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现代”视阈下甘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时间:2023/11/9 作者: 唐山文学 热度: 17349
周静茹

  “现代”视阈下甘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周静茹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服务效能低下和传统文化现代化困境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面临的瓶颈,应从体制机制改革、资金投入、主体培育、需求导向、意识形态引领,以及服务平台现代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创新。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现代社会背景下公民实现自身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因而,如何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甘肃省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困难与问题

为深入了解甘肃省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对甘肃省建成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及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调研为契机,了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建设问题。调研发现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一)资金与人才问题

  目前政府拨款项目一般是设施建设,个别经济条件宽松的社区配备有简单的音响设备、健身器材等,绝大部分没有主干集体经济或者社会投入的社区(村组)活动经费则需村民自筹。调研发现资金投入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质量和频率具有很强关系。除了经费问题外,最大的困难来自专业化、专职化人才的严重匮乏。如民乐县团结巷社区秦腔社团、广场舞社团曾参与“我要上春晚”节目选拔,但由于缺乏专业辅导策划、包装和艺术设计,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均比较简单,艺术设计及道具制作粗糙,形式单一,缺乏竞争力,一方面限制了文艺对外学习交流的需要,打击了居民的参与热情和通过参赛来筹集团队活动资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区难以满足文化多元需求,出现了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推动着社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向前走的“倒逼”现象。

  (二)传统文化传承问题

  一,文化能人的流动或流失,导致文艺团体无法保证常规和演出质量,团体生存困难,向企业文艺团体经营模式转型则更加困难。二,作为“非遗”存在的传统技艺因传承人的离世而成为真正的“绝技”。正如村民代表所言:“你的手艺连你的儿子都不愿意学,谁还愿意学那个”。这些特殊文化技能,一方面对学艺者要求较高,但另一方面又时代感弱、适应性差,在市场浪潮中,这些技艺很可能最终成为没有生命力的“遗产”进入博物馆,或者完全消逝。

  (三)服务效能低下问题

  城市居住集中,文化活动能够做到常态化,一些健身文体活动场所和设备的利用率较高。乡村则文化活动多集中在年关节气和农闲时期,活动场馆如乡村舞台、棋牌活动室、农家书屋等除了个别留守老年人外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沦为应对上级检查的摆设。“送电影下乡”因为无人观看而被村民戏称为“空放”,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需求群体的流动分散与文化服务可获得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极为短缺和大量闲置矛盾同时并存。

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研究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应顺应时代发展环境和对象需求的变化,通过体制机制、资金投入、参与主体、内容整合和平台搭建五个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它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结果。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而不是政府“包办”,政府作用应当体现在“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实现社会公平。”二是供给模式的创新。可采用政府“权威型供给”、市场“商业型供给”,以及第三部门“志愿型供给”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三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即推行理事会制度。确立文化服务机构的“公共性”中心地位问题,即从文化事业单位转向公共文化中心。文化事业单位要行政依附性剥离,从人员“身份管理”到“契约管理”。四是统筹发展,资源整合,建立融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应以文化管理部门牵头成立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以“五大惠民工程”为基本平台统一规划,积极推行总分馆管理、联盟等模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平台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资源整合。

  (二)统筹安排建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划拨、专款专用、专项核销”制度

  解决当前政府财政投入机制运作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要求不适应的问题,就需要:(1)引导和鼓励“非营利经济体制”社会资本通过减免税费、表彰冠名、业务培训、项目帮扶等激励优惠机制,以兴办实体、捐资捐物、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备等为途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投入比例,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性转移支付补贴公益性文化服务,推进东、西部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并把该比例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

  (三)多元主体培育是实现服务社会化的关键

  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效能不高,队伍建设滞后是重要原因。除了“设岗设编”,培育公共管理专职、专业人才外,还需将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变成社会多声部“合唱”,培育和引导各种文化类社会组织、社区(村组)文化能人、文化高端人才、各类精英与专家、离退休文化人才,以及企事业社会主体的积极投入。

  (四)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和整合

  解决“基本需求”与“发展提高”的关系,就要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提供若干种方案,允许各地选择适合自身的设施标准。同时,公共文化服务要关注“真空地带”,各级党委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以及农民工及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由无差别粗线条服务转向分群体、分层化、针对性服务,提供内容多元化服务,满足需求。

  (五)社区文化整合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现代性”最具时代特征的文化内容,应引导当前社区(村组)的“大众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社区向居住者传播主流价值观、文化、艺术和技术,形成社区共同的文化个性和行为规则,创造一个“生存、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居住空间。同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与传统文化艺术对接,既要考虑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又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重现生命力。

  (六)搭建现代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

  数字化平台一是为顺应信息传播和消费的 “更加便捷、更低成本,更广受众”新变化新趋势,二是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现代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首先要具备硬件设施和管理运营能力,在内容上主要包括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党员远程教育、中小学生学习服务、网络公开课程、农业商务信息服务)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服务平台、移动服务、数字电视服务等服务平台)等。

  课题名称:本文内容为甘肃行政学院2016年重点课题::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研究:。

  作者单位:甘肃行政学院 730000

  周静茹(1973-),女,甘肃兰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学人类学与社会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