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黄炎培首次入川纪行

时间:2023/11/9 作者: 江淮文史 热度: 16980
黄方毅

  父亲黄炎培对四川有很深的感情。他在晚年曾说“我在四川留居八年以上,占八十年岁月的十分之一, 四川可算我的第二故乡了”(参见黄炎培著《八十年来》第95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出版)。

  父亲一生走南闯北,可谓走遍天下又名满天下,为何偏对四川独有情钟呢?

  首先, 父亲在川岁月经历的是国家民族的最危亡时刻,不能不在他心理路程上留下极重痕迹。

  其次, 在川八年中已过六旬的他历尽艰危, 奋力拼搏,从而在他诸方面的事业上都达到了辉煌高峰:参与创建民盟与民建两个政党并都出任其第一任负责人 ,与共产党人合作并赴延安与毛泽东做了至今时常被人提起的历史周期率对话等等。

  其三,也是在四川, 黄炎培经历了他前妻亡故之后与我母亲姚维钧相恋成婚, 重组家庭的个人感情与生活的巨大变化。

  最后, 黄炎培一生爱诗尤爱杜甫之诗, 而杜甫有相当诗篇是写四川或写于四川(据黄炎培统计共712篇占杜诗的62%还多),1927年黄炎培被国民党通缉逃亡旅顺期间, 工工整整抄下了数百首杜诗辑成一册,成为他一生最为满意的书法作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战移居四川之前, 1936年1月底至5月上旬黄炎培曾首次赴川百日, 留下深刻印象, 为尔后他在川岁月打下基础, 值得一书。

  黄炎培选择此时赴川是有原因的。

  其一, 他难却当时中国船王卢作孚之盛情。之前卢几次邀黄炎培赴川考察, 但黄炎培都没腾出时间。 当下黄炎培刚刚完成连续数月紧张的修纂川沙县志之事,于是决定游川,边休息边考察。

  其二 ,当时他越来越预感到日本进一步侵华在即,之前的九一八、一·二八,一桩桩, 一幕幕都预示了这一点, 他明白一旦开战, 四川即是大后方, 全国的政治经济都要向此转移,包括他创办多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也要转移到此, 所以, 他此来是为打前站, 为抗战预先考察, 预做布置, 以后事态发展也证明了这些。

  一

  卢作孚亲自飞来上海, 以川籍人士与民生船运老总的双重身份来迎接其师辈友人黄炎培离沪赴川。 当时民生公司已拥有了客轮40余艘,把长江上游之前由外国人控制的船运夺回国人手中。

  1936年1月29日晚, 黄炎培登上了民生公司的民贵轮,中华职业教育社二把手江问渔率一班同仁前来送行,卢作孚则率民生一班人马迎接,轮船客舱中挤满人。送行者之一黄齐生创议各位献上临别赠言,诸人“庄谐杂出”,各献一辞。黄炎培调侃道:“长江旅行不是黄河旅行, 应以江先生为主体, 吾不能为主体。”站黄炎培身边的江问渔先生笑了,连忙回应:“现尚在黄浦江, 应都是主体。”众人一阵掌声,又有人说:“黄、江都有着落了,浦未有着落。”恰当时黄炎培的友人,中华职业学校校长潘仰尧携夫人浦女士在场,于是又有人说:“浦太太应是主体。”众人又一番大笑, 最后在黄炎培等提议下众人唱起《义勇军进行曲》。出发之前一天是一·二八抗战四周年,黄炎培率众人赶去庙行无名英雄墓前, 纪念抗战英魂时也曾高奏此曲。一时“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荡漾在黄浦江畔。在悲壮的气氛中,船起锚了。黄炎培在其结束此行后所作《蜀道》一书中记载道: “民贵船当夜就冲出了四年前遗下赤血和白骨蒸发愁云惨雾阴酷的氛围, 狠(很)勇敢地开出吴淞口,向长(江)口逆流进发”。

  二

  在民贵轮上,黄炎培发现多处张贴着服务乘客的布告, 如备有免费的急救药品、娱乐器具、图书报纸等,同时还有代发信件电报,转船时提供向导,代约人来接客等多项内容。他感到浓浓的以人为本的民生风格。黄炎培也从中了解些民生公司能脱颖而出之道。

  在船上黄炎培用了两天时间校阅《夷氛闻记》。此书记载了清道光年间为防英军入侵,粤督徐广缙和巡抚叶名琛在民间办团练,设社学,辅以公所,平时务农,战时为兵的相关内容, 黄炎培称之为“教养卫合一”,体现了官民合作,政府与地方合作,黄炎培对此极为赞赏。黄炎培早年所读该书系由辛亥元老,惜阴堂主人赵凤昌手中借来手抄,今又借得北平图书馆印本,两相校阅并无差错,两天读下来黄炎培“竟发见(现)了这本书更伟大的价值”。价值何在?就在其所依靠的正是社会自治组织。黄炎培几十年在社会上,无论是办教育, 从江苏省教育会到中华职教社,还是支持十九路军淞沪抗战, 组织市民维持会,行业不同,任务不一,但其所做所为,无一不是依托社会组织。

  2月2日船抵武汉。恰逢中国教育学会年会在武汉的中华大学举行,黄炎培得以会见诸位老友。次日黄炎培应王星拱校长之请赴武大参观,“武汉大学建筑在东湖之旁,就山趾高高下下,依其天然形势而成。环境优美极了。与其说是闳壮, 不如说美雅。是一座极好的清修学府。全部建筑及一切設备费256万元。学费极廉。全年仅20元。这时候正准备开学, 校长王抚五(王星拱字抚五)、教务长皮宗白……诸先生,旧好新知, 握手相见”。

  在汉一周黄炎培晤见各方人士, 值得注意的是黄炎培与时在武昌任职委员长行辕参谋长的国民党要员陈诚一去一来两次晤见,长谈近三小时,两人都预感到日本与我开战在即, “与日必出于一战”(参见《黄炎培日记》第五卷,1936年2月7日 )。

  2月9日,黄炎培换乘民生公司的民风轮再次启程。

  船行到宜昌之后即是荆门, 荆门是黄家始祖春申君黄歇之故乡。黄炎培在《蜀道》中写道:“直到近宜昌时,两岸是峭壁, 如门户一般。水势较急,一泻千里。就叫做荆门。杜少陵诗:‘群山万壑赴荆门……” 70多年后的今天,读到此我甚是纳闷:路过始祖之故乡,父亲怎不着番笔墨,发番感慨呢?怎会提都不提呢? 父亲不会不知道我家之始祖,浦东川沙黄氏后人众多,祖上春申君踪迹如川沙春申路等比比皆是,父亲肯定知晓无疑,但春申君之故乡在湖北荆门,乃考古挖掘出的新发现,系近年发生之事,父亲当然不知。看来,科技与生产的发展不仅不断延伸我们人类的未来,而且不断地拉近着今人与古人的距离,使我们得以更多地了解祖先的种种状况。在这一点上,庆幸我比父辈获知了更多。endprint

  在船上黄炎培不是读书即是与人谈话,船员乘客来自四面八方,黄炎培借此更多地了解社会现状与公众心理。如与一位四川酆都县人谭秀灵谈话中,黄炎培得知四川全省有十个县被指定种鸦片。过去种鸦片收入最多时每亩可得三四百圆,而现在则要赔本,但又不许不种。鸦片十月种三月收,稻子三月种八月收,二者一年里可并种。黄炎培还了解四川的佃农制度,种稻的农民与田主收获四六分成, “而纳税分四季,每担每季须纳四角,全年四季须一圆六角。此外尚有保卫捐等, 不计其数。皆由军队抽收, 把全部收入来供给还不够, 酆都真成活地狱了”。

  船上举行联欢会,请黄炎培来讲“提倡使用国货的意义”,这正中黄炎培下怀。一· 二八淞沪抗战以来,由《申报》老板史量才担任会长,黄炎培担任秘书长的上海市地方协会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提倡国货运动。当时西方正经历经济危机, 产能过剩,产品滞销,从而千方百計向我国倾销,冲击我国幼稚的民族工业。尤其日本在侵华同时,还大规模地走私产品到我国,极大干扰了我国正常的生产与社会秩序。为此黄炎培等号召国人使用国货,1932年12月28日在上海举行国货年运动开幕式,请来吴铁城市长,宣布次年为国货年,三天后的1933年元旦为开幕日,张贴宣传图画与标语的汽车行驶在上海各条主街上,《申报》还发元旦特刊,首发黄炎培撰写的《国货与国人》一文。一年之后黄炎培等又与妇女界联手, 定1934年为妇女国货年,黄炎培以国民党党歌之曲谱,填上提倡国货的新词。144字歌词如下:

  共和建国,廿三星霜。妇女国货,年号流芳。自家庭始,相随相倡。苟非国货,虽美弗光。苟为国货,虽朴何妨。自给自足,俾富而廉。可耻可耻,洋货满堂。请观日本,欧美列邦。家家抵制,强益求强。独吾中华,自由市场。金钱千万,流入外洋。血枯精竭,国破家亡。中华天产,百物精良。有农有矿,我工我商。国绸国布,我棉我桑。妇女率先,自家而乡。自近而远,普及边疆。民生之本,国之祯祥。

  1935年则定为学生国货年,黄炎培又填了首提倡国货内容的儿歌,名“宝宝歌”:

  早晨起得早,功课做得好。一概洋货我不要,看见国货微微笑。好弟弟,小妹妹,真是 好宝宝。

  三

  在沙市和宜昌, 黄炎培作了两场报告,每场都有一两千人,都是关于在外侵形势下动员民众与教育问题。在宜昌时有名东北籍听众听到黄炎培讲到国破家亡时竟当场泣下,悲愤难忍。

  黄炎培一行随后参观了宜昌机场,之后登上东山, 山上存有一座昭忠祠, 系1925年时由直系吴佩孚手下师长王金山所建,以纪念这些年里战死的直系将士。黄炎培对此很不以为然,“可怜这一般将士……死于自相残杀,把有限的国力——生命和财产,无端断丧, 不知凡几!败没有价值, 胜也没有意义”。

  在宜昌换乘民主轮,黄炎培一行驶入三峡。三峡由西陵峡、巫山峡、瞿塘峡组成。首入西陵峡,竟是由一位能操流利汉语的洋人船长来向他们讲解沿江风光。“北岸石壁绝高处, 有石很像牛的肝, 马的肺……江心大石兀立, 把水分做南北两漕,南漕乱石不能行船, 北漕有暗礁伏水, 更不易行……船直向江中大石开行。待将要触着时, 忽然转北,缘大石疾趋, 才得出滑漕,其险可想。”进入第二关巫峡, “两岸峰势更奇峭雄伟……在整个的奇峭雄伟的环境中间, 添上阴森幽险的意境, 杜少陵诗 ‘巫山巫峡气萧森”,萧森两字形容得不错。能使人心突起一种变化,由可爱至于可怖。所苦在看了南岸,舍不得北岸,使全部乘客,奔走于南北两舷间……累得护航兵士,高声唤起大众注意,勿偏站一边,使船失了重心闯祸!”船已入川, 到了涪陵,“涪陵山下, 一水浓碧, 即是乌江。从黔省来入江,但入江后, 像一条碧带, 与江水不相混合……涪陵以上, 山头一径, 有门像穹形,叫鬼门关。凡守涪陵必守此。真是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四

  船到重庆, 登岸后即登飞机,一小时后飞抵成都 。黄炎培写道:“ 第一种感想, 只觉房屋、器具、物品、人们衣服, 一切一切反映到吾眼帘里, 和长江下游很少两样。然而东西相距已五千余里了。把这五千余里,由东西转为南北, 如广州、福建和江浙, 和平津, 彼此间便绝对不同了。就为是一条长江关系, 东西几千里 ‘道一风同,可知河流于民族的迁流、 特性的陶冶、 风俗的融化上有极大力量”。

  黄炎培看到成都与重庆,面貌迥然不同。“把成都与重庆比, 恍惚等于把苏州与上海比。重庆是工商世界,成都的社会却完全不同, 是很和缓的, 很雅静的, 很安闲舒适的。” 当时黄炎培的长子黄方刚 在川大任教,黄炎培就住在儿子家, “独立的一所小楼, 四围花木, 旁边草地一方, 环以竹篱, 倒也简朴而幽雅……”

  抵成都后,地方官员设宴为黄炎培洗尘并征求黄炎培对四川发展的意见, 下车伊始, 黄炎培不多说什么。2月23日黄炎培在卢作孚陪同下来到灌县, 乃是“考察四川实际状况破题儿第一遭”。县长罗远猷来迎并陪同参观。1938年开始,抗战中黄炎培移居重庆后曾无数次来灌县, 或途经或专程, 从讲演到办学, 以至1941年春黄炎培与我母亲通信相恋, 有多封信写在灌县, 发自灌县。在我父母的百来封情书中, 灌县、成都与陪都一样成为信中最常见, 最频繁出现之词。然而1936年2月里的访问却是首次。黄炎培参观了都江堰, 搞清楚了内江外江的水利原理。

  黄炎培第一次游览他倾慕经年的青城山。青城山乃道教名山,与佛教名山峨嵋山遥遥相对。23日午后从灌县县城出发,一路庄稼丰茂,鸡犬之声,沿途长生宫都未及细访,赶到山脚下已天晚了。晚8点钟登上天师洞, 便早早安寝。天师洞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名延庆观,唐改称常道观。24日清晨起雨下不停, 黄炎培等只能留在堂内,彭椿仙道长捧出道家乳酒和青城毛峰, 一行人品茗谈天。黄炎培等人聊到老子之三宝: “一曰慈,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聊起了佛道两家冲突, 聊到阴氏煮金惠穷乏之爱民,张天师得道后治病救人,药王孙思邈在青城山用千金方治病,范长生之千家部落在青城山自耕自卫等。尤其知晓了川农种植川芎乃珍贵良药而川农饱受高利贷盘剥, 黄炎培都一一记在心里。 “外边雨下个不止,白云一片一片飞入房里”,黄炎培写了幅对联赠椿仙大师,“经阁如新, 从知道道非常道;山田无恙, 但祝年年大有年。”又写了一首长诗《青城山》再赠之,诗中记述了游山之感。endprint

  黄炎培此诗之笔墨被刻在青城山天师洞石壁上,“文革”中居然逃过劫难, 至今游人登山可见,乃后人之慰也。

  当日灌县第四区赵管青区长来访,黄炎培与赵商议一番,重点关注修治上下官堰之事,决定回县城后要办。

  下山之时路过长生宫,是范长生故里。相传三国时刘备曾封其为逍遥公,另有部族千人在青城山结寨自卫。

  回县城后黄炎培与罗县长商议, 决定用建立合作社的办法解决川农种芎的借债和上下官堰水利问题。为此,之后黄炎培去接洽银行,不久上下官堰利用合作社和川泽利用合作社在灌县搞起来了,地方尤其是农民从中获益匪浅。

  五

  当时黄炎培已是教育界名人,因此四川从省府到院校, 纷纷来邀他去讲演。如应省政府秘书长邓汉祥之邀请往省政府去讲“如何唤起民众”。讲演中黄炎培批驳当时有人主张“救国不救民”的观点,重提“民为邦本”的理念,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应张凌高校长之请邀往华西大学讲演“今后学生的新使命”。黄炎培讲了无形的国难, 比有形的国难还严重等社会问题。

  赴川大文学院讲“今后教育者的新使命”。

  赴省教育厅面向召集的1500名师生讲“吾们怎样踏进社会的门”。

  应任叔永校长之邀赴川大讲演“大四川的青年”,黄炎培讲道四川诚然是天府之国但前途危险;要从全中国和全世界眼光看四川;强调国防与西南防务。

  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都分校讲演“团结生产与国防”,黄炎培讲“国难到这地步,还能光靠政府吗?能光靠军队吗?能光靠少数知识分子吗?……希望诸君见着这些民众,须认清这些就是国家和民族的基本分子……而且还有一层要记好的,诸君的饷,以及我们的衣食,都是他们的血和汗造成的呀!”

  黄炎培对四川的游兴何日产生的呢? 他10岁时读“三国”,书中 描写蜀中山川人物尤其诸葛武侯, 使其心中起一感动。后读杜甫诗, 觉蜀中别有一番天地,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黄炎培是偏爱杜诗的,反之9岁时读李白的《蜀道难》却无感觉。黄炎培做了统计, 杜甫留下诗篇中712首是其48岁至57岁的十年间在蜀中所做, 占其全部诗的62%还多,“ 究竟蜀有怎样环境, 为什么关系, 而使子美(杜甫字子美)长吟远啸, 忽泣忽歌 ……伤时念乱, 忧国忧民…… ” 黄炎培因爱杜诗而爱蜀, 然而今时蜀之情形又令其慨叹“假使他(杜甫)生在今时,住在今时的四川, 这样的国, 这样的民, 不知他感愤忧愁, 还要到什么地步哩!我游子美堂, 驻满了军队, 只有叹气了”。

  俗称四川风景有“四天下”。黄炎培既坐船入蜀,已领略了“夔门天下雄”, 又观赏了“巫峡天下奇 ”,剩下“峨眉天下秀”和“剑阁天下险”当然也不会错过。

  成都之后纵川北行。黄炎培发现“自入剑阁境, 男女老少多无完衣, 患眼病者甚多”。写道:“这次到四川来, 第一使我难过的, 觉得老百姓还是太苦。田赋一项,吾们已经知道,从前防区时代, 各军队直接征收,大都征到民国几十年。民国廿二年成都县已征至民国六十八年……”

  黄炎培又登上峨嵋,爬上洗象池,又攀金顶山。游山,戏猴, 观景,说佛。黄炎培虽不信佛但甚熟佛经, 此次登金顶见到“佛光”, 心满意足了。

  六

  初入川时黄炎培只在重庆短暂停留即转赴成都, 只落得对山城的大貌印象。而3月13日黄炎培从成都飞赴重庆停留多日, 得以近距离地观察山城,不能不说是他此次入川百日行的重头戏。

  黄炎培在渝由重庆青年会接待, 青年会的宋杰人曾受教于黄炎培长子黄方刚。黄炎培参观了巴蜀小学对之评价甚高,该校系川军将领王缵绪出资捐办, 校长周勖成是黄炎培的老友,在当地极有名气,后来在小学基础上又扩办了巴蜀中学。黄炎培又参观了其老友胡春藻为校长的重庆大学,校址设在沙坪坝,东对歌乐山,下临嘉陵江。黄炎培在重大做了讲演, 提倡“大学生须静悄悄地研究,须活泼泼地办事,须热烘烘地对人”。

  那时重庆属巴县,位于嘉陵江西侧。江东是江北县,县长范英士邀黄炎培去对中学和师范学校学生们讲演。黄炎培以长江为题,讲“长江的富源、交通、水患与外患”。

  之后沿着嘉陵江,溯江而上。他坐在汽艇上,看见两岸的电力厂、自来水厂,看见磁业中心的磁器口和已关闭的五六家丝厂,“撑着枯骨式的烟囱,供游客凭吊。这一带辉煌灿烂的金碧楼台,着实不少。都是二十年来有功内战的大军人领袖把他部下血战得来的‘血钱堆积而成,供他们享福的所在呀!”黄炎培记述3月18日重庆报刊所载新闻“北川人肉每斤五百文”,黄炎培写道:“这条新闻,恐怕嘉陵江上神仙宅里先生们不要看的,看见也当做没看见的”。

  船行五六小时便到了北碚。何为“碚”?黄炎培解释道碚即为“很大很大的石块平铺着和地面一样”。黄炎培继续说:“历史是活动的。有许多人,昨天是无名小卒,今天便是鼎鼎名流。地何尝不这样呢!诸君从普通地图上找北碚两字,怕找遍四川全省还找不到……可是到了现在,北碚两字名满天下,几乎说到四川,别的地名很少知道,就知道有北碚。与其说因地灵而人杰,还不如说因人杰而地灵吧!”而经营北碚的“人杰”,正是邀黄炎培入川的卢作孚先生。

  卢作孚先生1893年生于四川合川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世代为农。但也在清光绪年间出现过两位体面的叔曾祖父:一位驻俄使馆参赞、一位边军师级将官。卢作孚的父亲在合川长年卖麻布,被人称为“卢麻布”,家境虽艰仍勉力支持儿子读书。卢作孚自小长于数学,以优异成绩小学毕业后,只身来到成都,自学数学同时又辅导学生以谋生。1911年卢作孚参加了辛亥革命,次年被任命为夔关监督但放弃,辗转各地,选择了去教书,当记者,赴上海等地游学考察并结识了黄炎培。1920年被杨森任命为川南永宁道教育科长,不久便因杨倒台而辞职。1924年杨东山再起又任卢为省教育厅长,此次卢拒任转在成都开办通俗教育馆,像黄炎培一样,向传统教育发起挑战。1925年,卢作孚约集10多位朋友,凑足8000元购买了第一艘船,开始了民生船运公司的漫长征程。1936年,民生船只已达40余艘,迫使外国船运退出川江航线,并基本控制长江中上游的航运。卢作孚的人品才华渐获川内川外各方好评,于是在各方支持下,继通俗教育、民生船运之后,从1927年开始卢作孚开辟了他人生的第三个战场:北碚乡村建设。当时卢作孚的家乡合川所在的嘉陵江三峡地区盗匪出没,危害四方,卢作孚被刘湘任命为当地峡防局局长,从打黑除匪入手。为与匪患斗争,卢作孚既训练士兵,又训练当地学生和村民,动员民众,保家卫乡,将除匪与发动民众,提高民众素养结合起来。在除匪初步见效后,卢作孚即着手开始乡村建设。首先是经济建设,在政府支持下,疏浚河流,修路筑道,建设北川铁路、发展乡村电话,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又陆续开办一系列工厂,发展印染、煤炭、种植等产业。同时发展教育文化,创办兼善中学并附设小学,创立民众教育办事处,进行识字、公共秩序教育,普及现代知识。与此同时还振兴社会事业。以学生为主维持市场秩序,创办医院,开展防疫,创办报刊,开设图书馆、博物馆、公共运动场、平民公园、动物园等。将过去地图上从未标明的小小北碚,搞得红红火火,远近闻名。抗战爆发重庆被定陪都之后,内地的机关、团体、学校有200多个单位西迁到此,人口激增至十万。北碚也先后被冠以嘉陵江三峽乡村建没实验区、迁建区、中央农业实验区、扶持自耕农实验区等等美誉,被称作“小陪都”以至“陪都之陪都”。endprint

  黄炎培与卢作孚相识很早,大约是在1915年卢作孚只身闯荡上海, 每晚都在书馆翻阅书籍至很晚, 引起书馆员工注意并报告了黄炎培, 于是黄炎培晚间来找卢作孚, 得知卢作孚是来自四川农村贫困家庭而志向远大、一心报国的有为青年,于是黄炎培欲推荐卢去书馆以解决其生计。然而卢作孚谢绝了黄炎培,仍坚持在沪读书、思考、考察、交友, 不久又回到了四川。在沪期间卢作孚获益匪浅,从黄炎培等的办学和事业中获得了启迪, 回川后即开始着手 事业,黄炎培与卢从此开始了几十年心心相通的友谊。大约在1930年代初,卢作孚有一次来沪向黄炎培求字,黄炎培给他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语出《论语》);下联“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语出《孟子》)。 此次应卢作孚之邀赴川,亲察北碚,黄炎培感到眼前一亮,很为卢作孚的治理有方而欣悦,黄炎培想起了来川途中所阅《夷氛闻记》所述之官民合作,平时与战时兼顾,总结道“北碚的成功在教养卫兼施”。但面对着眼前北碚的“花团锦簇,盛极一时”的场景,深谙世事的黄炎培又不无忧虑,且胜过几年之前给卢题字之时。几年前黄炎培对卢题字即对卢有所提示,“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当下黄炎培更要说:“这回到四川,在北培,在民生公司,吾还是说,卢作孚先生而能培养出第二个卢作孚,公司而(能)个个人负起责任,愿作卢作孚,将来事业进步还是无限度的。如果让卢先生单独奋斗,还不能不替前途担忧。因为吾是江苏人,老实说,这样花团锦簇,盛极一时的局面,我在江苏早见过的。吾说这几句忧盛危明的话,或者比没头没脑的恭维,还有多少益处吧!”令人感叹的是,黄炎培对卢作孚的担忧之后不幸而言中了。

  七

  1952年初“三反五反”运动,卢作孚不堪面对巨大压力,在家中自杀,留下令人心酸的给夫人的遗言:“一、民生公司股票交给国家。二、借用家具还给民生公司。三、西南军政委员会证章退还军政委员会。四、今后生活依靠儿女。”(卢作孚之孙女卢晓燕提供,其父卢国纶亲阅卢作孚遗嘱) 这就是对我国民族工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大名鼎鼎的卢作孚之悲壮谢幕。这位在抗战中以自家船队拯救政府和军队的民族功臣的悲壮谢幕。这位办教育、办实业而自己每月只领50元薪水养活全家的没钱大亨的悲壮谢幕。

  老友噩耗传来,身在北京会场的黄炎培愤怒至极,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他写条子给主持会议的周恩来总理,请求为卢说话。深知黄炎培的周恩来立刻回条:黄炎培老,卢事我来说。于是周恩来首先提议全场起立,为这位对民族航运和抗战建有奇功的先生致哀。周恩来和黄炎培先后讲话,尤提到抗战初年,国民政府西撤,内地沪上的工厂企业西迁,仰仗卢作孚的民生船运,多少万人员军队、多少吨设备器具抢运入川,演出了一场壮烈的中国的“敦克尔克大撤退”。而后又沉船江中,阻挡日军舰溯江而上。当时由于黄、周的表态,卢作孚在那个年代有幸未被作为“对抗运动,畏罪自杀”处理,在重庆为他举行了体面的葬礼,黄炎培挥泪为老友写下长长的悼词:“呜呼作孚!君为一大事而死乎!君应为一大事而生,君以穷书生手无寸金,乃大集有钱者之钱,以创‘民生。辛辛苦苦了卅年,长江几千里,内河几十道,平时载客载货,战时运械运兵。责在人先,利居人后!有罪归我,有功归人。奇艰大诽集中于君之一身,君为何来?为的是国家,为的是人民。终得黑暗中眼见光明,眼见全大陆解放,眼见大中华的复兴,还运最后的奇谋。七大艨艟,完璧归赵,而不居功,而不求名。呜乎作孚!君其安眠吧!君实为此大事而生。作孚!作孚!我是君卅年之老友。我以爱君敬君之故,曾历访君早年事迹于北碚,于泸州,于少城。又曾多次为‘民生乘客,实地察君所经营之事物,所识拔所训练之人。识君之抱负,惊君之才,知君之心。呜乎作孚!今乃为词以哀君之生平。君其安眠吧!几十百年后,有欲之君者,其问诸水滨”。

  此悼词的开篇之句“呜呼作孚!君为一大事而死乎!君应为一大事而生”,何之大事?即黄炎培词后来所述卢创业之艰,功勋之著,卢即为此而生, “为的是国家,为的是人民”,言外之意卢是为国而死,为民而死,为事业而死。黄炎培对卢之死似有他的理解,他的认知,他的判断。

  然而当时,黄炎培真爱北碚,真爱嘉陵江,真爱四川。他曾在《蜀道》中写道:“游侣大家回去了。我真爱这温泉公园,独留数帆楼再是一天。”

  五月黄炎培回到上海,他在川百日走遍川省24个县,为之后迁川八年打了前站。回沪后黄炎培迅速发表记述此行的《蜀道》和《空江集》两书,对开发四川提出建言,尤建议铺设川滇铁路并建滇越公路与滇缅公路。几年后此建议之一被当局采纳,滇缅公路得以修建,为我国抗战中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是抗战后期我国唯一一条获取盟军援助的海外通道。次年,抗战全面爆发。再次年,黄炎培迁川。

  作为在四川出生的我,当然对川富于特别情感,1960年代即作川游,1981年又赴川开会,匆匆挤出时间于夜色中在重庆来到上青寺,拾级而上找到了父母居住过多年的张家花园,激动不已。可惜现已不见其蹤迹。黄炎培、卢作孚都早已作古,只是愿后人能有些许知情,些许了解,些许念想罢了。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