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静静地泻了下来,笼罩着大地。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详、静谧。让人不由的想起“朦胧”这个词。中国人是喜欢朦胧的。“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是一种朦胧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又是一种朦胧。
中国人是喜欢虚无缥缈的、那种朦胧的美,月亮不是吗?中国人够不到它,所以把它想做美的事物。好了。这种朦胧的美是要贯彻全民的,于是最鲜明的表现就是那些朦胧的试题。“某物质是红色的,在某种情况下有什么气味,它能用做什么什么,请问它是什么?消耗或则生成一定量的它要多少的另一个它。”这都是什么和什么啊。你直接说它是什么好不好?这下好了,把很多的学生给难住了。“啊哈,这是道好题,这是道朦胧的题,这一朦胧的概念又被深切的灌输。”出题人暗自侥幸。为了培养自己欣赏美的能力,中国的学生开始玩命的读背、计算,最终的目的为的是到达那朦胧的月亮上去,但中国人还是落后了的,美国人提前到了月亮上,拍了一些照片下来,对此中国人不知道是喜是悲。因为在中国人眼中,月亮就是我们的,竟然让美国人捷足先登了。但是中国人又是要感谢美国人的,因为照片上显示的不过是一些冰冷的石头。梦想追求是好的东西,但当自己费力的追求,真正的追到的时候忽然发现那是一场冰冷的梦,那是很悲哀的事情。既然梦不是毁在自己的手里,那么我们姑且还是做着吧。
既然中国人还未到达月亮上去,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那么中国人还是依旧在追求那份朦胧的美。思想上的追求在身体上是要有所体现的。这份朦胧的美又找到新的寄托---眼睛。中国的学生的眼睛开始普遍的近视。戴上了眼镜。眼睛已经具有了“朦胧”的本领,那么思想也是应该紧接着朦胧的,但是中国人做了那么多年的数学题也没有想到眼镜和思想的朦胧是不成正比的。中国人有点惶恐了。十三亿只眼镜并没有给中国人换来一个诺贝尔奖啊!!!中国人又想到了古语“厚积薄发”于是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说:“20年内,中国本土产生诺贝尔奖是肯定的!”这句话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但这至少是一个预言吧。我也希望预言是真的。但是数千年前玛雅人就预测2012年是世界末日。我怕中国人的诺贝尔奖落在2013年,那样可能是诺贝尔先生亲自给中国人颁奖了!
中国人是喜欢虚无缥缈的、那种朦胧的美,月亮不是吗?中国人够不到它,所以把它想做美的事物。好了。这种朦胧的美是要贯彻全民的,于是最鲜明的表现就是那些朦胧的试题。“某物质是红色的,在某种情况下有什么气味,它能用做什么什么,请问它是什么?消耗或则生成一定量的它要多少的另一个它。”这都是什么和什么啊。你直接说它是什么好不好?这下好了,把很多的学生给难住了。“啊哈,这是道好题,这是道朦胧的题,这一朦胧的概念又被深切的灌输。”出题人暗自侥幸。为了培养自己欣赏美的能力,中国的学生开始玩命的读背、计算,最终的目的为的是到达那朦胧的月亮上去,但中国人还是落后了的,美国人提前到了月亮上,拍了一些照片下来,对此中国人不知道是喜是悲。因为在中国人眼中,月亮就是我们的,竟然让美国人捷足先登了。但是中国人又是要感谢美国人的,因为照片上显示的不过是一些冰冷的石头。梦想追求是好的东西,但当自己费力的追求,真正的追到的时候忽然发现那是一场冰冷的梦,那是很悲哀的事情。既然梦不是毁在自己的手里,那么我们姑且还是做着吧。
既然中国人还未到达月亮上去,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那么中国人还是依旧在追求那份朦胧的美。思想上的追求在身体上是要有所体现的。这份朦胧的美又找到新的寄托---眼睛。中国的学生的眼睛开始普遍的近视。戴上了眼镜。眼睛已经具有了“朦胧”的本领,那么思想也是应该紧接着朦胧的,但是中国人做了那么多年的数学题也没有想到眼镜和思想的朦胧是不成正比的。中国人有点惶恐了。十三亿只眼镜并没有给中国人换来一个诺贝尔奖啊!!!中国人又想到了古语“厚积薄发”于是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说:“20年内,中国本土产生诺贝尔奖是肯定的!”这句话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但这至少是一个预言吧。我也希望预言是真的。但是数千年前玛雅人就预测2012年是世界末日。我怕中国人的诺贝尔奖落在2013年,那样可能是诺贝尔先生亲自给中国人颁奖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