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年以来我国中小学校的应试教育都是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以分数来决定能升入哪一所学校,这样所产生的弊端就会使学生忽略甚至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样的环境里训练出的学生是不能鼓励他们在自己喜爱的科目上大胆创造、出新,久而久之就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创新行为是敢于向传统的结论和研究成果发出挑战,而教条式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前的多学采取块状的、教学集中攻坚的、求深求难的方式。今后向横向发展的路也就越窄。不仅不能做到厚积薄发,而且使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弱化,学生的独立性、冲动性、幻想性、自制性、有恒性等逐渐淡化,那么他们的创造性也就被扼杀了。
关键词:中小学生;教育;创新能力;个性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前进的不竭动力,是一个国家挤升世界强国的关键。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教育,特别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正是在这个思维活跃的心理发展阶段。那么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在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是当今中国的教育教学,往往阻碍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今教育具有培育创新精神和压抑创新精神的双重力量,因为它在传递知识之时可能制造条条框框,在训练思维之时可能赶跑灵感,在注重全体之时可能忽略个性,在讲究规范之时可能压抑自由,双重力量经常相伴而生。可惜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一直忽略了这种“双重力量”的客观存在,长期以来一味追求狭隘意义上的质量上升,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旧的小升初考试、中考、高考制度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发掘和培养
小升初、中考、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几个最具规模的考试,在选拔全面发展的优秀生的同时,也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毫无疑问我国的考试录取一直都是以各学科成绩的总分来择优录取的,中小学老师从学生一踏进校门的第一天起就特别强调各科平衡、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还会列举以前有些同学尽管某一科成绩出类拔萃,但因其它功课平平而导致总分不足,最终被拒在重点中学或大学校门外的事例。平时若班上哪位学生有一、两科成绩特别突出,而总分反而靠后,就会被同学和老师讥讽“半条腿”。这一类型的学生本来对某一科目有极强的兴趣和天赋,但在学校的误导下就会逐渐失去自我,压抑个性,放弃自己对某学科的钟爱而压迫自己去抓总分。如果反过来,我们的老师大胆鼓励这名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长处,说不定他将来会在这一学科上有所创新、有所建树,成为尖端人才。
人才的成功在于创造,从事创造活动必须选择创造目标。选择创造目标,除了考虑社会和国家的需要外,便是个人的兴趣与爱好。达尔文学医学、数学、神学都只能算“下层生”,可是对打猎、旅行、收集标本却有特殊爱好。正是这种被视为“不务正业”的爱好,成为他登上科学高峰的一条捷径。我国中央电视台前《实话实说》栏目的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先生,大学毕业时被告知因四门功课不合格成了肄业生。但幸运的是他坚持要复查分数,将一门接近60分的科目“查”合格了,这样肄业生就变成了学士。大家知道,一个学士未来的路要比一个肄业生的路顺当得多,他成了全国人民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是幸运的,但没有他幸运的“倒霉蛋”倒霉蛋比比皆是,谁知道还有多少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人,因达不到“全面发展”的标准而失去了成才的机会。
二、循规蹈矩的管理与传统式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绝大多数的中学教师都力图把学生训练成步调一致、循规蹈矩的学生。有的学校对班主任的评价实行量化管理,学生违纪最少、最规矩的班理所当然是先进班。这样,班主任就会以各种严厉的方式管好自己的班,让它少出乱子。但这种苛严管束式的管理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为凡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大多具有冒险性和反叛性。把创新思维变为行动,在实践行为上当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敢于承担风险,不怕失败,是创新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要想创造出前人没有获得的成就,就必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正是在创新行为上敢于冒险的人,往往能创造出惊人的成就来。例如,儿时的爱迪生为证明他也能象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翔的想象和冲动,竟然敢用两块大木片做成两个翅膀,插在背上从高处跳下,结果被摔得头破血流。然而,就是这个有冒险精神的孩子,长大后成为拥有一千多项专利的发明家。
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同时也具有反叛性。创新行为是敢于向传统的结论和研究成果发出挑战,敢于反潮流而不是随波逐流,一句话就是敢于突破和反叛。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就是反叛。在行动上没有对旧事物的批评和反叛,就不可能有新事物的出现。上面讲到的爱迪生从一进校门开始,就具有反叛精神,喜欢看一些与课本无关的书,不把老师的话当回事,他因此被老师说成是不值得一教的学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少天才具备创新精神,经常给教条式的教学扼杀了。
三、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
由于目前应试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仍占主导地位,所以教学目的十分明确,目前的教学多采取块状的、教集中攻坚的、求深求难的方式,牵着学生的鼻子往纵深方向越钻越深,今后向横向发展的路也就越窄。不仅不能做到厚积薄发,而且使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弱化,学生的独立性、冲动性、幻想性、自制性、有恒性等逐渐淡化,那么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就被逐渐抹杀了。
这种方式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且学生的知识面也得到拓宽,在讨论的过程中,说不定学生会有许多新颖的、奇特的想法,这正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另外,教学上一味纵向深入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很不利。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要提高发散思维水平。发散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这正如美国著名创新思维学者迪伯所言:“思维的目的不在于求正确,而在于求有效。”因此,发散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的成效取决于人对事物的洞察力。例如,在体育课足球射门技术教学中,老师应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合作、探讨都有哪些射门方法,采用哪些步骤将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从而克服了只用脚不用脑踢球的坏习惯,将会很好的促进个人创新能力的发展。
以上是本人从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小学教育中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旨在呼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更新教育观念,避免走进教育的误区,阻碍了學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努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人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培养国家的创新人才作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素质教育读本》(珠海市教研中心).
[2] 《创新教育读本》(珠海市中小学创新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
[3] 《足球周刊》(主编:梁立峰)(体坛传媒出版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