侧街道的建筑风格、周边景观不能与中央大街相容,影响中央大街的艺术氛围以及整体美感。所以,建议最好处理办法是以中央大街为中轴线,两侧街道、楼体以及装修装饰尽量与中央大街风格相统一,循序渐进往周边淡化这种风格,逐渐转变。
景观设施方面:中央大街的景观设施主要有指示牌、路灯、牌匾、座椅、雕塑等。中央大街的指示牌和路灯设计得比较好,能够与周边的环境融合,有很浓烈的欧式风格。但是在座椅和牌匾、雕塑等方面还需要与中央大街相协调。
中央大街的街边雕塑多采用半抽象和具象式,对人物造型进行了简化和概括,虽具有美感,但与中央大街的整体风格不够统一。在重新设计规划时,建议在造型上贴近于周边建筑的雕塑风格,与中央大街建筑和历史相统一。
中央大街各商户的牌匾尺寸大小不一,大多破旧,整体新旧程度不一,样式过于千篇一律,没有设计感、有些又过于鲜明过于抢眼。无美感、无设计元素、无文化风格。应该让每家的牌匾具有体现特色且不失整体风格,既不很明显又体现西方文化韵味,既体现风格又带有现代感。中央大街向人们宣传的是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城市新风景,而不是各家各户的商业体现。
在特殊人群需求上中央大街需要改进的还很多,虽然在地形上考虑到残疾人的需求,但是只考虑到了坐轮椅的特殊群体的需求,而没有考虑到盲人的需求。中央大街上几乎没有盲道。在今后设计上还要不断改进。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地标式的街道,应具有大胆的艺术体现,古老的艺术风格,前卫的艺术点缀,让游客感受历史文化气息的同时,提高人们艺术欣赏水平,感受艺术元素的熏陶。
作者单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15002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