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唐山老作家新著过眼录

时间:2023/11/9 作者: 唐山文学 热度: 17995
赵 朕

  潜思微探

  唐山老作家新著过眼录

  赵 朕

  ——赵竞存的《唐山历史三字经》

  赵竞存著的《唐山历史三字经》,借鉴了我国传统的启蒙读物《三字经》的形式,系统而全面的描述了我市自远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数千年的历史进程。该书不仅脉络清晰,内容充实,而且“三字经”的传统形式,让人琅琅上口,过目不忘,的确是一部宣传、普及唐山乡土历史文化知识的宝贵资料。尤其可贵的是,本书的体例采取了“经”与“纬”相交织的方法,其正文为“经”,通俗流畅地展示了唐山历史的脉络,再辅以较为翔实的“纬”,加以解读。做到经纬交织,相辅相成,从而形成了以“经”为主,以“纬”为辅的叙述格局。尤其是“解读”文字中穿插了一些珍贵的历史图片,与“解读”文字相互印证,更增强了该书的历史文献性。

  在该书的末尾作者附录了八篇论文,也同样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这些论文都是赵老在参与编写《唐山市志》时的副产品。有些内容在“市志”中限于篇幅无法展开,赵老便将收集到的资料组合成章;也有个别有纠葛的问题,赵老根据自己的研究,给予了深入的探讨。这对我市的历史研究是多有裨益的。据我与赵老的多年接触,我觉得赵老知识渊博,学问功底深,一丝不苟,出现他笔下的文字,字字斟酌,毫无虚饰,为文论章都能做到准确、精炼和优美。我的这种看法读者在该书中是不难得到证实的。

  ——张绍臣的《砚斋说禅》

  作家张绍臣退休后进入了一个创作的繁荣期。在退休前他忙于体制内的工作,几乎没有时间写自己的东西。在他的创作目录中,仅有《支前奇曲》《燕山骄子》是退休前的作品,而在退休后他相继创作出版了14部作品。几乎是每隔一两年就有新著问世,这对于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这些作品,有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教育心得、自学辅导、随笔等多种式样,显示出作家多才多艺以及多方面的探索与追求。在这些著作中,最新出版的《砚斋说禅》是一本内容丰富、见解独到、体式灵活,短小精悍,恣肆自如的著作。全书收入229篇随笔性短文,每篇大多四五百字左右,有的像警语式格言,有的像朦胧的韵文;有的捕捉瞬间感受,有的提炼出生活的顿悟。给人总的印象是作家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对人生的体察与触物所得的心灵折光。读来给人以启迪,以激励,以思辨。这里绝没有半点的无病呻吟与矫揉造作,对读者而言无疑是开卷有益的。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我觉得这一本可以称之为扛鼎之作,体现了他的创作的新水准。

  ——马嘶的《紫骝斋日记》

  马嘶是位才艺出众的作家,而且文学的兴趣广泛。他自幼喜欢文学,在读中学时就发表诗歌。在北京大学读书时还主编过诗刊《红楼》,可是在他走向生活之后,他的创作则趋于广泛化,他涉猎过戏曲、小说、散文、理论等多个领域。但相比而言,马嘶在散文上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

  如果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芦笛集》是一本“用朴素的语言,朴素的文笔,朴素的形式,去表现生活中的朴素美”的乡土散文集的话,那么他的《燕园师友记》则揭开了他散文创作新的篇章。五年的北大生活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亩三分地”,也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资源。由此他一发而不可收,相继出版了《负笈燕园》《学人往事》《一代宗师魏建功》《林庚评传》《学人书情随录》《学人藏书聚散录》等多部著作。他在北大的经历是一般人所不能望其项背的。他的老师他的学友都是活跃于我国当代文坛的名流,他们有着相知有素交往密切的深情厚谊,因而老马写起来是顺风顺水,意到笔到,使得他的治学兴趣和写作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他最近出版的《紫骝斋日记》,是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的,13万字,精装本,收入了他退休后从1997年到2001年的全部日记。1995年他从市文联主席的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他感到“如释重负般的轻松惬意”,开始了“书斋生涯今日始”的新生活。这本日记较为周详地记录了他退休后的第一个五年间的蛛丝马迹。从中不难看到他的社会交往、读书淘书、写作著述的蛛丝马迹。虽说日记难免给人流水账之嫌,但是只要你认真细读,绝不会产生这种感觉。因为日记提供给你的不只是他个人的行踪,更有与许多当代名人的交往的屐痕,读这样的日记会让人了解到很多文坛的逸闻轶事,会使读者感到轻松愉悦,可以说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赵栋的《戏圣成兆才》

  市文联的老主席赵栋同志在1950年代以绘制连环画名于世,出版了7本连环画册,社会上获得了良好的赞誉。1980年代以来,他的创作幅面又得以新的拓展,创作了戏曲剧本《李白进宫》、长篇小说《成兆才传奇》,以及《唐山说古》等著作。到了耄耋之年,他仍勤奋笔耕,又涉猎新的领域——电视剧,创作了电视剧文学剧本《戏圣成兆才》。

  读了这部文学剧本,有两点感受,愿与大家分享。

  其一,剧本成功地塑造了评剧的一代宗师成兆才性格鲜明的形象。作家铺陈采文,披沙拣金,以生动的情节与细节,将成兆才塑造成为一位天资聪明、生活素朴、性格平和,却又生性执着、疾恶如仇、古道热肠的平民艺术家。读后使人过目不忘,心潮激荡。更为可贵的是,剧本在展示成兆才的性格历史的过程中,也以草蛇灰线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评剧的历史画卷。他带领草台班子的艰难起步,锐意更新,兼收并蓄,排除各种干扰与阻力,终于将低俗的莲花落,经过反复的丰富、充实与提高,从田间街巷,逐步走上戏剧舞台,使其成为深受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剧种——评剧。可见,评剧的成熟过程,也就是成兆才大半生的生命旅程。

  其二,赵栋的文学剧本还间接地总结了评剧成长发展的宝贵经验。一种维持生计的莲花落,如果没有成兆才的执着,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可是成兆才不同于一般的草台班的班主,随波逐流,得过且过,而是志在脱俗,志在发展,因此,他从二人转那里吸收借鉴了一些曲牌、唱腔和“拉场玩艺”,为评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再就是他锐意创新,自编剧本,更使评剧切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群众中的疾苦,忧时愤世,为民请命,因而赢得了群众的喝彩。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