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卢艳丹 卢艳兰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在中国的语文教育界,叶圣陶、朱自清、夏丐尊是耸立在三四十年代的三座高山;其中叶圣陶的活动一直延续到80年代,时间最长,影响最大,他留下的宝贵遗产,历史上无人与之相比;一代宗师,万代垂范。”他一生有七十多年的时间从事并关注着语文教育,不仅在教育一线任职,而且还编纂了大量的语文教材,发表了很多语文教育著作。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首次提出了“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这一研究理论。叶圣陶拟定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以后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是在继承我国优秀教学传统的基础上,批判并摒除一些弊端而建立起来的现代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博大精深,囊括了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听说读写并重的教学思想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把写作放在首位,认为阅读只是一种手段,用来辅助写作。我们一般把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而语文正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可见,阅读和写作同等重要。在写作教学中,叶圣陶认为写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们的情感和经历,要从体验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要在生活中培养感情,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此基础上,再反复训练,掌握写作的要领和方法,不断修改精炼。这样,一篇文章自然能够出来了。同时,除了读写之外,叶圣陶还认为语文教学应延伸到听和说,做到听说读写并重。听和读,是要了解别人的思想和观点;说和写,是要把自己的观点告诉他人。“了解和表达又是相互影响的:提高了解的能力,表达的本领就能加强;提高表达的能力,了解的本领就能加强。”我国的语文教学向来轻视听说训练,所以叶圣陶对此特别强调。二、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观
叶圣陶指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语文“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简言之,语文是人们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叶圣陶认为,语文是专门研究语言的工具学科。“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语文能帮助人们发散思维,积极思考;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活动的工具,所以,语文的性质应该是工具性。我们都知道,叶圣陶在早年的时候就曾提出过语文的学习是为了得到知识和培养习惯。而且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这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但是,在平时的交往过程中,我们最经常、最广泛使用的就是语言。所以,语文这个工具性应是思维和交际性的。
三、语文教学的过程:三段法
叶圣陶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法,即“预习—报告讨论—练习”三教段法。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却往往被很多同学忽视。预习不是简单的读读课文,而是要感知课文,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以及简单分析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要求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思考问题。这样,印象深刻,学起来更轻松。在预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所不能理解而且不确定的知识点,那么他在上课时一定很想知道答案,这就为第二个环节“报告讨论”做了准备。报告讨论就是理解课文。课堂讨论时,老师要检验学生预习的成果,提出问题,让学生发表见解。同时,提出自己的疑惑,大家相互讨论,老师再进行补充和点拨。改变了课堂枯燥乏味的状态,让人人参与进来,都有收获。第三个环节“练习”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练习就是“实践”。只有经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语文工具,养成语文习惯。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的教育是为了考试服务的。像这样被视为经典的教学过程很难施行。教师想要在课堂上使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各项政策的不断完善,教师自我的不断努力。
四、语文教学的任务:习惯
叶圣陶认为要学好语文,至少应该具备以下这些好习惯:爱阅读、勤思考、练写作、能修改、落笔认真、会自学。在叶圣陶出版的教育和教学的相关论著中,多处都涉及到“习惯”一说。可见,在他心里,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他甚至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在于要养成学生的一系列良好习惯:“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学生个人修养方面,要养成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礼貌诚笃的习惯,虚心自强的习惯,阅读书写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等。
总之,在人们生活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且对我们有益的习惯都是必须养成的。学会做人,养成各种各样做人的习惯,做合格公民。当今中国的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学生认汉字、读课文,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的良好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叶圣陶主张应该引导学生从小养成两种好习惯,即凭语言文字吸收的好习惯和凭语言文字发表的好习惯。具体来说,他认为学语文至少要养成如下一系列良好习惯:养成勤于阅读的好习惯。学生仅仅学好教材内容是不够的,也是不能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阅读中明白道理,获得知识,丰富经验才能养成。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新课标》中,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都制定了不同的阅读标准。我想,如果我们都能按照标准去实践,那么我们的阅读习惯一定能养成,而且还能对不同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我们可以把在课外阅读的知识合理运用到课堂中去,相互补充。这样,我们的阅读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另外,还要养成随时作文并能自己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是需要日复一日积累训练的。叶圣陶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学生们是否可以在高年级起,养成写日记或笔记的习惯?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玩的、做的、有意思的东西记下来,实事求是。这样的习惯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习作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很欣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已经按照这样的要求去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多看多练,形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同时,学生在练习作文的同时,还可以养成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我们都知,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经过反复修改才成型的。而且写文章写得比较好的人,大多有这样的习惯。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指导学生修改,而且在这过程中,可以纠正学生的坐姿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真可谓一举多得。1972年9月,叶圣陶在给一位语文教师的信中说:“我要给你提个小意见,字要写得端正清楚些……字写不好不要紧,笔划不清楚,叫看的人费心力、眼力,就不合乎群众观点了。”
总之,为人生所需要的、足以充实生活与发展生活的习惯都是必须养成的。学会做人,逐步养成各种各样做人的习惯。
五、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教
叶圣陶极力推崇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这是对我国古代教育家教育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这句名言首次提出后,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极大地推进了我国语文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并不是要机械呆板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教师要摆脱教参书上死板的教法,启发学生去体会文章所要讲的内容,教会他们方法,举一反三,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他认为:“教师当然需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怎样才能达到“不需要教呢”?“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这样,以学生为主题,以教师为主导,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自然就能学会触处自伸的本领,得到学习语文的实益。
除了以上所述的五个方面之外,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还包括教书育人相结合,教师的率先垂范,国民教育,整体改革和审美教育等等。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是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方向的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也是一门最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学科教育学,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博大精深,极其丰富,几乎涉及到我国语文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在我国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希望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有更多的人来认真学习并实践叶圣陶先生富有哲理和科学性的语文教育思想,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乃至综合素质,以及做一个正直合格之人的基本点出发,为我们当前和今后的语文教改快速健康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550000;遵义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 563002
卢艳丹(1992-),女,苗族,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贵州师范大学,语文教育。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