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会长领我进作协
龚怀胜
龚怀胜
69岁,少年时双耳失聪,现为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会员。1980年开始新闻写作,连续三年被沈阳日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在中央、省、市十几家报刊发表稿件300余篇。2005年参加《人民文学》和中国残联举办的征文,12000字的报告文学《坚强女孩衔笔写真情》获优秀奖。2014年参加沈阳晚报“清明思亲”征文,散文《父亲的心病》获一等奖。现为《沈阳残疾人文学》责任校对。
2008年初夏,我去沈阳日报社送稿件,文化新闻部主任齐世明问我加入省作协了吗?我说只是市作协会员。他把我带到文艺副刊部主任那里。他们说了些什么我听不到,世明主任将初国卿主任介绍给我,初主任相当客气,详细询问了我的写作情况,对我发表过的一些作品,他也有记忆,然后笑着拿出一张省作协会员申请表给我填写。他在推荐栏里写道:“这是一位极其热爱文学与写作的残疾人,同意并介绍他加入辽宁省作家协会。”他告诉我还需找一个推荐人才行,我毕恭毕敬地道了谢。真没想到一次普通的报社之行,竟然有这么大的收获,衷心感谢二位主任对残疾人文学爱好者的关怀。
“还需找一个推荐人?”我心里犯难了,只好把登记表束之高阁。有一天,我在书架上找资料,偶然看到一本《路,应该这样走》,它是鸭绿江函授创作中心的教材,我喜出望外,因为送书的人是阿红老师。这本书牵出了我与阿红老师的一段渊源,记忆的细胞如决堤的洪水,把我冲向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中,那一幕仿佛就在昨天。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函授教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鸭绿江》文学期刊社也适时创办了“鸭绿江函授创作中心”,创始人之一就是阿红老师。函授创作中心在全国有8万多名学员,可见其影响力之广。那时,《鸭绿江》杂志社设在大帅府东北角的大青楼里,我家住在大帅府西北角的伟光里,中间只隔一条小马路——北通天街。
1982年3月,沈阳仍然春寒料峭,我走进大青楼编辑部,打听函授学习情况。推开二楼编辑部的门,一位五十岁左右的编辑闻声抬头看着我,我用手指着耳朵又摇摇手表示是聋人,他起身走到门口的桌边用笔和我谈话,当他知道我是来询问函授的事后,他写道:“本届招生已结束了,待下届吧。”他转身从一大堆学习材料中取了一本教材《路,应该这样走》送给我。书是由诸多文学名家写的,有马加、韶华、柯岩、蒋子龙、雷抒雁、单复、金河、张贤亮、刘镇等,当我请问他的尊名贵姓时,他打开书指着目录的最后一篇文章 《意境——诗人灵魂的窗口》,作者是阿红。啊!一位诗坛名家与一个聋人文学爱好者就这样认识了。第二次去编辑部,是在1986年4月间,阿红老师又送给我几本第五届的函授教材,体现了一位文学前辈对残疾人文学爱好者的真挚关怀之情。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弹指间时光的车轮驶进了新世纪。少年失聪,在无声世界里生活了四十五个春秋,我与命运抗争的同时,还在文学道路上艰难跋涉,痴心不改,我从写新闻起步,到转而向文学殿堂进军。2005年5月,在《人民文学》和中国残联共同举办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爱与和平’征文”中,我写的12000字报告文学《坚强女孩衔笔写真情》获优秀奖,在五十九岁的时候,拥抱了文学女神!当收到获奖证书时,我差点儿成为第二个范进,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二十多年的坚持不懈,终于结出了硕果。
2007年初春,沈阳市残疾人阅读与写作趣味协会邀请阿红老师来做诗歌讲座,已近耄耋之年的他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老师在座谈中就人生的际遇问题、艺术创作的规律问题,特别是诗歌、对联的结构和样式等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还谆谆教诲大家:无论创作什么,胸怀一定要宽广,要讲祖国意识、为民意识、真善美意识,要有博爱精神,要对国家对人民有一种责任感,这对我在以后的写作中开阔视野、放宽眼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会尾,大家拿着《艺趣无涯》和《联语魔方》请老师签名,我在书中夹了一张纸条:“阿红老师,您还记得二十年前在大青楼编辑部里的事吗?您送我的《路,应该这样走》还保存着呢。”老师抬起头来端详着我,似乎在脑海里翻找着二十年前的那页画面,顷刻之间似有所悟,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为我的书签名后又掏出名片一并给我。最后大家合影时,阿红老师把我拉住坐在他的左边,镜头为我们留下了难忘的美好瞬间。
几天后,我买了水果登门拜访阿红老师。他家住在北陵西南角的泰山小区,想象中老师的家应该是宽敞的三室一厅吧,去了才知道是一楼的双室套间,阴暗而潮湿。南面屋子是他的卧室兼书房,窗台笔架上挂着数支粗细不一的毛笔和提斗,东侧一排书橱,床上和地下摆列着一摞摞书,写字台也被书和杂志占据着。我向老师说明来意,请他介绍我加入省作协,他欣然允诺。老师就在那个桌子上腾出一点地方来,极其认真地一笔一画地写着介绍人的意见:“他钟爱文学数十年,还在全国性报刊发表文章,一些作品还获奖,我非常愿意介绍他参加我会。”老师的手抖得厉害,落在纸上的字都是弯弯曲曲的,写好后他用带有“阿红之家”的专用信封装好,嘱咐我送给省作协创联部。
我捧着这份沉甸甸的入会申请表感慨万千,两位介绍人,一位是时任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一位是省作协顾问、著名诗人,都是名声遐迩的文化名家,甘为一个残疾人文学爱好者做人梯,体现了他们以文育人的胸怀,也是对残疾人文学爱好者的特别鼓励和鞭策。
2008年底,我如愿加入辽宁省作家协会,总想找机会当面谢谢初主任,几次去报社,无奈大门难进。“找谁,预约了吗?”“他不在。”没有交流的余地,总是让我悻悻而归。身为聋人,消息面狭窄,也没有人知道我心中的秘密,直到2013年加入辽宁省散文学会后,在会刊上看到文章才知道他在这里。于是,我留意群里的信息,期待会面的机会。去年4月中旬,群公告说初会长将在省图书馆讲座,我就做好了准备。4月18日那天下午,我去了省图书馆四楼讲坛大厅,里面已经坐了许多人,还有从辽阳、抚顺赶来的学会会员,我坐在后排,正好与周霞、党存青等文友坐在一起。
讲座结束后大家交谈、合影留念,我呈给初会长一张便笺,讲述了心怀感恩的六年“寻找”之旅,以及自己的写作情况。前不久,《沈阳晚报》举办“清明思亲”征文,我的散文《父亲的心病》获一等奖,以此信息向介绍人初会长献礼,我想他会高兴的。
责任编辑 江洋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