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宿州“英骨堆”考察记

时间:2023/11/9 作者: 江淮文史 热度: 16746
曹曦+赵保国

  缘 起

  1862年6月4日,一代名将、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河南延津英勇就义,年仅26岁。延津县人民政府于1958年在其殉难处建有一八角亭,亭内竖一块六棱碑,碑上刻有《英王陈玉成传》,传文约900字,但未提及陈玉成墓葬之事。据传英王殉难后,尸首被其部下偷运到宿州。本想运往江南,但因长江一带被清军控制,行动不易,便把尸首留在了安徽宿州,葬在宿州市的前屯庄,后人称之为英骨堆或英谷堆。又因为清军的进逼,战事吃紧,怕留下碑记,坟墓遭清军破坏,因此也没留下任何标志……以上是网上关于英王葬身处的一种说法,抑或是一种猜想。但查遍资料,都没有发现关于英骨堆的任何图片和确切解释,心中不由疑窦丛生。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笔者一行驱车前往宿州进行实地考察。

  考察经过

  2017年4月27日早晨,笔者一行从宿州城区出发,开车前往目的地——埇桥区汴河镇前屯村。一路是皖北的乡村景色,房屋都比较旧且低矮,很快车子驶出公路,拐进一条坑坑洼洼的乡间土路。驶过村口后,在一大片绿油油的麦田里,突兀出一座高大的土堆,甚是显眼。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英骨堆?

  路边有一对正在刨树根的老夫妇,我们便停下车来询问。但他们提供的答案却与网上的记载大相径庭!老夫妇说此英骨堆是汉初名将英布的墓。怎会这样?我们觉得十分蹊跷,便开始认真观察英骨堆。英骨堆高五六米,上面长满了茂盛的野草和灌木,以及几株刺槐和桑树,站在上面可以俯视整个原野和周边村庄,没有发现其他线索。

  笔者一行径直来到前屯村走访村民,村民们用一种好奇的眼光打量着我们。蹊跷的是,妇孺皆知这个土堆叫“英骨(谷)堆”,但是其他皆语焉不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群打牌的村民那里,我们得到了几种说法。说法一,是英布的墓。说法二,是一只老鹰的墓。说法三,此墓是一个大将的墓,大将死后,他的部下一人一捧土,堆起了英骨堆,这和网上的说法较为一致。说法四,过去每逢村里有人家办喜事,便去英骨堆借碗来用,但后来有人贪小便宜未还,便再也借不来了。说法五,过去有几家村民在英骨堆取土盖房,但不久家里都死了小孩子,便再也没有人敢在英骨堆上取土了。关键线索是,英骨堆曾经被盗,有村民进盗洞里看过,没有发现砖石砌成的墓室,说明墓主人可能是草草下葬的。

  这些信息纷繁复杂,却都没有办法证实或者证伪。于是,笔者一行又直奔宿州市埇桥区汴河街道,企图从当地文化部门那里打开突破口。但工作人员也是一头雾水,我们只好悻悻地离开汴河街道办。

  中午时分,笔者一行来到英骨堆附近的另两个村庄——后屯村和徐张村。顶着烈日,我们在村中努力寻访。人烟稀少,在村的大多是老弱妇孺,不时有狗汪汪乱叫,似乎对我们这样的外来客戒备森严。询问了一些村民,并未搜集到太多有价值的信息。在好心人的推荐下,终于找到一位85岁的老教师,他家在村西头的边缘。讲明来意后,好似勾起了他断续的回忆,给我们讲述了他所了解的关于英骨堆的故事:这个土堆由来已久,可能是源于汉朝,祖辈传下来都叫“英骨堆”,可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首领葛婴的墓。我们问道,有没有可能是英布的墓?老人回答,应该不会吧,英布将军应该不走这条路线。老人小的时候,大概抗战时期,有神秘人清明前后专门来英骨堆祭祀,是老人亲眼目睹的,但解放后就没有再来过了。老人小时候,英骨堆比现在的规模大得多,历经雨水冲刷,现在已经缩小很多。当初(具体时间他不记得了)还挖出“布币”形状的钱和宝剑,但是很快就碎掉了。而且历经几次盗墓,有人晚上偷偷挖的,但是公安局的人马上会过来干涉。我顿时心生疑惑:既然当地政府把它当做文物来管理,为何不树立任何标记呢?

  下午近3点,我们再次来到汴河街道。4点多,负责地方史研究的王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得知我们来意后,思索了一会儿,说道:其实那个墓是谁的我也不清楚,总之有几种说法,但我给汴河这边做了份旅游规划图,你们看看吧。考虑到旅游经济价值,他更倾向于英王陈玉成墓之说。并在旅游提案中将之正式命名为英王墓。

  天色已晚,我们离开了宿州,各种疑团却一直在我们心中萦绕。

  推测与思考

  结束了宿州英骨堆的考察,我们冷静下来,对搜集到的几种说法作出理性的梳理和分析。

  其一,英骨堆是否为一只老鹰的墓?我们觉得这只是谐音,纯属无稽之谈。可能是村民无法说清英骨堆的具体来历而编造的,也可能是某些人为了混淆视听而杜撰的。

  其二,英骨堆是否为汉初名将英布之墓?英布为项羽帐下将领之一,封九江王,后叛楚归汉,汉朝建立后封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公元前196年起兵反汉,因谋反罪被杀。英布死后分尸而葬,头葬安徽六安(《六安州志》有所记载,2005年底英布墓作为六安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予以公布),身葬湖北英山,在江西鄱阳县还有纪念性的墓冢,这些墓也保存至今。此种说法可完全排除了。

  其三,英骨堆是否为秦末农民起义军首领葛婴之墓?葛婴为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陈胜义军首席名将,曾在攻取陈、蕲二县中立下汗马功劳。葛婴是埇桥区本地人,如果墓地在家乡,那么宿州历代地方志中应该早就有所记载了。而既然2000多年都没记载,说明英骨堆出现得年代很晚。筆者一行也曾设想,在平原地带,一个土堆若经过2000多年的风雨剥蚀,估计早成为平地了!哪还会存有五六米高的封土?

  那么,答案就呼之欲出了,英骨堆应该就是近代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之墓!有以下几点理由。第一,历代宿州地方志等资料对于“英骨堆”都没有文字记载,说明出现的年代很晚,大概就是近代时候。第二,抗战时期还有神秘人士来祭祀,说明墓主人死亡时间不会太长,祭祀人很可能就是太平天国的相关后人,而且不愿意别人知道他们的身份,恰恰说明墓主人的身份敏感性。第三,清末战局混乱,英王部下将其草草葬在此处,肯定是想将来迁到别处安葬。之所以没有立碑,是怕遭到敌人的破坏。这很符合当时英王下葬时清军围追堵截、形势紧迫的历史环境。

  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无限地亲近历史、感受历史,仿佛穿越到了150多年前那个英雄辈出、刀光剑影的年代。由于近代史纷繁复杂、史料多有抵牾,实地考察可以大量补充文献资料之不足;年代不算久远,口述史也有着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英王陈玉成虽是广西藤县人,却与江淮大地有着不解之缘,三河大捷、安庆保卫战等都是他人生中的重要战役,最后退守庐州、落马寿州,他人生的最后时光也大部分是在安徽度过的。这个三洗湖北、九下江南、纵横皖省的少年英雄,如今竟默默地躺在皖北乡野中。看不见天京城内的盛世繁华、听不到安庆堡垒的马嘶枪鸣,陪伴他的,只有身边不知名的野花和四季的雨露风霜。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