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十二道密令决胜金融战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海经 热度: 17317
●华颖

  十二道密令决胜金融战

  ●华颖

  

  陈云渊右冤与毛泽东渊左冤

  1949年5月25日上海解放了。尽管全国性战事已经平息,但是物价上涨的势头仍未遏制。民间企业家对实业毫无信心,整个上海市的金融性投机活动者竟达数十万人。老百姓怨声载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成了检验共产党治理才能的直接考验。经过中共高层的多次会议,毛泽东提议让上海人陈云,出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让他统筹政策,平抑物价。

十二道密令初显锋芒

陈云是上海市青浦县练塘镇人。他长期主持财政经济工作,素有“党内第一把算盘”之称。此番接到中共中央让其进驻上海,平抑物价,以点带面,稳定全国市场的命令,立马奔赴了“前线”。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陈云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走访、调查、物价上涨的成因和规律。三天后,经他深入细致的调研分析,得出了虽然上海物价上涨的因素十分复杂,但商人的投机行为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的判断。

  有了第一手资料,陈云心里有了底。为了制止物价猛涨,陈云为中财委起草电报,除了分析这次物价猛张的原因,毅然提出了平抑物价的十二道举措,报请中央审核。

  11月13日深夜,中财委收阅了这份事关重大的电文。感到陈云这十二条举措犹如战场上,向我军官兵发出的向敌人进攻的十二道密令,当即批示将十二道密令的电报速发各地。从此拉开了以上海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稳定物价、打击金融投机的帷幕。

  得到中央的肯定和支持,陈云立马把十二道平抑物价的举措付诸实施。首先制定了沪津两地的平均物价指数作为参照标准;继而让东北运粮入关;急令人民银行总行及各主要分行,除中财委及各大区财委认为特殊需要而批准者外,其他贷款一律暂停;在各大城市开征几种能起到收缩银根作用的税收……一道道密令的下达、实施,犹如大战前的布防,而金融投机商面对暂停贷款,顿时就成了被掐住了七寸的毒蛇。投机商没了取之不尽的银行贷款资金,也就没了囤积大批物资伺机高价抛售的“本钱”。

巧设妙计请君入瓮

陈云见自己下达的近十条密令,起到了掌控资金的显著效果,十分高兴。经过前段时间的盘查,他觉得最具指标意义的就是政府收购的棉纱布,是棉纱布的上涨拉动了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扬。陈云决定趁热打铁,抓住最猖獗、最普遍、价格上涨最快最高的棉纱交易来开头刀。

  为了尽快平抑物价,稳定市场,陈云命令长江中游的棉花和纱布,由中心汉口将其囤积并秘密东运,西北地区将陇海铁路沿线的纱布尽速运到西安,华北的纱布则聚集在京津;各地由政府控制的贸易公司,暂时停止交易,将纱布调集到中心城市待命。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准备,大量物资集结完毕……

  距十二道密令的电文上报中央审核、下达仅十余天后的11月25日,胸有成竹的陈云开始发动了总攻击。他命令全国采取统一步骤,在上海、北京、天津、武汉和西安等大城市,同时大量抛售纱布。

  上海的通货膨胀,由来已久。一年前蒋经国也曾把棉纱交易当作平抑物价的“牛鼻子”,只是他以“打虎”为口号,用警棍和冲锋枪强行弹压商品投机交易的方法遭到了惨败。有过先前有惊无险经历的投机商们,此番见棉纱布在上海市场露面,无不争先恐后,跃跃欲试。虽然陈云的十二道密令,断了投机商从银行贷款来投资棉纱的妄想,但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几乎没有人因为囤积物资而吃过亏。投机商们认准了炒棉纱,是眼前最好的发财机会,既然从银行拿不到钱,便从其他产业中抽调资金,或将不动产兑换成现钞争相购入棉纱,有的不惜借高利贷也要在棉纱交易中分一杯羹。当时上海号称“日拆”的借贷,几乎陷入了疯狂,甚至出现了以日计息的现象。

  正当金融投机家们,美滋滋盘算囤积物资抬高物价从中赚取暴利时,棉纱交易市场的行情,将他们的如意算盘击得粉碎。

  三日后,各地的国营棉花纱布公司,开始源源不断地抛售纱布。更要命的是一边抛售,一边降低牌价。也就是说上海等主要城市的棉纱市场,不仅货源充足而且一天一个价,一路往下降。

铁腕抑物价扫尽阴霾

说实话,不论炒货还是炒股,金融投机讲究的就是买涨不买跌。投机商眼看国营公司的棉纱布汹汹然地抛出,而价格一路下跌的气势,不禁有了怯意,原先为赚大钱不惜决一死战的决心,顷刻间土崩瓦解。次日,两个预感到大事不妙的投机商,开始悄悄地抛出手中的纱布。

  得知前一天还信誓旦旦要共进退的同伙已“临阵脱逃”,又有数名投机商,各自盘算起如何才能全身而退。于是,抛售棉纱的消息似瘟疫传播般飞快地散发开来,众多的金融投机商见大势不妙再也屏不牢了,纷纷从囤货变成了销货。

  市场经济历来是物以稀为贵,纱布抛得越多,市场行情就跌得越惨,刹那间,棉纱交易市场的局面发生了反向翻转。市场价格犹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势不可挡,上海的纱布交易行情竟在一天之内腰斩了一半。

  见投机商拼命招架,已无反击之力,陈云乘胜追击,穷追不舍。他知道目前的棉纱布市场价格不要说利润,就是生产成本也远远收不回来,囤积物资的投机商一定会让棉花在仓库里睡觉,也不会将其投入棉布生产来做蚀本生意。真若如此,不仅投机商有了喘息之机,大批的纺织工人将面临失业,民众温饱难保,社会那有安定可言?

  陈云毅然下令所有国营企业的钱一律存入国营银行,不得流向私营银行、钱庄和民营企业;并规定私营工厂不准关门,还要求工人工资照发不误;同时在这几天里加紧征税,税金不能迟交,迟交一天,就罚税金额的3%。如此数招并下,投机商两面挨打,资金和心理防线终于彻底崩塌。据说,曾有人跟陈云说,为平抑物价如此重拳铁腕是不是太狠了点?陈云嘿嘿一笑,朗声回答:平抑物价不狠就要天下大乱!

  经过几番交手,上海的金融投机商血本无归,有人因应付不了“日拆”而破产、自杀。也有金融投机场上的“老江湖”远遁香港……

  而十二道密令的最后一条:“对于投机商人,应在此次行动中给以适当教训。为此,(甲)在目前抢购风盛时,我应乘机将冷货呆货抛给投机商,但不要给其主要物资。(乙)等到收缩银报、物价平衡,商人吐出主要物资时,我应乘机买进。”甲乙两点,更显示了陈云与投机商斗智斗勇的非凡经济治理才能。被陈云请君入瓮的投机商四处碰壁,无路可走后,只得乖乖地钻入了他第十二道密令的“套”,派出代表要求政府买回他们吃进的棉纱布,陈云乘机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购进。

  短短数月,一场从上海着手以点带面,在全国遏制通货膨胀的战役胜利结束。此后,全国的物价基本上稳定了下来。自1937年开始以来,困扰了中国经济十几年的通货膨胀,终于被刚坐上江山的共产党人遏止住了。毛泽东对上海的经济战役评价很高,称陈云打的此役“不下于淮海战役”……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