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心皎若白月光
文/于 璟 图/符 殊
那夜,秋风惨淡,露水微凉,寒空中的孤月把溶溶清辉尽倾于洞庭湖上。谢清昼与友人在亭中赏月,抚栏叹息,随口吟成一首五律:“洞庭孤月在,秋色望无边。零露积衰草,寒螀鸣古田。茫茫区中想,寂寂尘外缘。从此悟浮世,胡为伤暮年。”友人劝道:“谢兄乃青年才俊,何须作此颓丧之语。”
夜色渐深,寒意入骨,思及二十余年来的世事流转,谢清昼愈发清醒。
他是谢灵运十世孙,数百年前谢家池塘春草如烟,绵延至今仍余一抹淡色。生于盛唐的浮世佳公子,满眼皆是慷慨气象。谢清昼少年离家,同当时诸多意气风发的少年那样游尽山水,行色匆匆却心系长安。彼时家业充实,他裘马轻狂,曾得意赋诗:“我祖文章有盛名,千载海内重嘉声。世业相承及我身,风流自谓过时人。”诗才虽未成熟,但在一众士子中已初露锋芒,颇得众人赏识。
然而家道中落,绊住了他自在的脚步。满眼繁华殆如云烟,苍茫尘世难寻安身之所,数年奔波经营也是枉然。
月已偏西,深山传来疏钟,他举目远眺,俄而长叹:“念及韶华短暂,人生如梦,只耽于碌碌尘世,不得随心自主,细想来无甚意趣。”那时他尚未及而立之年,却已看透人世浮华,血脉中流淌的山水情怀寂然许久,终于在秋波月色中悄然苏醒。友人只当他是一时嗟叹,不料几日后谢清昼便郑重相辞。
他南下吴越,归湖州故里,于白蘋洲上建起草堂。从此他绝意仕途,隐居山野,只与二三友人交游唱和,再未把热切的目光投向长安。
所谓静则灵,灵则慧。早年他虽也常作诗文,但较之先祖谢灵运的山水诗,总少了一丝韵味。直至他隐居,与疏林幽涧为伴,闲来饮茶为乐,或静坐参禅悟道,在江南山容水色的浸染下,“自然”二字方才水到渠成。
虽是隐居,他却与消极出世之人不同。他并非一意逃避现实,而是真正了悟本心,谢家的山水情愫到底一脉相承。访苍松怪石,听野猿老鹤,自在若横空云影。若不是后来陡生变故,他大概会如此终了一生,不会有离乱之痛,但也不会有清如莲花出水的诗僧皎然。
后来,在一次农民起义中,他家财尽抛,亲故离散。待战事平息,谢清昼已成孑然一人。离乱中他曾作禅诗《水月》:“夜夜池上观,禅心坐月边。虚无色可取,皎洁意难传。若向空心了,长如影正圆。”那时他已年过半百,方知天命。人世间的百转千回,终归于空,却有多少人以假为真,以虚为实,徒劳地作茧自缚。
回到草堂那日,春晖融融,草木繁盛如初,却再无人伴他“汀洲采白蘋”。望着离乱后的满眼新绿,他终于潸然泪下,继而仰天大笑。回想当年他在洞庭湖上慨叹人生如梦,竟一语成谶。他避得了俗世,却避不开宿命。
不久,谢清昼便前往杭州天竺寺修习佛法,两年后正式受戒,法名皎然。
有一年,皎然收到好友颜真卿的邀请参加诗会。他僧衣素简,手执念珠,缓步踱入内堂,满座喧嚷瞬间归于沉寂。众人记忆中的谢公子清冷孤高,如今他出家为僧,不守古佛青灯,却一反往日的离群索居,泛游于繁华俗世,着实令人讶异。
皎然却不以为意,仍与颜真卿谈笑风生,觥筹交错间有美人歌舞助兴,皎然举杯吟道:“君有美人当禅伴,于中不废学无生。”他不愿被世俗所缚,也同样不会被戒律牵绊。只要心中有佛,自然皎若白月光,流连诗花酒歌又何妨?
大唐之人极有风度和雅量,对离经叛道之举总愿一笑报之。何况皎然早已诗名远扬,颇负魏晋风骨,时人皆仰慕他自然放达的心境,谓之:“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
之后颜真卿每每相邀,晈然闲时必到。他缁衣半旧,却是席间最受瞩目的风景,笔墨挥洒,尽兴而归。皎然的诗友遍及吴越,上至簪缨,下至布衣,不论俗世身份,只谈禅理雅趣。诗会多由皎然主笔,他编撰出《吴兴集》传世。千年一瞬,如今翻开泛黄的书页,诗会盛景仍依稀可见。
皎然嗜茶,他曾感慨“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借酒浇愁愁更愁,而茶乃清湛之物,可清心安神。皎然很幸运地结识了另一位茶痴陆羽,他们一长一幼,一僧一俗,因茶结缘,遂为“缁素忘年之交”。皎然邀陆羽在妙喜寺清居,两人时常漫步于苍林幽径,谈古论今,煮茶品茗。后来陆羽潜心研究茶学,皎然仍时常探望,若遇其寻茶未归,则留诗即返,一如魏晋名士兴尽而归的情怀。陆羽远游,皎然慨然相送。那时他已年过古稀,纵是方外之人,仍不免为暮年别离而伤怀。
送别陆羽后,皎然发奋著书。揽袖泼墨,清茶相佐,十年心血终成一部《诗式》。半生荣华疏狂,半生寒素清风,人世种种,他已经历太多,看得明明白白。世事喧哗,非禅者之意,为诗文操劳数年,不过愿“使物自物,不关乎予”,如此方能潇洒离去,不抱一丝遗憾。
多年后,陆羽归隐苕溪,携着满身风尘前来探访老友,却只有竹林间的一处孤坟相迎。他潸然泪下,遂以一盏清茶洒于坟前。此后,皎然的坟前不时有清茶相祭,茶香袅袅,经久不散。
又过了几年,陆羽终老湖州,竹林深处那一缕茶香,终于随风而逝。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