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十六世纪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地区版画的传入对意大利佛罗伦萨画家的影响
◎邵冬蕾
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版画艺术开始出现。阿尔卑斯以北的欧洲地区版画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丁·施恩格尔、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他们所创作的版画作品对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画家们产生深远影响。以《意大利艺苑名人传》的作者乔尔乔·瓦萨里为例,他本人在创作构图过程中,把这些北方画家的版画作为构思灵感的来源,以期创作出与杰出大师相媲美的艺术作品,并获得赞助人的资助。
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版画开始出现。乔尔乔·瓦萨里在其著作《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中说,版画约是1469年由佛罗伦萨人马索?菲尼格拉(Maso Finiguerra)发明的。当时的版画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可以先在木板或银版上进行雕刻,然后以黏土把雕刻在木板或银版上的作品拓印下来,再用烟将印图熏黑,最后再用油使刻制的内容显现出来。马索?菲尼格拉之后将这门艺术传给了佛罗伦萨金匠巴乔?巴尔迪尼,之后这门艺术又被罗马的安德烈亚?曼泰涅亚掌握。伴随着版画艺术的逐渐传播,阿尔卑斯以北的欧洲地区,例如佛兰德尔地区,开始有了机会认识到意大利地区的艺术特征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版画艺术风格。
阿尔卑斯以北的欧洲地区版画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丁·施恩格尔(Martin Schongauer,约1430~1491)以及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马丁·施恩格尔出生于阿尔萨斯的科尔马小镇,当时科尔马小镇是归属于神圣罗马帝国。马丁·施恩格尔打小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版画艺术。青年之后,开始到佛兰德尔,跟随被誉为“佛兰德斯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之一的艺术家罗吉尔·凡·德尔·维登(Rogier van der Weyden,1399/1400~1464)学习了绘画的相关知识。施恩格尔在学得绘画相关技巧之后,便把自己的大量精力投入了版画创作之中。他的铜版画作品数量极多,做工极为精细,精美,在每件作品完成之后,添上M.C.字样的署名。英国艺术史史家亚瑟·梅杰·海因德(Arthur Mayger Hind,1880~1957)曾说,施恩格尔的作品并没有受到过意大利作品风格的影响,是第一个从造型上摆脱哥特式风格德国版画家,因而,他的作品在当时,不仅在德国境内流通,甚至远销意大利、英国、西班牙等地区。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是德国杰出的天才版画大师,是第一位享誉欧洲的德国艺术家。他是第一位越过阿尔卑斯山,亲眼目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果并且深受其影响的北方艺术家,并且他在所著的艺术理论中“毫无保留地承认文艺复兴的优越性”。丢勒所创版画作品无数。据传,丢勒一生所创作且流传于世的版画作品,共计399幅,其中木版画294幅,铜版画105幅。伊拉斯谟曾认为丢勒的版画已经在艺术性上超越了古典艺术,他仅凭借黑色的线条就可以表达明暗、空间、高度,绚烂辉煌。
以马丁·施恩格尔和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为代表的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地区的版画作品,包括铜版画和木版画在内,是在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开始对意大利地区,特别是对佛罗伦萨地区的艺术家的创作构思和绘画技巧上产生影响的。它们最先影响到的是佛罗伦萨的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约(Domenico Ghirlandaio,1449~1494)和安德烈亚·维罗基奥(Andrea del Verrocchio,1435-1488)的作坊。他们从这些铜版画和木板画中借鉴了画网纹线(cross-hatching)的方法,并把这些绘画技巧传给他们的学徒们,这些学徒中就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人。
达·芬奇早年师从佛罗伦萨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安德烈亚·维罗基奥。维罗基奥对以佛兰德尔地区为代表的阿尔卑斯以北地区的雕塑和绘画十分感兴趣,在他的熏陶下,达·芬奇早些年时的绘画创作主题受到了欧洲北部版画作品的影响。以达·芬奇早些年的素描作品《基督头像》(head of Christ)为例。这幅画主要描绘了基督耶稣的头发被拉扯的情形。《瓦萨里与文艺复兴印刷品》的作者沙龙·格里高利认为,粗鲁野蛮地拉扯基督的头发这一主题是源自于马丁·施恩告尔的《激情》(Passion)作品系列。这一主题随后又被丢勒所借鉴发挥,使他创作出了《鞭笞》(Flagellation)这一木板画作品,从属于他的《炽热的激情》(Large Passion)作品系列。
把达·芬奇这幅作品与丢勒的两幅木板画《鞭笞》与《参孙撕裂狮子》(Samson Rending the Lion)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达·芬奇的基督耶稣的每一撮头发都有一定的蜷曲度,头发当中的其中一小撮被执行者的手抓住,这与丢勒的《鞭笞》当中的情形相类似。达·芬奇的基督耶稣头颅的倾斜角度则与丢勒的木板画作品《参孙撕裂狮子》当中主人公参孙头颅的倾斜角度相一致。达·芬奇的主人公耶稣基督与丢勒的主人公参孙在形象上十分相似,两者的脸上都布满皱纹,基督耶稣头上戴着荆棘王冠;参孙的前额上束着束发带。
十五、十六世纪欧洲阿尔卑斯以北地区的以施恩格尔和丢勒为代表的艺术家的版画作品思想深邃,风格严谨,技巧精湛,构图饱满,引发了意大利地区艺术家们纷纷临摹他们的作品。当时的佛罗伦萨的一位书稿彩饰画家盖拉多尔(Gherardo,1445~1498)据瓦萨里的描述,当由施恩格尔和丢勒德国艺术风格制作成的版画作品开始传入佛罗伦萨时,“盖拉尔多被这种版画的风格深深吸引住了,遂专注于此,用刻刀临摹了其中部分图案,技法相当精湛”。
瓦萨里在《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中提到,丢勒的版画作品是于16世纪10年代开始传入佛罗伦萨,并被当地的艺术家所称赞。借由博洛尼亚的版画家马坎托尼奥(Marcantonio Raimondi,1487~1539),意大利人开始了欣赏外国人和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的艺术家的作品的过程。马坎托尼奥曾把他所有的钱财花在购买丢勒的版画作品上。他本人临摹丢勒的作品,在作品上署上丢勒签在自己作品上的A.D.字样,把这些作品看上去与丢勒的作品如出一辙。不知内情的人无法辨认出来,它们全被当成丢勒的作品出售。据说,听到此消息后的丢勒勃然大怒,还亲自到威尼斯,向威尼斯的元老院控告马坎托尼奥。
当丢勒的这些作品传入佛罗伦萨时,每个艺术家临摹吸收借鉴有所侧重。有的艺术家例如安德烈亚·德尔·萨托,主要是借鉴丢勒的创作构思和主题(compositional ideas and motifs)。像弗拉·巴托罗米奥等艺术家主要是吸取丢勒的绘画技巧(elements of style),以此为基础,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构图技巧。
对版画作品的临摹在瓦萨里本人的艺术实践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临摹的方式各种,临摹的目的也是各种。有些艺术家把临摹当成是一种创作刺激的灵感。有些人把临摹当成是对艺术家的敬意。有时候临摹是为了与别的艺术家相竞争。竞争,是那个年代的常态。彼得·伯克就认为,以“竞争”这两个词更能概括1490~1530 年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
瓦萨里认为,临摹以施恩格尔和丢勒为主要代表的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地区的版画艺术家的印刷作品能够有利于通过视觉形式给予灵感,尤其在当创作一幅有趣迷人的作品的时候。瓦萨里曾临摹过丢勒的不少作品,并在丢勒的作品中借鉴创作构思。拿瓦萨里于1573年为佛罗伦萨花之圣母大教堂的穹顶内部所绘的巨幅天顶画《末日审判》(Last Judgement)的钢笔画素描作品与丢勒的木板画作品《末日审判》(Last Judgement)相比较,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一些相似之处。在这两幅作品的角落处,都有地狱之口(the Mouth of Hell)。不同的是,瓦萨里的这幅作品中的地狱之口在右下角处,丢勒的地域之口在左下角处。在这两幅作品的中央,都悬浮着3个被云朵托起来的天使。不同的是,瓦萨里这幅画中,是一个天使站在一个球状物上;而在丢勒这幅作品中,是基督站在一个球状物上。这两幅作品的另外一个相似之处在于,三个主人公中剩下的两个都比这个中央人物所处的位置要低一点,并且围绕在这三个主人公周围,都有挥着翅膀的天使们吹着号角,迎接着这一盛大时刻的到来。
瓦萨里曾在《意大利艺苑名人传》第二部分的序言当中提到,“艺术家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些靠勤奋,有些靠学习,有些凭模仿,有些则借助对科学知识的了解——这些都是有用的途径,还有些把所有这些方法或其中绝大多数结合在一起。”当以以施恩格尔和丢勒为主要代表的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地区的版画艺术家的作品传入意大利时,瓦萨里选择了大量地临摹,为的是吸取大师们的创作构思(compositional ideas and motifs) 以及绘画技巧(elements of style),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创作风格。这种方法成颇佳,如果本书作者沙龙·格里高利所讲的,他让自己的部分作品能够与大师的杰作相媲美,甚至还超过了大师的作品。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610064
邵冬蕾(1992-),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中世纪史。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