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芒部卫历史源流简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西南学林 热度: 20768
吉正常 朱恒星 吉永华

  (政协镇雄县委员会)

  洪武十五年正月丁亥日(1382.1.21),朱元璋令置云南左、右、前、后、普定、黄平、建昌、东川、乌撒、普安、水西、乌蒙、芒部、尾泗一十四卫指挥使司,从此设立芒部卫(后与芒部府合署办公,改为芒部军民府)。据《明太祖实录》《明史·职官志》《明会典》《明大政记》载:朱元璋令吉劦将军为首任芒部卫指挥使司(正三品。后享:正留守都督指挥使、衍圣公,龙虎将军,正二品),领芒部军政事务。首任芒部府土知府加按察使为陇飞沙。

一、设立芒部卫

1.作战经过:据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十二月辛未(1382.1.5),朱元璋遣内臣敕谕乌蒙、乌撒、芒部诸酋长:“西南诸部,自古及今,莫不朝贡中国。朕授命为天下主,十有五年,而乌蒙、乌撒、东川、芒部、建晶诸部长,犹桀骜不朝,朕已遣征南将军颖川侯、左副将军永昌侯、右副将军西平侯率师往征,犹恐部长未谕朕意,故复遣内臣往谕。如悔罪向义,即当躬亲来朝,或遣人如贡,亟虑诚款,朕当罢兵,以安黎庶。尔共省之!”

  《明太祖实录》载:“九月壬午朔,上御奉天门,命颖川侯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统帅将士往征云南。友德等既受命,上谕之曰:‘云南辟在遐荒,行师之际,当知山川形势,以规进取。朕尝览舆图,咨询于众,得其厄塞。取之这计,当自永宁,先遣骁将别率二军以向乌撒,大军继至辰,沅,以入普定,分据要害,乃进兵曲靖。……曲靖既下,三将军以一人提劲旅趋乌撒,应永宁之师。大军直捣云南,彼此牵制,彼疲于奔命,破之必矣。云南既克,宜分兵径取大理,有进无退,彼既遁而复合,心必不一,使力剿之,破之必矣。若使彼据险自固,未易克也。’我军既陈,在芒部土酋率众援之,实卜合势迎战,我军鼓噪趋之,战十余合,其酋长中槊坠马死。我军势益奋,蛮众力不能支,大溃,斩首三千级。获马上百匹。实卜率众遁,遂城乌撒。得七星关以通毕节。又克可渡河于东川,乌蒙、芒部诸蛮震聋,望风降附。”

  具体战役情况为:

  初,友德自帅师循格孤山捣乌撒,故元右丞实卜遁去。友德令城乌撒,筑方具,实卜复大集诸夷以抗,友德屯兵山岗,严阵以待。诸将请战,友德勿许,以观士气,士争奋勇思致死力,友德度可用,乃下令进攻,大破之。实卜率余众遁,陈桓率兵攻芒部,遂城乌撒,克七星关以通毕节。于是东川、乌蒙、芒部诸少数族皆望风降附。

  又据《明史纪事本末·太祖平滇》:“秋九月壬午,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副将军,帅师征云南。列侯曹震、王弼、金朝兴,都督郭英、张铨等皆从(吉劦、吉恊以五节将军骁骑尉率部从之)。上谕之曰:‘云南自昔为西南夷,至汉置吏,臣属中国。今元之遗孽把匝剌瓦尔密等自恃险远,輙害使臣,在所必讨。……云南既克,宜分兵径趋大理,先声已振,势将瓦解。其余部落可遣人招谕,不烦兵而下也。’师行,上钱于龙江,旌旗蔽江而上。丁未,傅友德至湖广,分遣都督郭英、胡海洋、陈桓等率兵五万,由四川永宁趋乌撒,友德等率大兵由沅辰趋贵州。

  友德分遣蓝玉、沐英率师趋云南,而自以众数万伺乌撒,为郭英声援……沐英分兵趋乌撒、会友德。……(友德)直捣乌撒,元右丞实卜收兵屯赤水河拒郭英等。友德大军至,实卜遁。友德下令城乌撒、版筑方具,实卜引诸蛮复大集,友德据高冈严阵待之。诸将请战,友德故勿许,士争奋思至死。友德度其可用,下令曰:‘我军深入,有进无退,彼既遁而复合,必不一,使力与战,破之必矣。若使彼据险自固,未易克也。’遂进战。师既阵,芒部土酋帅众来援,实卜合势迎战,我师趋之。战数十合,酋长多中槊坠马死者。”

  2.平定云南:明朝平定中原后,西南边陲云南元宗室梁王与明朝对抗。洪武初年,明朝政府先后五次遣使云南劝降,均遭失败,朱元璋决定以武力攻取。

  据《明史纪事本末》卷12记载:朱元璋召集傅友德、沐英、蓝玉商讨征讨云南元宗室梁王时说:“自永宁先遣骁将别率一军以向乌撒,大军继自辰、沅以入普定,分据要害,乃进兵曲靖。曲靖,云南之噤喉,彼必并力于此,以抗我师。审察形势,出奇制胜,正在于此。既下曲靖,三将军以一人提兵向乌撒,应永宁之师,大军直捣云南。彼此牵制,使疲于奔命,破之必矣。云南既克,宜分兵径趋大理,先声已振,势将瓦解。其余部落,可遣使诏谕,不烦兵而下矣。”洪武十四年(1381)8月,朱元璋令诸将简练将士,共二十四万九千一百人,以备南征。

  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兵先至湖广,沿途招募地方军伍,征南大军人数达30万。

  洪武十四年即1381年9月,征南大军自南京出发,兵分两路,从北、东两个方向向云南挺进。北路,傅友德遣都督郭英、胡海率兵5万由四川南下,从永宁(四川古蔺)直趋乌撒(今贵州威宁);东路,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吉劦等部将自湖广西进,经辰沅(今沅陵、芷江)入晋定(今安顺)进逼曲靖。梁王遣司徒平章达里麻率精锐10万进驻曲靖,阻西进明军。十二月,沐英率部出战云南元梁王库尔扎,吉劦将军领其子吉有德、吉有常出战库尔扎先锋达里麻。三擒库尔扎先锋大将达里麻,元军大败,达里麻归降,元梁王投滇池身亡,明军主力攻下曲靖。

  明军再分兵两路:一路傅友德率领东北迂回,援郭英北路军,两军会合攻下乌撒。东川、乌蒙、芒部等诸部皆望风降附。滇东、滇东北地区被平定。另一路由蓝玉、沐英率领直取云南腹地,洪武十五年正月抵昆明近郊,梁王自杀身亡。明军占领昆明,滇中大震,各州县官吏皆向明军投降。不久,沐英南下临安,西进大理,云南平定。

  3.置芒部卫: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在平定了云贵高原的叛乱后,为了避免这里再次成为中央的权力真空地带而重蹈历史覆辙,朱元璋决定把足够强大的军队留下,屯兵驻守,威慑四方。来自江南、中原的精锐部队沿着横贯云贵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布防,建立卫所,按照明军的编制驻扎下来。这一军事行动被称作“调北征南”。

  镇雄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按照朱元璋的命令,1382年初,在三战三擒、劝慰、释放云南梁王先锋大将达里麻后,达里麻受降,梁王库尔扎投滇池自杀。明军转战云南境内,再战乌撒,克七星,芒部后裔59代陇飞沙献土归顺,芒部平定。

  为扼守芒部这一军事要地,傅友德、沐英派吉劦将军率部5600多明军设立芒部卫,守护四川入滇、云南进黔的要塞军事重地门户,镇雄全面实行军管。

二、芒部卫概况

芒部卫下辖头屯、中屯、梢屯、陈贝屯、张基屯和吴家屯。(注:屯的编制为千户所,每屯辖1200名左右军人。头屯就是芒部卫最前沿的千户所,中屯为芒部卫驻扎在中间的千户所,梢屯为芒部卫驻扎在后面的千户所以称为后备屯,陈贝屯为明军陈贝将军负责的屯,张基屯为后来张东启的屯军处、吴家屯为贵州省毕节市清场镇吴氏家族入滇黔一世祖的屯军处,负责二龙关屯而得名。)

  吉劦将军为首任芒部卫指挥使,按照明朝政府军队编制衔级为正三品,领芒部军政事务,全面负责芒部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等事务,维护芒部的社会稳定,军事训练、中原文化的传入等。

  芒部卫的设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标志着镇雄第一次改土归流,在政治上实行军管。芒部卫指挥使司吉劦将军,与首任芒部土知府陇飞沙(陇飞沙1382年献土归降有功,1383年明改元朝芒部路为芒部府,授陇飞沙为世职知府,为三品土知府加按察使)以及后任的芒部土知府等同心同德,军民团结,同生共息,手足同情,共同为镇雄的发展而努力。从芒部卫到芒部军民府的演变中可以明晰地看出,芒部卫军人(汉族)与当地土著民族(以彝族为主)相融相生、荣辱与共、共谋镇雄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永载史册。

  按明朝政府军队的编制,芒部卫编制5600多人。这5600多人的芒部卫军士,严格按照明朝政府的指示,三分兵力搞军训,负责日常的安全保卫和防务等军事行动;七分兵力抽出来开荒种地,织布,发展工业和农业生产,解决部队的衣食住行等问题,自给自足。

三、中原人士大量迁入芒部卫

明朝进军云南后,实行军屯制度,为了稳定军心、保障固定名额的军员编制,使军士“有亲属相依之势,有生理相安之心”,不至于逃散、脱籍,明朝帝国法律规定“正军”“军余”军人必须携带妻室儿女一道从军到军营。无妻室的,政府予以婚配。同时,明朝政府推行了“就宽乡”的移民政策,鼓励百姓由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到经济滞后的地方,由人口稠密、土地稀少的地区向地广人稀的地区迁移。在“鼓励”的同时,也强迫大批内地破产的流民和平民迁往云南到达镇雄。迁入镇雄的平民,按照给予的土地,划分区域管理,成为“民屯”,历史上称这一民屯事件作“调北填南”。

  洪武十五年二月,置云南都指挥使司、云南布政使司,理云南军政事务。置五十余府,下辖州、县,将中原府、州、县流官制全面推行云南。实行重兵驻守、大军留镇、移民到滇,保云南安定。

  洪武十六年(1383)末,朱元璋下诏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令沐英诏曰:“云南虽平,而诸蛮之心尚怀疑贰,大军一回,恐彼向善为患。尔其留镇之,扶绥平定,尚召尔还。”洪武十七年,傅友德、蓝玉班师,沐英仍率九万大军留镇云南。

  班师后,沐英9万将士留镇云南。“兵多民少,粮饷不给”。故施镇戍方略:“征兵入助,以图边疆稳定,云南奠安。”

  据《明太祖实录》:自洪武二十年八月至二十一年六月,明王朝连续11次调军云南屯田。其中4次不详,其余7次累计206560人。至洪武二十一年,征调入云南军人当有30余万人。

  据张紞《云南机务抄黄》称:洪武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朱元璋曾敕平西侯沐英曰:“将云南布政司管辖百姓五万九千有零户,八万六千有零丁,除当马站、急递铺口余外,见一户要一丁,自备枪刀,随大军下营征白夷。”

  至明万历年间,《云南通志》载:“云南都司实有军官1506人,马步旗军27838人,屯军34591人,舍丁18386人,军余254611人,总计336932人。”所有军官、正军、军余自立门户,达33万户。

  芒部卫凡是军余以上军人的家属子女,由明朝政府负责护送,全部从原籍到达芒部。军余以下军士没有婚配的,均由明朝政府从中原一带强近征调适龄女青年到芒部卫予以婚配。一度时期,从中原而来的芒部卫明军军人,正军、军余家族子女、军士婚配家属妻子,从中原而来的调北填南人员、经商等人员和发配到芒部卫的人员等,达到2万多人。

  这些从中原而到芒部的中原军人、知识分子、商人和军人的家属、子女们,他们与芒部原有土著民族一道,相融相生、荣辱与共,互传文化和刺绣、石雕、木刻、织布、做衣等技术,并从四川运盐进来。从中原而来的能工巧匠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先进技术,分别传授军人、军人家属子女、芒部卫土著民族的技术、技艺。芒部卫一时迎来轰轰烈烈的大开发、大生产、大发展时代,从而也吸引了更多的中原人士向芒部卫而来,找一地方开荒种地种田,维系生存。这也是从中原到镇雄寻根问祖人员特别多的主要原因,也是镇雄历史上汉族逐渐取代彝族成为主要民族的源头所在。

  据《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八月,明政府命“户部运钞七十五万十四百锭,往四川永宁宣抚司,赐普定侯陈桓等所统征南军士十二万九千三百九十七人及乌撒卫军士五千三百余人、芒部卫军士五千六百余人”。陈桓率军自永宁抵毕节,“度地里远近,夹道树栅为营,每营军二万。刊其道旁林菶,有水田处分布耕种,为长远之计”。

  “洪武二十八年,沐春奏准将乌撒与沾益争而不决之地划为乌撒卫官军屯种,任王镇疆为屯田副使,开四十八屯。另一方面,流民入境,络绎不绝,布满村落,不下数万。”同样,芒部军民府所辖之地地处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之处,流民大量入境,络绎不绝,超越万人以上。芒部军民府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分散安置,较好地解决了这些流民的安身之地,稳定了当地社会。

四、芒部卫所在地

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明大军在消灭元朝驻残部,平定云南后,明朝政府为加强对云南的军事管理与边防,明朝在云南推行卫所军屯制度。

  明军在平定云南,再战乌撒,芒部、乌蒙、东川三家土司献土归顺后,于1383年改元朝“芒部路”为“芒部府”,陇飞沙为首任世职知府,三品土知府加按察使。主要负责地方事务,管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民心等。

  芒部卫领5600多明军和近2万余人的明军子女、家属,驻地陈贝屯,系原明朝时期芒部卫指挥使司所在地,后为芒部军民府所在地,历史悠久。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在此设立芒部卫以来,一直到清朝1727年,这里均是芒部军民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这一发展概况,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周边房屋仍保存完好,是陈贝屯附近群众赶集的地方。后来,这些古建筑由于无人过问,年久失修,慢慢毁坏,特别是自陈贝村迁至目前的陈贝屯街上后,八亩营所有古建筑房屋等逐步毁坏拆除。

  吉劦将军墓位于陈贝屯东边,吉劦将军之子吉有德、吉有常墓位于陈贝屯大坟包,系云南省最大的古墓,也是目前保持最为完好的民朝古墓群。云南电视台《乡村旅游》栏目曾经播出,电视剧《磅礴乌蒙》中有所记载和摄制片段,“云南新闻网”《春城晚报》上有专题报道。这是镇雄的一张名片,是推进镇雄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景点、景区,也是研究中原文化怎样传入镇雄的一个入口,是研究中原文化入滇的源头所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