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宣纸大师汪六吉其人其事

时间:2023/11/9 作者: 江淮文史 热度: 17852
汪青云

  宣纸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实践中,不断探索研制所创造出来的手工艺术产品。在中国宣纸发展史上,泾县“汪六吉”牌宣纸因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质地被尊为“纸中之王”、“东方稀有艺术瑰宝”。林散之大师赞道:“汪六吉宣纸质地精良,寿逾千年。”当代书画家钱松岩在《砚边点滴》中写道:“国画用纸,一般用宣纸重棉,汪六吉的最适用。”

  “汪六吉”宣纸自清代问世以后,被列为皇家贡品。1915年,“汪六吉”牌宣纸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中荣获金质奖章;1935年,“汪六吉”牌宣纸又在英国伦敦博览会上获金奖。20年间,两获殊荣,谱写了中国宣纸史上光辉的一页,“汪六吉”宣纸的创始人汪六吉功不可没。但是各类文献对汪六吉其人鲜有记载,甚或传讹,有的纸媒将汪六吉杜撰成神仙,演化出一段神话故事。笔者以家藏的《西园家谱》和清代文人赵良澍的《太学生汪梅溪墓志铭》为依托,考察汪六吉故居遗址,采集汪六吉后人口述,将一代宣纸大师汪六吉具有传奇色彩的生平事迹记录下来。

  家谱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寻根问祖,家谱为先。笔者父亲汪氏九十二世传人、汪六吉后人汪茂升(又名汪懋昇)家藏一部《西园家谱》,因家谱中载有汪六吉的生平,偶有人来我家翻阅、抄录,甚至拍摄整本家谱。

  据《西园家谱》记载,汪氏八十五世大谦公汪六吉是汪氏四十四世唐朝越国公汪世华(又名汪华)九子中第八子汪俊的后代。越国公汪华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在古徽州建立吴国,但是为了江南六州的稳定和发展,归顺唐朝,被封为越国公,后来经历朝追封,逐渐演变为徽州的地域大神“汪公大帝”,至今仍被汪氏后人祭祀。

  元朝末年,汪氏七十三世衍庆公汪文安,因避乱随父从漕溪迁到泾县宣阳都中郎坑(今泾县泾川镇古坝村中郎坑),率儿孙从事造纸业。古宣阳都境内山峦叠翠,泉水清澈纯净,常年不断,且盛产宣纸的重要原料青檀。此后,汪衍庆的裔孙迁至李吉坑口定居,此乃汪六吉宣纸最早的作坊所在地。

  《西园家谱》中附赞衍庆公:“才可大用,志惟乐田。遭时之乱,凤隐龙潜北山之北,中郎之坑。本深枝茂,荣泾耀宣”,“前而赫赫之家声,自公之迁,既替而复振。后而绳绳之子孙,赖公之积,弥新而愈纷”。汪衍庆随父迁到泾县后,家族从衰败走向复兴并显赫一时,后代受其庇荫和福祉。衍庆公留下三子:龙、凤、豹。汪六吉乃凤公后裔。

  延至汪氏八十三世,汪六吉的祖父汪学宪,娶窑头施天麟之女窦容,生有六子。汪六吉的父亲汪应鹉(字美声)(1699—1727年)早逝,留下遗腹子汪大谦。汪大谦为继承6位父辈之业,故取字“六吉”,这就是汪六吉名字的由来。泾县古坝村汪家坎现存汪六吉祖母施窦容(后人称之为施窦娘)之墓,墓碑上清楚显示施窦娘、汪应鹉和汪大谦的直系亲属关系。其中“大”字辈就有20余人,显示汪氏家族在当时非常兴旺。

  汪家坎至今仍存有汪六吉故居遗址,故居的主体建筑在“扫四旧”时被拆,但残存基础依稀可见,呈现出当年的规模大小和富丽程度。据笔者父亲回忆,故居第二进有皇帝赐给汪六吉祖先的4块匾额,第三进放满祖宗牌位,只可惜后来全部被焚毁。

  《西园家谱》对汪六吉做了以下简短的记载:“大谦公,字六吉,生雍正丁未年十一月初四亥时,卒嘉庆己未年二月二十一日午时。娶张氏包娘,生乾隆丙午五月初六日亥时,氏卒戊辰年八月十二日亥时。生二子:行佳,行修。”据此考证汪六吉的生卒年为1727至1799年,经历雍正、乾隆、嘉庆三代,主要生活在乾隆盛世,由此推算,汪六吉宣纸创制于乾隆年间。

  汪六吉的生平事迹在《西园家谱》中记载非常简略,幸有一篇墓志铭对其生平和从事宣纸制造业的成就过程有详尽的记载,让后人对汪六吉和“汪六吉”牌宣纸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这篇墓志铭为清内阁中书赵良澍所撰。

  赵良澍,字肃征,号肖岩,泾县人,清代经学家,乾隆进士,官至内阁中书。赵良澍是泾县一代鸿儒赵青藜第四子,嘉庆三年(1798年)任广东主考官,拔贤举能,多得名士,后以老引疾归泾县,晚年掌教书院,从学者甚众。赵良澍著作颇丰,其中《肖岩文钞》卷四有一篇《太学生汪梅溪墓志铭》,记载了宣纸大师汪六吉生平、家境,制造宣纸的缘起和独特方法,以及从困顿到显达的一生。

  赵良澍留在京城应试期间,适逢乡人汪六吉运送宣纸至京,汪六吉愿助千金打通关节。赵良澍虽然辞谢,但不忘其情,于汪六吉亡故后,受其子孙委托,作墓志铭,志其一生。孰未料,这篇墓志铭不仅为后人留下了汪六吉其人的宝贵资料,也记录了“汪六吉”宣纸的发展和兴盛史。

  赵良澍在《太学生汪梅溪墓志铭》开篇特别提到了汪六吉的两位先祖越国公和衍庆公。文曰:“君姓汪,讳谦,字六吉。梅溪,其别号也。系出唐越国公之后。至前明有讳衍庆者,由歙迁泾,遂为泾之宣阳都人。”

  汪六吉是遗腹子,由寡母抚养长大。《太学生汪梅溪墓志铭》叙述了汪六吉体恤其母辛劳,弃学从商的经历。文曰:“父讳至言,早卒。母王孺人,以遗腹得君。家故贫,至此益落。孺人苦节自贞,以女功供饍粥。君甫离襁褓,已悯其母氏劬劳。当毁齿时入家塾授句读,慨然曰:吾家徒四壁,衣食不周,谨守兔园册子(唐五代时私塾教授学童的课本),未知何日捧毛生檄,得以赡养吾亲,其何以为人子?遂废读书,习贸易。” 这里,有一点要说明,汪六吉的父亲在家谱中记载为“汪应鹉,字美声”,与墓志铭“父讳至言”不一致。当以家谱为准。

  文中“毛生檄”一词用了一个典故。后汉毛义,年轻时家贫,凭孝敬母亲而闻名,任安阳尉。张奉仰慕其美名,前去拜访。后府中檄文送到,任毛义为代理县令。毛义捧上檄文喜形于色,告诉母亲。张奉是高洁之士,见此情景,便轻视毛义,告辞离去。毛义在母亲去世后辞官守孝,几次征召而不往。张奉感叹说:“毛义过去做官那样兴奋,原来是为赡养母亲。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汪六吉童年时家境贫寒,依靠寡母王孺人纺织和做针线活勉强生活,这种境况甚似毛义。于是汪六吉未及弱冠便决定弃学从商,皆因一片拳拳孝心和一份乌鸟私情。

  何以起家以全孝道?汪六吉最终选择生产宣纸,这绝非偶然。《墓志铭》中言简意赅地描述了汪六吉研制宣纸的缘起、过程和成就:“泾故以纸充土贡,而君所居古北冲人家,多树檀,岁取其皮,煮而舂之,淘之以水,湅之以灰,和之以药,俟其调剂停匀而以竹帘揭之成纸。君习其业而择材必精,考工必良,苦身齐作不惜劳费,故其纸内坚而外柔,文理细腻,颜色洁白,凡邑中之同业者见之皆惊叹,以为弗如,而泾纸之以‘六吉为号者,遂驰声于南吴北蓟,争以重价购之。”

  宣纸生产,主要是以皖南山区青檀树枝的韧皮为原料,辅以沙田稻草,经过精心加工制作而成。清代是中国宣纸业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宣纸生产遍及皖南各地。清代诗人赵良霂在《泾川竹枝词》中写道:“风炉水碓是生涯,古北冲中纸可夸。一种宣州新色样,拣将上品进官家。”诗中的“古北冲”就在汪六吉的故乡,此地有很多青檀树。这首诗表明古北冲宣纸制造技术已臻成熟,生产的宣纸已经作为贡品进入官府和朝廷。在这样的环境中,汪六吉自然想到通过生产宣纸这条道路改变命运。汪六吉注重原料的选择和精细的加工,采用最佳配方、独特漂洗的方法,苦身钻研,终于研制出优等宣纸,让同行们叹之弗如。

  据父辈传说,汪六吉为创造出好的宣纸,十分讲究挑选精良原料。如青檀,侧重于选用汀溪、宣阳都一带深山区原料,稻草则选用沙田壮杆稻草,据传“汪六吉”宣纸首次用百分之十稻草,将稻草节打碎,反复蒸煮和泡洗漂白。原料要经过一至两年陈化,缓和处理,使其纤维纯化,增强纸张的耐折度。

  由于原料独特,加工精细,“汪六吉”宣纸自问世后成为名贵品种,被列为皇家贡品,远销日本等国。经书画家和宣纸老艺人认定,“汪六吉”质地光洁绵韧,纹理纯净隐而不显,墨润神妙着色清晰,薄软轻细搓折不损。

  “汪六吉”宣纸最早的作坊在汪家坎附近的李吉坑,现在还留有遗迹。虽几经变迁,实地查找时仍可见原料晒滩、厂房、库房及剪纸楼房基础,蒸煮燎草炉灶,原料碾子盘,舂料碓的底片,水源及用水渠道等。

  汪六吉于功成名就之后,遂报三春之晖,不忘先祖恩泽。对这一点,赵良澍在《墓志铭》中不吝笔墨。文曰:“用此以起其家,比于素封,君乃欣然曰:吾今可以养吾母矣。晨馐夕膳,夏葛冬裘,务极精美,以取得其欢心,母既没,丧葬如礼,谨述其青年苦节状,请诸有司,达于上闻,得邀旌典。尝私念子之于亲,犹亲之于祖。吾既得养其亲而不能体亲之心,以祀其祖,非为人孙子之道也。乃鸠集同族,捐赀立庙,以衍庆公为始祖,世系昭穆,以次相承。每岁春秋族人成萃,以祀以燕,如一家人。君尝谓予曰:古人一技擅长,遂垂不朽,如蔡侯之鱼网,段氏之云蓝。至今传之,然亦虚名耳。吾幸得托业于纸而平生所欲为者,略能如志,其侥幸不已多乎?”

  汪六吉先上书皇帝,请求旌表其母养育之恩,终究如愿;又号召同族立庙供奉宣阳都始祖衍庆公,有应如响。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对于成就,汪六吉能淡然处之,认为不过虚名,自己只是通过生产宣纸侥幸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墓志铭》最后有一段铭文,有两句记录了汪六吉安葬之地:“铜陵卜吉,五马表阡。合葬先世,同冢别棺。”“卜吉”这里是“安葬”之意。这表明汪六吉和其父葬于铜陵。《西园家谱》中记载汪六吉之父葬于“洞陵”,疑为家谱书写错误。汪六吉何以葬在他乡,不得而知,是为憾矣。

  汪六吉去世后,后人继承家业,但第三代裔孙掌管纸业时,因不善经营把纸业转让他人,纸厂也移往他处,“汪六吉”宣纸品牌随之被转租他人。转租期间,汪六吉裔孙多数仍以宣纸为生,或献技于纸厂,或经营宣纸栈于都市,如汪六吉第四代孙汪三德在汉口经营宣纸栈。“汪六吉”宣纸品牌自清代启用后,至1949年停用。1985年泾县晏公堂宣纸厂再一次用“汪六吉”作为该厂宣纸的注册商标。

  汪六吉去世后,留下了很多故事代代相传,现将汪六吉后人口述的两则故事整理成文。一则是放风筝的故事。汪六吉名扬四海之后,一次放飞风筝,风筝上写有自己姓名。线断风筝飞至日本,后来居然被人送回。这个故事说明汪六吉的声名已远播至海外。二则是关于一匹神骡的故事。汪六吉到山外销售宣纸,依靠骡马运输。其中一匹骡子可以独自从城内走回家中,历经30余里路。一次,汪六吉在摇风岭一座凉亭被强盗劫持,拴在家中的这匹骡子蹦叫连连,家人诧异,放出骡子。这匹骡子载着家人直奔凉亭,救了主人性命,因此被视为神骡,死后葬在李吉坑。从此每年除夕,汪六吉后代祭祖,都会烧纸祭拜这匹神骡。祭骡之事,笔者从小亲历,绝非虚妄之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