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古为今写精神
黄文兴
黄文兴
字为君,山东寿光人。军旅书法家、作家。曾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荣立三等功5次。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职工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职工书法家协会执行副主席、辽宁省散文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沈阳市沈河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辽海散文》杂志编辑。著有《剑琴诗稿》《真味人生》《挑灯看剑》等,作品获辽宁省散文丰收奖,全军网络文学优秀奖等。个人专访入编《寿光骄子》。
南朝王僧虔在《笔意赞》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张怀瓘说:“深识书者,唯见神采。”由此可见“神采”在书法中的地位,不仅为书道之妙,恐怕也深层次地契合着我们民族的传统的一种精神和骨气。对此,每个书者都会有不同的经历和感受。
读李恺迅先生近期的书法作品,就能强烈地感受到书法所承载的一种精神及其魅力。书风朴茂平和,富有变化,精神俊逸,不激不厉,平和透着灵动,淡雅透着天趣,内心境地与自然之气神理暗合。从而也能感受到作者在书写过程中,轻松自如,从容闲舒,线条流畅质感,章法朴厚,开合有致,回旋多姿,即古意盎然,又极具现代意趣,其形构、笔墨更是呈现释家之大自在。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他从传统中汲取的养分以及“合古人、融自己”的意象。书法的创作离不开传统,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四十多年的习书生涯,李恺迅先生对此有着深刻地理解,他在遍临古今名家碑帖的过程中,逐渐心悟书道之妙。他更加强调书法的原创性和本原,更加注重从古人尤其是历代精典中探取精华。“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尝试用古人的成功经验去破解古人的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去融进古人的创作,并从中发掘和映射出时代的精神。这不仅需要书家深入古人的生活状态,去融合他们的精神层面,同时,还要反过来教育自己,审视自己的思想和作品,从而达到一种与古人深层次的融合与贯通,形成特有的融合传统的质感的新鲜的艺术语言和符号。亦如香光居士在《画禅室随笔》中所说:“欲造极处,使精神不可磨没。所谓神品,以吾神所著故也。何独书道,凡事皆尔。”
李恺迅先生的作品,自然天趣,神采盎然,深藏山川气象,又不失宁静古淡。这得益于他对大自然的敬畏、理解和融入,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鬼斧神工,成为他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亲近自然,师友自然,取法自然,他把自己的思想和形体完全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草木山川,飞禽走兽,在他眼里都注入了艺术的生命,笔端也就愈发鲜活灵动起来。胸中有丘壑,创作才会有视野,他在努力感悟古人的自然之象,不断领略和进入书法更高的艺术境界。
禅宗主张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李恺迅先生的创作也有很大影响,在他的意识深处,他在努力构建自己的接近禅意的虚和心悟的一种艺术创作状态,他把大自然中的灵性,接合对“苏黄米董”、右军、王铎等历代大家的疏理,从中提炼出自己想要的东西。虚和的境界,接近禅意,接近神采,是与自然相和相生的必然取向,也是“无法到有法、有法到无法”的航标。笔笔皆活,字字皆活,通篇皆活,已逐渐成为李恺迅先生的书法语言和遵循,可以说,他已渐次汰除了早期创作中欠缺自然韵致的弊端,完成了一种鱼龙变化的过程,达到内心世界与艺术创作的一种超脱,从而在书法的海洋中畅游于无穷。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阐述的三种境界应该是很透彻了,李恺迅先生的书法历程同样经历了这些状态,他说:“初级阶段,无我,只是功夫与技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中级阶段,自然书写;高级阶段,更应该是精神取向,要取法自然,唯见神采。”
作为一名书法家,李恺迅先生可谓出道比较早的。一九九九年便斩获全国大奖,但他并没有为此骄傲,而是深刻反思自己与传统的距离,他不再去追捧一些所谓的大奖,不去包装什么所谓的大师,而是把自己沉下来,沉到传统的优秀的书法经典中去,他这一沉就是十五年,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了与古人对话上,去审视去思考书法作为一门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这与当今一些浮躁功利的行为行成了鲜明的对比。刘熙载《书概》云:“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如果人不俗,则气韵自生。”李恺迅先生的作品里之所以少了那份俗气,这与他能够沉下来,以及对生命的参悟和本真的回归是分不开的。
在李恺迅先生看来,沉下来是思考的过程,也是澄清的过程,是去除杂质、去除浮躁最好的方法。他反思自己之前在书法创作过程中走过的一些弯路,这期间,他努力使自己回归,努力把自己往原点上靠拢,往零点上接近,也就是说,他的思想的追求和内心的境地,努力与古人契合,极具庄子的“复归于婴儿”。
虽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今人已无法完全回归到古人的状态,但至少在内心的宁静、平和、朴真等元素上,要与古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或者说是同振,在辽北那块神奇的土地上,李恺迅先生找到了他沉下去的理由,找准了他前进的方向。诚如他所说的:“要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书法家,不去浪得虚名,这个时代不缺虚名,缺的是真抓实干的人;不缺炒作,缺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真正把书法写出时代来,要深深地沉下去,写出精品,写出代表时代气象的东西。”
在李恺迅先生的书法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他的思考和实践、他的执著和信仰,并由此凝聚成了一种精神的力量激励他踯躅前行。李恺迅先生从事书法创作四十余年,包括书法教学二十年,其间从未间断,他苦行僧般执着着自己的方向,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深情,诠释着自己的信仰。他说:“我对书法的热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中蕴含着一种特质,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也可以说是一种信仰。”一个人能把所喜爱的艺术作为终生的追求,甚至上升到信仰的高度,通过自己的作品,彰显精神,彰显信仰之美,这是作为一名当代书家的基本修养,也是一名书家大我的写照。李恺迅先生用他手中的笔,践行着他的信仰,书写着他内心的境地,展示着他心中的梦想、追求和价值取向。
尽管这些年李恺迅先生一直低调和平和地生活着,远离了那些世俗的“颠倒梦想”,但在辽沈书坛,他的影响力依旧深远。二○一五年,他成立了铁岭市书法院并担任院长,这是辽北地区首家民办的书法院,为当地书法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书法交流和创作平台。几十年来,他还坚持义务为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成年人教授书法,无怨无悔,默默地传承着中华文化优秀的基因,延续着文化传统的血脉,履行着一名书家的历史担当,诚然,这也是我们每一个艺术者理应担负的使命。祝愿李恺迅先生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责任编辑 吴 限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