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冀中音乐会工尺谱的“念曲儿”研究——以高洛“音乐会”、“南乐会”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唐山文学 热度: 14611
吴艳辉 宋博媛冀中音乐会工尺谱的“念曲儿”研究
——以高洛“音乐会”、“南乐会”为例

  吴艳辉 宋博媛

  笔者自2003年开始,对涞水县南、北高洛的音乐会与南乐会进行了多年的田野调查。根据音乐会社乐师的习惯表达,首次摸索出冀中音乐会的传统学习过程,即“念曲儿”、“摸家伙”(包括“摸眼儿”)、出会等几个阶段,其中“念曲儿”是乐师对于学习工尺谱的俗称。所谓“念曲儿”,指的是音乐会的乐师之间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把记录在谱本上的工尺谱演唱出来,并背熟的音乐学习过程。本文将对“念曲儿”的特点、评价机制等进行详细分析,揭示民间音乐传承中的“口传心授”的具体进行过程,展现民间乐师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严谨规范与智慧思想。

(一)工尺谱与“阿口”

工尺谱,是一种以工、尺等汉字记录乐曲的传统记谱法。冀中音乐会各乐社虽都存有各自的谱本,但他们依旧以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进行音乐传承,谱本可以理解为其进行口传心授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依凭,谱本同时也发挥着书写传承的功用,与口传心授相辅相成。

  

  谱例1 《琵琶论》“念曲儿”片段 (北高洛音乐会乐师演唱)吴艳辉记谱

  谱例1是冀中音乐会乐师进行“念曲儿”的乐曲《琵琶论》的片段,其中“凡工尺,四一尺……”等汉字即为其谱本中所记工尺谱,而在这些谱字中,夹杂了“han、hong、ya、hai、wa”等不同于工尺谱字的发音。这些多出来的装饰音,即为“阿口”。因这些韵味性的阿口通常不能够书写在工尺谱内,只能依靠乐师之间的口传心授进行传承。

  通常乐器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学员为了掌握各种演奏技巧要进行由易而难的各种练习曲、乐曲的演奏训练;业余的学习过程中,学员则可能直接通过演奏较为熟悉的乐曲来摸索和熟谙演奏技巧。而在音乐会的音乐传习过程中,“念曲儿”是在乐师进行乐器学习之前必须经历的阶段。音乐会当中没有“练习曲”的概念,所有“念曲儿”的乐曲都是日后要进行演奏的必修曲目,因此,“念曲儿”是音乐会传习音乐的主要方式。

(二)“念曲儿”过程

传统的“念曲儿”,大多是新老乐师围坐在方桌或者圆桌周围,桌上摊开乐谱,音乐会里“曲儿”比较扎实、有“味儿”的老乐师拿着竹签或用手指逐个指着谱本上的工尺字,演唱一句,新乐师跟唱一句,如此反复,直到新乐师记了曲子大概,回家练习、背诵。乐师们参看的是不记录任何阿口的谱面,学唱的却是一个音节都不能够缺失的含有阿口的曲调。

  根据乐师们回忆,同期开始“念曲儿”的新人,有时四五人,有时十几人不等,但是人数多时较一对一的学习效率要好。一方面,一起学习可以增强彼此的竞争意识和协助意识,刺激彼此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会员们也说人数多学习可以克服演唱工尺谱最初的羞怯,毕竟这些靠农活、务工等谋生的男性乐师平常连歌曲都很少哼唱。此外,比起单独学习,共同学习对于乐师“念曲儿”的旋律准确度、呼吸的一致性等都颇有效果。

  “念曲儿”过程看似简单,但据会员反映,“念曲儿”比之后进行的乐器演奏学习“摸家伙”困难很多,过去由于“念曲儿”不能过关而退出音乐会的新人比因学不会演奏乐器而退会者要多。

(三)入门曲

“念曲儿”所习乐曲有其一定的顺序,乐师入会时所学乐曲都有“入门曲”。通过比较分析这些入门曲的工尺谱与实际“念曲儿”的旋律,可以看到一个深刻的现象:不仅有易学之曲,也有难攻之音。以下列入门曲加以说明:

  1. 阿口较少、旋律较为简单的乐曲,曲目:《对答平》《翠太平》、《茉莉花》等。

  

  谱例2 《茉莉花》“念曲儿”乐谱 (南高洛南乐会乐师演唱)吴艳辉记谱

  《茉莉花》,在南乐会中被称为“抹泥花”(音同),是鲜花调的一个变体传承。如谱例2中所示,该曲只在个别小节中使用了“ye、e、wa”等阿口。乐师称这类阿口较少的曲子比较“直”。确实,该曲的工尺谱已记录了音乐的绝大多数信息,对乐师而言,较为容易演唱,因此此类曲目过去到现在一直被作为南乐会的入门曲使用。

  2. 阿口较多、且阿口间的类似性较少的曲目,曲目:《过楼牌》、《普安咒》

  谱例3 《过楼牌》片段 (南高洛音乐会乐师演唱)吴艳辉记谱

  

  谱例3中的《过楼牌》,是南高洛音乐会个别会员的入门曲,通过乐谱可以看出,该曲加入了“ai、waha、wa、di、ya、aihai”等阿口。这些阿口,不仅数量多,而且很难发现相近的共性以便记忆,因此,乐师一致反映此类曲目的阿口在“念曲儿”时极为难记。但选用此类难学难记的曲目作为入门曲为过去的习惯,老乐师认为学会了最难的乐曲,再学其他的曲目就会变得容易许多。但有过此类经历的会员说,由于加入音乐会立刻就让念这种曲儿,有不少新人因此退会。当前,由于新成员的加入日益减少,为了不让新人受挫退会,各会基本不再把此类阿口较多且阿口又缺乏共性的曲目作为“念曲儿”阶段的入门曲来教授。

  3. 旋律音域高低起伏较大的曲目,曲目:《琵琶论》

  

  图片1 北高洛音乐会谱本中的《琵琶论》片段

  图片1是《琵琶论》的工尺谱节选,谱字中除了“四一上尺工凡六”等音之外,还有较之高八度的“五一仩伬仜”等音。据乐师介绍,与其他曲目相比,《琵琶论》里尖(高音)、塌(低音)皆有,阿口数量也较为适中,在之后的乐器学习阶段很容易掌握,可以刺激新乐师的学习积极性和归属感,因此有“学会了《琵琶论》,可以跟着瞎胡混”之说。

  以上关于入门曲的分析及其传习方式可以看出,虽然外人看来入门曲类别纷杂,实际其中包含着乐师进行音乐学习的种种智慧。乐师自发地从音高、旋律或节奏等方面来掌握曲目的特征,历代的乐师为了准确、有效地传承音乐,同时还要考虑音乐本身的难易度及其蕴含的音乐知识,按照新人接受的难易程度决定“念曲儿”的顺序。

(四)“念曲儿”的谚语

历代乐师,把自己在“念曲儿”乃至整个音乐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曲目特征总结成形象的谚语,与曲目一起传授给新的成员。除上文提到的“学会了《琵琶论》,可以跟着瞎胡混”之外,还有不少音乐学习相关的谚语,比如“《寄生草》,学到老”、“《下山虎》,不打鼓”等。据乐师介绍,在“念曲儿”时,最初感觉《寄生草》曲目既不长、也不很难,参照乐谱很快就能会唱。但是由于该曲的阿口虽有相似处却又各有微妙不同,所以即使很快会唱,甚至到后来能够用乐器演奏,也不能够完全记清、记牢该曲,所以说“学到老”。《下山虎》的节拍为2/4与3/4的交替拍子,这在音乐会全部曲目中属极为少见之例。三拍子以及交替拍子,对于习惯于二拍子或者四拍子的节奏韵律的乐师而言,难于记忆,更难于打着拍子“念曲儿”,甚至影响到后边乐器演奏阶段的鼓点伴奏,所以说“不打鼓”。

  这些谚语,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将各曲的音乐特征加以总结,其在乐师之间的传承,成为辅助乐师音乐学习的有效手段。

(五)“念曲儿”的“味儿”

音乐会对于会员的“念曲儿”有其独特的评价标准,即“味儿”,也就是音乐的韵味的意思;评价结果有“味儿好”、“有味儿”、“没味儿”、“味儿不对”等。一个看似与音乐不相关的口语化词语“味儿”,包含着多层意味:

  1. 旋律——阿口不正确则“没味儿”

  阿口中包含着曲目的气口、装饰音、旋律加花等诸多细微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旦搞错或者丢漏,则影响曲目的完整度和艺术性。音乐会的乐师对于从祖辈传下来的宝贵音乐十分珍视并且重视将其原本传授给下一代,其中阿口的传承可以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才会如“念曲儿”过程中所述,新会员边看谱面,一边认真模仿老会员的演唱,尤其注重未被记写的阿口部分的韵唱。

  2. 音色、音高——为了确保“味儿”,必须用自然的声音进行“念曲儿”

  音乐会使用的云锣、笙的音高是固定的,管子、笛子则依靠乐师调整气息控制音高与前者配合演奏。就音高问题,比较分析不同时期收录的乐师“念曲儿”的视听资料,注意到即使乐师身边放着乐器,也不会奏出音高再行“念曲儿”,而是直接开唱。由于起唱音高并不固定,每个人的嗓音条件又各不相同,所以有的乐师可能无法唱出起唱乐师唱出的音域内所有音高。这时,会有乐师提出“太高了唱不上去”,然后大家会调整音高,重新开始“念曲儿”。当然,也有即使哑着嗓子也按照领唱乐师的音高一直唱完的情况。

  上文提到,“念曲儿”中的曲目全部为必修曲目,里边有“尖曲”(音域较高曲目)也有“塌曲”(音域较低曲目),人声按照乐器实际音高而不进行移调来完成全部曲目的“念曲儿”,显然并不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绝对音高的一致性,很可能会影响对乐曲中音程构唱的准确度。因此,音乐会要求乐师用自然、不勉强的声音进行“念曲儿”,只有这样,乐曲的“味儿”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3. 节奏、速度——要求不失其“味儿”的乐曲速度

  从图片1中可以看到,谱面上除了工尺谱字,只有记录乐句呼吸的“└”,并无指示乐曲速度的标记。但是,各个会社都坚守着每首乐曲的固定唱、奏速度。因此,许多乐师会有只有坚守从上一辈继承而来的“念曲儿”速度,并贯穿到之后的演奏中,自己的音乐“味儿”就会不变的传统观念。比如,南高洛音乐会与北高洛音乐会就对自己音乐的庄重、平缓的速度颇为自豪,一旦有新人将速度变快,老乐师必会斥之调整,足以证明音乐速度对于乐曲“味儿”的重要性。

  4. 感情——工尺谱虽“记骨不记肉”也并无歌词,必须要饱含情感进行“念曲儿”

  虽然工尺谱只是一种“记骨不记肉”的死谱,且除了工、尺等谱字及阿口,乐曲并没有富含情节的歌词,但是因为“念曲儿”的完成度直接关系到之后的乐器演奏阶段的演奏效果,所以,对于“念曲儿”中音的强弱、长短、抑扬顿挫等也要求十分严格,虽然并非歌曲,但是同样需要“歌唱”。

  

  通过分析可知,“味儿”中含有关于乐曲旋律特别是阿口的正确演唱、速度保持、自然的声音、丰富的情感等多层意思,该评价机制的存在,体现了乐师对于音乐旋律、节奏、表现欲等音乐能力养成的高度重视。

  “念曲儿”在音乐会的音乐学习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阶段,可以说是民间乐师音乐能力养成的不可或缺的阶段。“念曲儿”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是连接乐谱与乐器演奏的人类音乐活动的典型。

  注:本文为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冀中音乐会工尺谱研究》(青年课题、课题编号20140413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