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
摘要:“六书理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理论,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其进行了较为正式的定义和举例。“六书”概念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东汉郑玄注引郑众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處事、假借、谐声也。”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六书”定名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关键词:说文解字;六书;构字理论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先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六书”主要指的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后来的学者大都认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种为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则为用字法。“六书”是中国最早的关于汉字的理论,并且为历代学者们所推崇。利用“六书理论”对汉字进行解释,将会帮助留学生形象而又生动地去理解和记忆汉字,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本文将进行具体地分析。
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字主要是以描绘事物的形状来造字的一种造字方法,可以分为独体象形与合体象形两种。独体象形字主要通过描绘事物的整体轮廓来表示该事物,如“日、斤、山”。其中“日”像太阳;“斤”像斧头;“山”像连绵起伏的山体。合体象形,是在画成事物的轮廓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事物来帮助表义,如“眉、果、瓜、牟”。其中“眉”像眉毛的形状,但为了更好地让人明白是眉毛而不误解,特意在下面加上眼睛以提示;“果”像果子的形状,为了避免误解,在下面加上树木,说明特指树上的果子,这样形象性更强;“瓜”像瓜的形状,还特意在上面加上了瓜藤,这样更醒目;“牟”指牛叫时呼出的气体,因为在牛的头部,所以更形象。这样跟学生解释,汉字教学就会简单得多。不过,无论是大陆使用的简化字还是港台地区所使用的繁体字,象形字的形体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象形字最初的形体差异较大。
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也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指示符号来表示意义的方法,比如“上、下、刃、本、末”等字。其中“上”、“下”是分别用向上和向下的两条弧线加一条短线形成。“刃”字是在象形字“刀”的上边加一点,以此来表示刀刃的位置所在;“本”字在象形字“木”字的下部加指事符号,表示树根在树木的根部;“末”是在象形字“木”的上部加一指事符号,表示树梢在树木的梢头。依据指事字为留学生讲解这些字,一方面可以增强汉字教学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结构和意义的理解和辨识。
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在形声字中,表示字义的部件称为“义符”,表示字音的部件称为“声符”。形声字主要是由义符和声符组成,其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左形右声,这种类型的字最多,如“仙、张、钱、跑”;右形左声,如“鸽、鹂、刎、颈”;上形下声,这种类型的字仅次于左形右声的字,如“简、芳、菲、藿”;下形上声,如“凳、赏、酱、斧”;内形外声,如“辩、闷、问、闻”;外形内声,如“固、衷、阀、裹”;声符偏于一角,如“房、店、病、旗”;形符偏于一角,如“颖、惰、佞”。由于形声字的义符表示意义,声符表示语音,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运用“系联法”或者“系统归纳法”来进行形声字的教学,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义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所谓“会意”实际上就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合成一个字,进而组合出新的意义,其组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种组合方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偏旁组成,表示新的概念的会意字,比如:北、从、森。“北”表示二人相背,一个向东,一个向西,表示背对着的意思;“从”表示“两人方向相同,一个跟随着另一个”;“森”由三个木组成,一个木在上两木在下,表示树木丛生的意思。另一种组合方式则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偏旁组合而成,表达一个新的概念的会意字,比如“男”从田从力,在田里用力劳作的即是“男”、又如“休”从人从木,意义是人依傍大树休息。
上述四个方面主要是按照“六书”的四种造字方法简要地探讨了“六书理论”。浅析了六书造字法构字法的基本框架,寄希望可以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吕必松.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M].见:吕必松,汉字与汉字教学研究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李运富.“六书”性质及价值的重新认识[J].世界汉语教学,2012 26(1).
[3]秦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模式的建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6(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