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清朝就出过世界首富第一个把广告打进美国的中国商人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海经 热度: 16542
赵之羽

  清朝就出过世界首富第一个把广告打进美国的中国商人

  赵之羽

  人物:伍秉鉴

  财富来源:进口、出口、钱庄

  资产:约2600万两(当时美国最富有的人也只有700万两)

  特点:在他那个时期最富有的商人,美国铁路大王福布斯是他的干儿子

一、把广告打到美国去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统计过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1769—1843年)就是其中之一,他把一个从福建来到广东广州的小家庭经营成全球首富的显赫大家族。他不仅在美国投资铁路生意,而且还收了美国铁路大王福布斯为义子,他才是真真正正走出国门“开眼赚世界”的第一人。

  伍秉鉴的先祖在康熙初年由福建泉州迁至广东广州,原在武夷山种茶为业。他的父亲伍国莹曾在广州首富潘启家中做账房,1783年,伍国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

  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也开始快速崛起,伍秉鉴成为了广州行商的领头人——总商。

  伍秉鉴将自己的生意门路拓展到外国是源于一次意外的瓷器交易。瓷器、茶叶、丝绸一向是中国与外洋通商的热销商品,每每供不应求。然而一位与伍家做生意的洋商威廉却找上门来,要求退掉此前购买的一大批瓷器,这让伍秉鉴十分不解。他与威廉细谈之下才得知,这批印有梅兰竹菊、水墨山水的瓷器被外国人抱怨“不接地气”,难以符合客人的审美要求。

  伍秉鉴觉得退货容易,可是损失了大客户却是不智之举,他灵机一动,请威廉在他府上住了几日,然后命人连夜赶工,烧造了一批新瓷器。等到这批瓷器放在威廉眼前时,他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原来那上面的中国山水已经换成了欧洲城堡、绅士名媛。

  威廉十分钦佩伍秉鉴灵活的生意手腕,当即拿出一大笔钱要继续订购这样的瓷器。伍秉鉴却不肯收,而是委托他用这笔钱在美国的各大报纸上为伍家的生意做广告。

  “广告”这个时髦词儿,就是这几天闲谈时,伍秉鉴从威廉的口中听到的。它在美国本土也是个新鲜事物,而伍秉鉴却敢于大胆尝试,成了中国第一个在外国报纸上做广告的商人。

  伍秉鉴的广告在美国大获成功,不仅找到了许多新的生意伙伴,而且他的名字也成为美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有一艘新造好的轮船下水时也用伍秉鉴的名字来命名。就在他名声大噪时,一艘来自美国的货轮带来了一个年轻的水手,他就是约翰·福布斯。

  福布斯正是被伍秉鉴刊登在美国报纸上的广告所吸引,再加上喜爱中国的瓷器和丝绸,他迫不及待地要来看看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然而,事实是残酷的,贫穷的福布斯并没有“资格”参与到美国的对华贸易中,面对广州港口的繁华景象,他只是一个局外人,不得不黯然地准备离开中国返回故乡。

  也就在此时,伍秉鉴注意到了这个整日在码头打转的年轻洋人,他直觉地发现,这个人对生意极感兴趣,只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伍秉鉴主动出面,将他介绍到美国人罗素开办的旗昌洋行做工,福布斯如鱼得水,不久就在生意场上大显身手,这让慧眼识人的伍秉鉴十分欣慰,两人交情日好,伍秉鉴索性收了福布斯为“义子”。

  又过了几年,福布斯听说美国开始建设铁路,他敏感地察觉到这里面的商机,于是辞去洋行的工作准备回国。伍秉鉴听说后慷慨解囊,竟一下子拿出50万两白银,交给福布斯用作投资之用。福布斯果然不负信任,他回到美国后,依靠伍家的大笔资金,很快便修筑起了芝加哥—伯灵顿—昆西铁路,一举成为美国的铁路大王。

  伍秉鉴一鼓作气,在铁路生意的基础上,继续大笔投资波士顿的矿产,还对美国的房产、钢铁、石油、电报生意也有所涉猎,他的海外投资生涯也因此达到了顶峰。

  有一个波士顿商人跟伍秉鉴合伙做生意,由于经营失误,欠了伍秉鉴7.2万银圆无力偿还,年底即将回国与家人团聚,心急如焚。伍秉鉴听说后,当面将借据撕碎,了结了欠债7.2万两银圆,折合今天1000万元人民币,伍秉鉴的慷慨令波士顿商人目瞪口呆。虽然损失了银子,但是伍秉鉴很快在美国留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口碑,转过年来,更多外国商人主动登门与他做生意,后来他赴美投资,这些洋朋友都帮了大忙。

  积累了庞大财富的伍秉鉴热衷慈善事业,道光十五年(1835),应美国传教士伯驾之邀,伍秉鉴在广州投资创办了一所眼科医院,免费对当地百姓开放,治好了许多中国人的眼病,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林则徐。

二、广东十三行的没落之路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个“广东十三行”,今天几乎不为人知。但就是这个被忽视的商人群体,曾经营了大清王朝全盛时期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一度活跃在中西贸易的舞台上。当时,这些中国商人被西方世界认为是18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伍秉鉴正是其中之一。

  所谓的“十三行”,实际只是一个统称,并非是13家,多时可达几十家,少时则只有4家。但由于它享有垄断清朝海上对外贸易的特权,凡是外商购买茶叶、丝绸等国货,或销售洋货进入内地,都必须经过这一特殊的组织,故“广东十三行”逐渐成为与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商并立的行商集团。

  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据一位美国商人的记录,伍秉鉴当时“被吓得瘫倒在地”。

  战争甫一开始,伍秉鉴和十三行的行商们就积极募捐,出资修建堡垒、建造战船、制作大炮。纵然如此,清朝政府仍全线溃败。

  1841年5月,英军长驱直入兵临广州城下时,奕山统领的清军部队无力亦无心抵抗,于是想出了一条计策——令行商前往调停。广州城外,奉命行事的伍绍荣与英军首领义律展开了讨价还价。

  最终,双方签订《广州和约》,按协议,清军退出广州城外60里,并于一个星期内交出600万银圆赔款;英军则退至虎门炮台以外。这600万银圆巨款,有三分之一由十三行商人出资,其中伍秉鉴所出最多,计110万。

  遗憾的是,这次赎城之举没有给伍秉鉴们带来荣誉和感激,而是更多的非议。从战争一开始,跟洋人做生意打交道的行商,就被国人涂上了“汉奸”的阴影。不管他们捐献多少银两,也抹不去这个影子。

  1842年,鸦片战争以中国战败结束。在战败赔款中,光伍家一家就被勒缴100万银圆。

  据伍秉鉴自己估算,在战争中,伍家总共损失了不下200万两白银。但这笔数字,对这位号称拥有2600万两资产的世界首富来说,并不至于伤筋动骨。况且,深谋远虑的伍秉鉴早把生意拓展到了海外,行商生意已不是伍家唯一的生命线。然而,此时的伍秉鉴,却已是心灰意冷。

  1842年12月23日,他写信给在马萨诸塞州的美国友人J·P· Cushing说,若不是年纪太大,经不起漂洋过海的折腾,他实在十分想移居美国,通篇怆然难禁之情。1843年9月,风烛残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鉴,溘然长逝,终年74岁。

  伍秉鉴死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广东十三行开始逐渐没落。许多行商在清政府的榨取下纷纷破产。更致命的是,随着五口通商的实行,广东丧失了在外贸方面的优势,广东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降临到十三行街,终于使这些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商馆彻底化为灰烬。

  “湘湖故事”全国创作征文大赛获奖名单

  为挖掘湘湖历史文化,扩大湘湖旅游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由浙江省作家协会、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区(湘湖新城)管理委员会主办,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山海经杂志社承办湘湖故事创作大赛,得到了全国文学创作爱好者的的热情响应,至活动截止,共收到184件作品,经专家组的认真评审,评出了一等奖作品3件,二等奖作品9件,三等奖作品27件,优秀奖作品35件,现将获奖名单公布如下:

  一等奖

  《独木舟的传说》缪丹

  《程门立雪后传》侯宝丽

  《湘湖“十碗头”》丰国需

  二等奖

  《三坛湘湖佳酿》吴伦

  《心药的引子》梁易

  《起死回生——城山传说》蒋诗经

  《杨时植竹教子》顾文显

  《杨岐禅寺的宝贝》沈海清

  《“年菩萨”的由来》汤松法

  《嘉靖帝“暗”赐跨湖桥》郁林兴

  《越剑传奇》王晶

  《会飞的咸鱼》孙香花

  三等奖

  《〈兰亭序〉的湘湖缘》高亚芳

  《湘浦观鱼》于诺

  《浙江龙井救君王》郁林兴

  《杨时巧斗钉子户》吕新建

  《千古湘妃在人间》范大宇

  《一缕香魂》吴宏庆

  各类土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有所变化,初期苏州市耕地对生态系统服务正贡献比重最大,城乡建设用地负贡献最大;后期水域取代耕地成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的地类。

  《周易藻妙语化灾祸》沈一

  《舟约》冯增芹

  《香葫》徐敏平

  《范蠡与土步鱼》徐志光

  《文曲星坠落知章村》李燕

  《湘湖龙井》梁易

  《乱步城防图》张长菊

  《西施冤沉湘湖中》瘦雪

  《三谏勾践》张大龙

  《周易藻撰写〈萧山湘湖志〉的故事》周加秋

  优秀奖名单

  鲁永平李洪文刘学柱姜欣任宏伟

  储召良曾健童存云杨杰叶林生

  金颂军宾炜陈效平於全军马苏亚

  于宁宁汪志成梅志蓉周直健何朝东

  章理申吕新建孙世娥姜泽华傅朝同

  列徐凌李光红朱淑恩朱澄宇孙丽娟

  黄胜闫岩颜跃华陈春龙潘晓炜

  湘湖(白马湖)研究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