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沛东创作歌曲《国魂》的艺术分析
◎李冬冬
徐沛东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在我国当代音乐创作领域有很高的影响。《国魂》虽然并不是徐沛东的代表作,但是这首歌曲中仍能看出他深厚的音乐素养、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特色,这首歌曲也充分体现出徐沛东创作手法的多元化。本文通过对于《国魂》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情感表达,以此对徐沛东的艺术创作风格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
一、《国魂》歌曲创作背景分析
(一)徐沛东的生平简介徐沛东是我国新时代音乐创作舞台上非常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于1954年2月出生在大连,1970年任福州军区歌舞团的首席大提琴,其器乐功底深厚。1976年,徐沛东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潜心跟从杜鸣心教授进行作曲研究。1979年毕业,先后出任福州军区歌舞团作曲、指挥;中国歌剧舞剧院作曲、指挥。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电视音乐研究理事等。
在徐沛东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创作了近千首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包括通俗歌曲、艺术歌曲、晚会歌曲、儿童歌曲、歌剧、舞剧等等。此外,他还为影视作品创作了大量的影视歌曲。
(二)《国魂》创作背景简介
徐沛东的《国魂》并不是他最出名的作品,但是能深刻的反映出徐沛东歌曲创作的特点和精神。《国魂》与《与你同在》、《人在青山在》一同创作于5·12汶川地震中,是徐沛东专门为汶川地震创作的歌曲。在汶川地震发生后,震区的场景深深震撼了徐沛东的内心。当人们面对大灾大难时候的行动和内心所展示出的强大与伟大让徐沛东深受启发。他说过为灾区写歌,灵感不断,这种灵感的碰撞促使他创作了一首首包含深情的作品,这其中《国魂》是非常典型的一首。可以说《国魂》这一作品凝聚着徐沛东对于国家的深情,汇集了他对于震后灾区人民的深切同情与祝福。
二、《国魂》的艺术分析
曲式结构是乐曲的重要特点,曲式结构的选择是作者根据自己想要表达乐曲情感节奏时所作出的选择,这体现出作曲者的作曲习惯,同时也能从中看出作曲者作品的内容倾向与一贯的作曲风格。而调式通过其音阶结构、调式音阶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出不同的音乐创作风格。(一)旋律分析
《国魂》属于慢板旋律的歌曲,非常流畅、抒情,朗朗上口的旋律让歌曲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播。从以下的谱例中我们不难分析出这首歌的每一小节的后两拍用的都是长音,很好的营造出了庄严肃穆的意境。两个乐段之间通过调性的不同展开旋律,推动歌曲的情绪发展,展开主题。在段落之间,《国魂》的旋律具有一致性,在这个基础上加深情绪的对比,使得旋律更加深化。这样带给人的音乐感受是比较纯净的,从而也达到了寄托情感的目的。
(二)节奏节拍分析
节奏、节拍都是音乐构成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节拍是被合理设计出来的,而节奏是在某种节拍的基础上各种不同时值的音符灵活多变结合形式的。节奏可以包括节拍,而节拍却不能概括节奏的全部含义。《国魂》这首歌的歌词是诗词形式,所以它的节奏与歌词朗诵时的快慢紧密结合。例如,歌曲第一句歌词中的“天地倾”前两个字用的是小附点,后面一个“倾”字用了三拍的长音节奏,“山河碎”前两个字运用的是三连音,后面一个“碎”字也是用了三拍的长音节奏。以此类推,后面的每一句都在不断的反复这两种节奏型,为的都是强调最后一个字。整曲节奏采用的都是四四拍,速度不快。在歌曲结尾倒数第四小节连音后面用了一个休止符,和结尾一句“尽朝晖”每个字的音都是长音。由此可见,徐沛东是在充分了解词内涵的基础上处理节奏的,很好的诠释了作品真实的情感。
(三)调式分析
《国魂》这首歌曲是没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4/4拍。歌曲开始是G调,第二段的时候转成了A调,通过转调来转换气氛以此推动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宣泄。同时表达出了层层递进的感觉。该曲是两段体结构,A段体是G调,B段体和结尾是A调。
三、《国魂》创作风格及其艺术、情感处理分析
(一)《国魂》中的时代性在音乐的创作过程中,很多作曲家都是从时代上汲取营养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的作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音乐风格的时代性。对于音乐作品来说,影响其音乐风格的原因是多样化的,但是时代性常常是促进其内在风格形成的主要内在驱动力之一。
1.《国魂》创作背景体现出的时代性
《国魂》的创作背景就与当时的汶川地震这一时代热点紧密相连,可以说这首歌曲的创作就是源于时代,源于热门事件。《国魂》由徐沛东作曲,云杉作词,首唱为廖昌永,这一组合的结合就预示着这首歌曲大气的氛围和哀而不伤、坚强勇敢的情感体验。创作的源泉来自于现实生活,徐沛东将他看见震区消息的第一直观印象和人民奋勇抗争的精神当成灵感,创作出的《国魂》从根源上就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是时代下的产物。
2.《国魂》创作方式体现出的时代性
《国魂》以交响乐开头,前奏直接为整首歌曲奠定了悲怆、大气的基调。在前8小节,通过交响乐代入了深厚的时代气息,在与声乐的配合中,直接调动了听者的情绪。演唱者廖昌永浑厚的嗓音,配合着“天地倾,山河碎,长歌当哭;草木悲,有道多难,可兴邦;众志成城,谁可摧”的歌词,直接将人们引入到地震灾难时人民面对大悲时的众志成城与坚强。这段中,徐沛东配合歌词将旋律创作的激昂起伏,歌者浑厚而高昂的嗓音向大家唱述了一个悲伤又坚强的故事。而节奏中大鼓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强节奏的作用,渲染了歌曲中悲壮、庄严的情绪。这些配乐以及创作技巧都是当代音乐创作中经常使用的,加强了歌曲的现代感。同时,在歌曲中,徐沛东在配器上引入了管乐,雄厚的气势配合歌曲的背景给人以深沉之感,打破了通常主流歌曲中电子乐器的单调,充分调动了管乐的表现力。
3.《国魂》中对于时代精神的把握
徐沛东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于时代精神的描述,通过准确的把握时代精神,徐沛东将自己的艺术观点融入到作品中,提升了作品的时代价值。在地震过后,整个灾区处于重建的过程中,人们饱经磨难的心灵渴望得到安抚和慰藉,徐沛东的《国魂》适时而出,通过艺术作品安抚了人们受伤的心灵。在歌词中“有道多难,可兴邦;众志成城,谁可摧”一句配合着凝重庄严的配乐表达出徐沛东对于国人自尊、自信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体现出歌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表达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祖国的信心。
(二)《国魂》中的民族性
徐沛东创作的歌曲旋律流畅,有很强的感染力,他经常将传统民族歌曲与现代歌曲相结合,创作出一首首即热烈奔放又兼顾柔美抒情的歌曲。在现代创作手法中夹杂了传统歌曲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传统音乐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国魂》从音调上看是比较民族化的。开头就以舒缓、低沉的音调,给人以悲壮雄浑的力量,带来深厚的历史感以及沧桑与豪迈。从结构上看也相当的规整。在配乐其器材上,打破了原来“节奏是反着的,给人一种不稳定感”的样式。这段旋律音乐舒缓、深沉充满热情与激情。与此同时还采用了民族音乐中经常用到的首位接龙的音乐表现手法,使旋律更加连贯,使得韵律十分流畅。
歌曲的第二部分激情高扬又不失雄壮,是《国魂》词曲的高潮部分。在这一部分中,昂扬的音调和高亢和旋律使得“国魂”这一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这不仅使全曲的感情部分达到了新的高潮,还使人们印象十分深刻激起了人们对于民族灵魂的追溯与对国家的埋藏于心底的热爱。在这首歌曲中,起头的歌词是三字式的,这种歌词给人带来诗一般的韵律与古文一样的气势。歌词本身就富有古典文学的气质和民族文化的精神。徐沛东的创作很好地保持了歌曲的内涵,将富有历史感和古典文学色彩的歌词付诸音符;将深沉凝练又富有文学色彩的词句寓于富有节深沉浑厚的乐曲中。低音和高潮的地方转化得非常成功。将管乐带入通俗歌曲中,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之余又感受到雄浑的气势。在整部作品中充分发挥了管乐的表现力,使得歌曲更加深沉凝重,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
(三)《国魂》中的情感表达
《国魂》是一首庄严、肃穆的歌曲。首唱者廖昌永浑厚沉稳的嗓音就非常适合本首歌曲的演唱。《国魂》的歌词虽然兼采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词韵,但是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并没有采取民族演唱技巧,而是采用了西方美声唱法表达歌曲的内在情感。这首歌曲在演唱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在于本首歌曲采用了很多西方作曲技法,比如和头不和尾,因此在演唱时需要在把握本歌庄严、凝重的基础上表达出这种情感和精神内涵。对于演唱者来说,准确把《国魂》的情感内涵是演唱一首歌曲的关键部分之一。而要准确把握作品就要求演唱者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以此才能更好地理解声乐作品的内涵和思想意境。因此,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技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对于祖国和人民的情感,通过自己深厚的文化修养,更好地把握《国魂》中的情感基调。
在我国当代音乐家中,徐沛东是非常活跃、非常重要的一位。在徐沛东的音乐中,我们既能够感受到音乐的时代性带给人们的震撼,也能够看出他对于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徐沛东的音乐创作在秉承民族性艺术特色的同时也吸纳了具有时代发展性的音乐元素,使其创作的作品中呈现出时代性与民族性特色融为一体的鲜明特征。《国魂》中的情感表达是歌曲演唱者对于歌曲的二次创作,在廖昌永的演唱下,《国魂》中对震区深厚而浓郁的情感喷薄而出,为作品的演绎更添风采。
徐沛东以民族风格为本,融合对生活的感悟,积极探索和广泛吸收各种优秀的音乐材料,以及先进的时代元素,创作出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为一体的音乐作品。这一创作特点不仅有助于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我国音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461000
李冬冬(1985-),男,汉族,河南许昌人,硕士,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