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内的期刊,按照分量轻重,可以依次分为名刊工程、南大核心、北大核心、一般期刊等,名目繁多,且等级森严,不可僭越。
经常听到有人批评中国是论文的最大生产国,但被引用率又在世界居于后列,因此多是垃圾。殊不知,这是中国的国情使然,即吃学术这碗饭的人太多,且水平不一,多层次的期刊正符合这一需要。一些人在痛快淋漓地批评时,应该想想如果都是精品刊物,都要求高质量的论文以换来高引用率,自己是否还能保住现在的饭碗?那些暂处低层的期刊,要靠它们吃饭的人交出饭碗,是否会答应?
对于五花八门的期刊,有些学术水平较高的高校、研究机构,一般期刊自是不能入其法眼,而常会在各种核心期刊中又遴选出自己认可的一部分期刊,以在上面发表论文及数量作为评定员工学术成绩的标准。如中山大学就把一些核心期刊列入黑名单,不予认可。另一些发展较后、水平相对不如的高校、研究机构,则要宽松一些,不会对期刊分得太细。与之相应,职称评定基本是在高校、研究机构内部进行,即内部员工依据各自科研成绩相互PK,分配职称名额,而不与外部相比。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自然更难,因此就职于重点高校,要比一般高校科研压力更大,任务更重,学术水平也相应更高,当然也不排除有少数例外。
所以有些高校评教授的要求,还不如重点高校评副教授甚至更低职称的要求。这本是符合高校科研水平不一这一实际情况的,笔者常说:“有什么样的本事,去什么样的平台;在什么样的平台,做出什么样的成绩”(当然,教研人员在平台之间的流动也不少见),自认为是有些见地的。但有些人常把这点挂在嘴边,究其心态,若是来自评职称相对较难的高校,要么是炫耀自己科研水平和成绩了得,要么是为自己职称一直上不去辩解。若是来自评职称相对较易的高校,则应该是出于对身边某些已获得高级职称者的不满,具体原因可能是学术的,也可能是私人恩怨的。如果是为了说明自己的学校差,则多少让人费解,因为即使是实情,这也无异于是掌自己的嘴巴。待在差学校,你能优秀到哪里去?当然,有些人是抱着 “予与汝偕亡”(“偕亡”的不是躯体,而是名声)的态度,也是有的。不过话分两头说,有些学校在改进自身工作以加强员工认同感上,的确也还有较大的空间。前不久在湖南大学举办的 “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国际会议上,众多学者都以吉首大学为例,位于湘西贫穷地区的这所一般高校,当地群众都亲切地称她为 “我们的大学”,一些博士就业宁愿选择她,也不去其他211高校 (现在已不提,改为 “双一流”高校)。这种高度的认同感是怎么获得的,非常值得一些学校思考和学习。
所有的高校都不会降低科研标准,只会越来越高,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一些尚在努力发展中的高校,对教师不断提高科研要求是合乎情理的;但在自身还没有发展到足够高的平台时,就提出要发表名刊工程若干篇等要求,显然是 “跨越”得有点过了。激励大家跳一跳是应该的,但还是要让人够得着啊!
学术期刊都很 “牛”,“牛”的程度按照本文开头的排序依次递减,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高校、科研机构都很重视它,连带着所有的科研人员也都很重视它。它不仅是高校、科研机构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教研人员学术水平、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就评职称来说,教学只是消极标准,达到一定量,没有教学事故,不触犯职业道德底线即可;科研则是积极标准,论文、课题、专著的级别、数量都有明确、硬性的规定,少了哪个方面,或是哪个方面没达到标准,都会被卡在职称晋级的门外。哪个高校的科研奖励力度都很大,教学奖励则大多只是做做样子,校方都会一再说要重视教学,采用各种措施督促教学,但奖励的轻重不一却是明摆着的。教学和科研并举,如能做到,当然是最理想的。但一来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众多的公事、私事已很劳心费力,更何况一些高校常常折腾不已,抓小放大,让人疲于奔命,且不能为员工免除一些如安置家属、孩子上学等后顾之忧,公事、私事因此更趋繁复,用于教学、科研的精力便相应更少;二来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的导向已十分明确,教学应付过关就行,而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科研,当然是最佳的选择。有位名校的教授曾说:教学很重要,但科研更重要。前者是就道德良心而言,后者则说的是实利实惠。说得很艺术,大家都看得明白。
期刊尤其是名刊工程、核心期刊,把住高校、研究机构及其科研人员的命脉,自然是 “奇货可居”。一位核心期刊的编辑说,他们一般只刊发比他们学校更牛的学校教师的论文,但他的学校已是985,全国排名前30,还能有几所学校比他们更牛?如不符此例,又急需论文评职称的,收价两万人民币,还要看关系,光有钱也没用。一些核心期刊稿源充分,版面往往排到了两三年以后,只有神通广大者才可以 “插队”。同时很多核心期刊也办副刊,文字都不通顺的不堪卒读的文章,只要给钱就能发表,给的钱一部分就作为编辑理顺文章的酬劳。这是因为一些中小学校甚至幼儿园,规定员工评职称需要发表论文,核心期刊对他们太难,于是副刊便应运而生。花钱也罢,完全制造垃圾也不管,只要发出来的都算。一些高校善于运作,把核心期刊的主编聘为客座教授,颁发聘书,付给高薪。主编们自然也心领神会,投桃报李,提供刊发论文的便利。
但是核心期刊在一些学界 “大佬”面前,也很恭顺。笔者曾亲眼见到,某核心期刊主编向一些名教授约稿,后者说不会调格式,回答说由编辑来调;后者说要 “买一送一”,即自己发一篇,还要带上一篇学生的,也爽快答应。一些核心期刊编辑出入各种学术会议,也是想方设法跟一些大佬接近。按其实质,一方面核心期刊也需要大佬们抬举赐稿,据说这也是评定期刊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一方面大佬治学严谨,积累深厚,向他们约稿可以省了审稿环节,质量可靠,且可建立私人交情。一些核心期刊常会给一些名家每两三年安排一个版面,这样的周期,名家们可以好好准备一篇上乘论文,倒也合理,只是其他人的机会就因此少了很多。
按照常规,写跋似乎要对所有论文逐一评点,但笔者自忖学力不够,不能对不同专业的论文作丝毫阐发,且读者自能鉴读,似乎也毋须多此一举。在此只就国内期刊文化写些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可能不无偏颇之处。
《西南学林》经过一干同仁的共同努力,几年下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稿源、经费上仍然困难较大。一些后进书刊为了发展,竞相亮出十八般武艺,如高价约请名家赐稿;邀请名家组稿、开辟专栏;举办小型主题研讨会,邀请名家写稿等等,核心就是扩大影响力。这些对于 《西南学林》来说,有些似乎也可借鉴。后来居上很难,但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照着别人的足迹做一些试探,或者对于改进现状不无益处。
2016年5月31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