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给图书馆的工作带来了种种新面貌,但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服务模式的颠覆性否决,而是一种开拓性创新,通过形成的新起点进一步促进以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智慧图书馆的新发展。“互联网+”融入传统图书馆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发展的机遇,图书馆应以此为契机,重新调整战略、变革组织结构。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图书馆;服务创新体系;构建
一、图书馆事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图书馆用户的使用模式和需求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更多的用户利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终端获取信息和知識。图书馆面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高质量的免费网络信息资源持续增长,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图书馆部分职能的替代;而一些原始信息生产者(如出版商)、网络服务商也通过网络直接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这些都促使图书馆的边缘化趋势日益明显。图书馆应该如何应对当前的发展困境,重新定位自身职能并实现转型发展,可从“互联网+”思维视角可以探究图书馆目前困境的症结。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但目前图书馆在这些特征上存在明显缺失:图书馆普遍受制于传统的管理方式和体制,管理思维固化,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图书馆系统相对封闭,开放性较差,封闭的生态使图书馆很难实现跨界融合,创新的动力不足;图书馆与用户之间也缺乏密切的连接和互动,用户参与感不强。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不能只从少数几个方面着手,而需要图书馆对整个服务体系进行全面变革和创新,才能培育新型的服务业态,构建开放的图书馆新生态。
二、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服务创新路径
1.资源开放,数据共享,最大化满足用户知识服务需求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资源共享理念的普及,新型服务理论、技术与理念对图书馆服务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开放与共享理念下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模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是保证资源配置最优化、资源利用率与附加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能最大化满足用户对知识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加强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对改变图书馆服务模式,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推动图书馆服务创新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图书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广大用户开放资源、实现数据共享是“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方向。“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要开放资源,数据共享,实现图书馆“互联网+”服务转型,构建开放资源体系,实现图书馆大数据知识服务生态系统的共建共享。图书馆通过在技术、标准、政策等方面与“互联网+”的充分对接融合,能够跨越时空界限,完成“互联网+”开放资源体系的建设,进而为广大用户构建一个一体化高效服务体系,整合分散建设的各图书馆信息和知识服务资源,实现用户信息资源在同一平台认证、电子信息资源共享和纸质信息资源馆际互借,为广大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信息获取服务。
2.智慧互联,跨界融合,打造图书馆整体服务形象
一是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向智慧互联服务模式转变。图书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任何用户以任何方式实现知识与人、人与人、知识与知识的立体网络数字互联。在用户-资源相联、用户-用户相联、资源-资源相联等前提下,图书馆为资源和用户之间的互通提供了新途径与新方法,从而呈现出服务与管理的新形态。图书馆以资源与馆员、用户与馆员、资源与用户等的立体互联互通为基础,以以人为本的图书馆“互联网+”发展理念与实践为前提,基于各图书馆的各类服务资源向用户提供感知服务和协作集成服务,实现应用集成、信息共享、资源互通转换、知识深度融合的服务与管理新形态,为图书馆管理与服务走向社会化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二是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向跨界融合服务模式转变。图书馆要实现“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就要结合“互联网+”与图书馆的理论和应用实际,将二者有机结合,发掘新方向、新目标。图书馆与其他领域融合需要突破发展思维的壁垒,从“互联网+”视角看待问题,主动将各种理念、技术、方法和工具与传统图书馆相结合,探寻和涉足未知领域,使传统图书馆与“互联网+”之间的跨界融合成为现实。图书馆在跨界合作的道路上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调整发展步伐和方向,努力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图书馆+出版社”可谓是最典型的一种业务融合模式。图书馆通过网络与出版社建立联系,把相关出版社的图书按照包库的形式订购下来,并在图书馆网站上发布图书目录,用户可在图书馆网站上直接借阅电子图书,最后图书馆根据借阅量和出版社做具体结算。从图书馆走进出版社,到如今的“图书馆+咖啡馆”等服务模式,可以看到图书馆已逐渐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创新“图书馆+”模式,通过跨界合作、融合创新,为用户提供了舒适便捷的公共文化共享空间。
3.重塑思维,协作创新,加强图书馆“互联网+”人才培养
“互联网+”需要的人才必定是不墨守成规的、敢想敢干的、跨界的、对传统图书馆和移动互联网有深度了解的人才。他们不仅需要具备融合图书馆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学科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所以,图书馆应致力于创建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二是能力向“互联网+”协作创新方向转变。图书馆“互联网+”转型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在图书馆建立一支拥有“互联网+”转型能力的人才队伍非常重要。但是,传统图书馆实行的是以执行力为主导的管理体系,对突破性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致难以培养出以融合和创新为主导的“互联网+”转型人才队伍。一旦外部环境发生改变,竞争加剧,突破性技能培养和人才储备出现迟缓,就可能会对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只有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队伍,才能让拥有不同技能的人才更加重视协同、创新、交互与融合,从而助力图书馆抓住发展机遇,推动传统图书馆向“互联网+”服务转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图书馆需要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应标准规范建设为基础,通过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发展多样化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和参与,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创新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的核心是建立多方的资源共享和广泛协作,实现资源、服务和平台的跨界融合,缔造开放创新的图书馆新生态。
参考文献:
[1]鲁莉莉.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与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0):53-56.
[2]徐革.大学图书馆建筑的新理念与新模式[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41-14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