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及其重要的交际手段之一。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主要表现为交际行为语用失误和交际手段语用失误。本文从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四个角度入手,通过案例分析,探究发生语用失误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减少非语言交际日语语用失误的对策。
关键词: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
非语言交际是指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所有交际行为。非语言行为多数是伴随言语行为而使用的,起着辅助语言的功能。在交际过程中,当信息发出后,信息发出者通过对信息接收者的表情、眼神等为依据来判断信息是否已被接收,从而调整下一步的交流状态。非语言交际有时可以替代语言交际。“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见钟情”等都是非语言交际“传情达意”功能的写照。此外,人们不仅可以通过非语言交际方式来传递信息,甚至在传递信息的数量上,非语言交际方式也是超越语言交际方式的。如:Samovar (1981)提到:“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手段来传递的”[1](P155);张彦(1995)认为:“人们交谈时说话本身的分量只占7%,语调占38%,面部表情占55%,有时说了千言万语,一个手势就完全可以推翻”[2](P101)。可见,非语言交际行为具有语言交际行为所不可替代的功能,脱离了非语言交际行为配合语言交际行为很难实现有效的交际目的。对于语用学来说,语言交际语用研究和非语言交际语用研究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非语言交际行为具有民族性。虽然有些非语言交际行为是国际通用的,如:“鼓掌表示欢迎”“V字形手势表示成功或幸运”,但数量并不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行为动作,同一种行为动作在不同的民族中所表达的意义不同;同一种行为动作在姿态上也各不相同。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由于非语言交际方式上的差异性给两国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甚至造成了交际摩擦,引起了交际冲突。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分析研究揭示导致交际失败的原因,探讨规避失误的策略,帮助我们实现顺利交际的目的。
一、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的定义
Samovar(1981)提出了非语言交际的定义:“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1](P156)。Malandro et al(1989)提到: “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的交际”[3](P5)。Mey(2001)提出“‘语用行为概念中含有‘身体行为,面部表情,情感的体态表露”[4]。随着对语用学的发展,目前将“语用行为”分为二大类,既语言交际语用行为和非语言交际的语用行为。Jenny Thomas(1983)提出了“语用失误”这个术语 [5](p84),并将语用失误划分为两大类: 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此时未将非语言交际的语用失误纳入语用失误的组成部分。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语用失误的类别被重新进行了划分,将其被分为:语言交际语用失误和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两大类。其中语言交际语用失误被分为: 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是因为交际双方解读或是传递非语言行为所承载的交际信息不当而造成交际障碍。
二、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的分类
最早的非语言交际的分类法是Ruesch and Kees(1956)提出的,他将非语言交际分为“手势语言、动作语言、客体语言”三大类[6](P12);M.Knapp (1978)将其分成了 “身势动作和体语行为、身体特征、体触行为、副语言、近体距离、化妆用品、环境因素”[6](P12-20)七大类;之后又出现了各种分类法;借鉴先行研究,目前比较统一地将其粗略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四大类。前两类属于交际行为,后两类属于交际手段。因此,非语言交际失误可划分为交际行为失误和交际手段失误。
(一)交际行为的失误
1.体态语语用失误
体态语既包含了身体特征(如:性别、年龄、肤色等),也包含了身体动作(姿势、动作、眼神等)。体态语语用失误是指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因不合时宜的动作姿势而导致交际失败。中日体态语充分反映了各自的文化特性,有时形同而意不同;有时意同而形有异。
①形同而意不同
例1:日本人用单手手心朝下,作割脖子动作表示“割脖子自杀”。×
中国人将这个动作理解成“割脖子自杀”,而日本人表达的是“解雇”。此外,還有很多可能会导致误会的手势,如:食指卷曲的手势,中国表示9的手势,而在日本则表示小偷、盗窃;两手食指从头的两侧向上伸。中国人会误解为”头上长角”,其实日本人的意思是“生气、发怒”。可见,中日之间很多手势语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和各自的文化特征,若是不了解这些差异,自然会出现理解上的障碍。
②意同而形有异
例2:日本人伸出大拇指和小拇指,其他三指并在手心表示数字“6”×
日本人1—5的手势和中国人基本一样,而6—10是双手完成的。如“6”=5+1,一只手5根指头再加另一只手的1根指头。如果一知半解,因前5个手势中日相差无几,于是想当然地按照中国人手势规律来比划“6—10”,必然会让日本人云里雾里,不知所“指”。
例3:日本人表示“忍耐”时,用“咬紧牙关”的体态语来表示。×
虽然日语的“紧闭双眼”和中文的“咬紧牙关”或是“握紧拳头”是不同的体态语,但它们的联想意义却是相同的,都是表示“忍耐”。
2.副语言语用失误
副语言主要指声音上的性状和特征,分为沉默、语音语调、非语义的声音三种表现形式。副语言语用失误是指对沉默、话轮转换和非语言声音的把握和使用上的不当而造成的交际误会。
①沉默的把握不当
例4:打断对方说话或是夸夸其谈。×
日本人崇尚沉默,沉默被看作是一种礼仪,并且不同的场合沉默有着不同的含义。日本人善于倾听和观察,他们认真体察对方话语的深层含义。面对以自我为中心夸夸其谈的交际对象,虽会倾听,却是反感。如在交谈过程中,打断日本人说话,日本人会立即停止说话来听你讲话,但有可能从此一言不发。
②语音语调的使用不当
Trager(1958)提出副语言的定义,指出副语言包含了音质和发声两大部分。音质是指语音的音域、节奏、响度、音速、以及音调等[7](P4)。即使是相同的文字表述,可根据断定、疑問、劝诱、反驳等语气语调的变化可以用来辨别对方的态度、心情、意图;也可以通过改变语气语调将自己的意图传达给对方;还可以通过辨析说话节奏的快慢、声音的大小来判断交际对象和交际环境。
例5:「よ」的音调
①会議の記録を会議室に残していたよ。↗ (提醒的作用)
②会議の記録を会議室に残していたよ。↘ (懊恼的感觉)
同一句话只是声调不同就能表达不同的语气。一般「よ」在句尾发音升调,有回答对方问题的语气;而降调则有肯定对方的叙述、劝诱的语气或者带有不太愉快的感觉进行回答。如果语音语调的使用不当,就无法解读语音语调背后的深层含义,很难达成顺畅交流的目的。
③非语义声音的使用不当
非语义的声音也是副语言的另一个主要表现,包含了哭声、笑声、喷嚏、打嗝、咳嗽、吹口哨等非语言声音。
例6:吃面喝汤时声音大是不礼貌的。×
中国人认为吃面喝汤时发出声响是不合礼仪要求的,如:三星公司礼仪新规就要求员工吃面不出声。但是,日本人吃面或喝汤时会说「音を立て食べる」。「音を立つ」就是发出声音的意思。其实这是江户时代习俗文化的传承,吸面或喝汤时发出响声是表示面食或汤水很美味,同时也是对厨师表示赞赏的方式,是一种来自于传统习惯的独特礼节。
(二)交际手段的失误
1.客体语语用失误
客体语包含了气味掩饰、衣着化妆、个人用品、家具车辆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可以显示一个人的职业、素质、爱好、地位、气质、修养、信仰等。
例7:体味异味较大×
日本人非常注意身体气味,尤其是口气。在他们看来,保持体味清新,并为他人提供一个没有怪味儿的空间,是一种礼貌,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更是自身修養的体现。为了保持体味清新,除了每天泡澡保持身体清洁,有些人吃完饭后会刷牙,有些人也会随身携带清口喷雾。在工作日或是参加正式活动前不吃气味大的食物。除了自身的体味外,还有一些异味的来源。如,落到头发上的油烟味。对此,很多日本人随身携带香发喷雾,可以迅速分解头发上的油烟异味,恢复清新。
例8:商务场合忘记带名片。×
在日本,名片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一张小小名片蕴含了一个人所有信息。尤其是商业场合,因初次见面必然会互换名片,如果忘记带名片则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如果事情发生了,应解释“不好意思,名片刚刚用完”,而不能说“不好意思,我忘记带名片了”。名片是按照地位底的人先向地位高的顺序交换。接到名片后,要说“见到你很高兴”等话,并复读其名,对其读法进行认真确认。如果在之后的交际中将对方的姓名读错,日本人会认为你在污辱他。看也不看就收藏起来的举止也是万万使不得的。
2.环境语语用失误
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环境语语用失误是指对于空间、时间等信息的处理不当。文化因素的不同会造成空间观和时间观的差异性。空间观和时间观影响着感知和判断,决定了行为方式,相反行为方式也反映了空间观和时间观。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交际者习惯性地用本民族的空间语言和时间语言去与人交际,文化摩擦必然导致交际冲突的发生。
例9:日本人喜欢近体体距,如:拍肩、拥抱等×
不同文化圈中的人们对体距的要求是不同的。中国人喜欢热闹,能够容忍拥挤。因此,初次见面有握手礼,久别重逢会相互拥抱,上级拍下级的肩膀以示慰问,长辈摸着小辈的头以示亲近,同性相互搭着肩膀或是挽着手臂以示友好和亲密关系。而日本人不喜欢近体距离,身体接触会让日本人觉得别扭,保持一定身体距离会让日本人感觉更自然。因此,见面时,日本人常用的是“点头、鞠躬”等礼节,虽然也有握手礼,但通常用于外交和商务等活动中。“搭着肩膀或是挽着手臂”多与性或恋情有关,容易被误认为同性恋。
例10:日本人按照“左尊右卑”观念安排座位。×
空间布置、座位安排可以阐释日本人空间等级的语境化。中日两国都有面门中坐者为尊的礼节,但在坐次的排序上日本是按照“右尊左卑”的观念,与中国文化相反。因此跨文化交际时,如果忽视了中日文化差异,便会产生文化间的误会和冲突,导致交际失败。
例11:会客要早到。×
文化不同,不同的民族对于时间的理解和处理规则也不一样,于是产生了不同的社会行为。这种差异性也表现在人们对准时的理解。在日本人的脑海里,时间也有内外之别。他们无比尊重外部(别人)的时间;同时也合理规划和认真安排内部(自己)的时间。如果与客人约好时间却早到了对方公司,日本人通常会晃一会儿再准时进去,因为日本人认为就这么进去的话,对方若有其他安排就会受影响。“晃一会儿再去”日语表达为:“ちょっと時間を潰してから行きます”。“時間を潰す”意为“浪费时间”,在日本人的眼中,由于自己的早到,不得不消磨时间,这是在“浪费时间”的不可取行为。但为了不随便占用别人的时间,却宁可“浪费”掉自己的时间。而中国人在会客时,出于礼貌,一般会尽可能提前到达见面地点。
三、原因分析
(一)认知环境差异
交际双方对认知环境是否能够实现共享极大地影响着交际能否顺利进行。由于交际双方所处环境和认知能力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认知环境。正是由于认知环境的不同,对相同的信息会产生不同的解读。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共享部分越多,认知语境也越一致。
(二)认知语境变量
在认知语境过程中有很多影响心理假设设定的认知语境变量,如:知识草案、社会心理表征、心理图式。所以发话者不可能总是让受话者理解他预设意义,也很难构建关联假设以及正确推理发话者真实意图。在这种环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就会轻易产生。
(三)违反礼貌原则
交际失败往往是由于失礼与人而造成。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只是按照本民族的交际方式和习惯进行跨文化交际,从而容易发生威胁到对方面子的失礼行为。
例12:买了一盆鲜花或是一束仙客来去探望病人。×
在日本,住院病人忌讳收到带根带土的植物,因为“根付く”是指“扎根在此”之意。此外,“仙客来(シクラメン)”等,发音中带有“し”音的鲜花也是让人觉得不吉祥的。
(四)忽视文化差异
Samovar (1981)提出非语言交际的三个特点:“文化与非语言交际密不可分;很多非语言行为是文化习得的结果;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和效果由环境因素决定。”[1](P162)。由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语言意像的差异导致了文化差异。而非语言交际行为有着强烈的文化特征,不同的文化可以塑造不同的行為表现。因此,相同的交际行为在异民族文化中有不同的解读;人们往往对本民族的文化信号能做出迅速的反应,而很难察觉异民族的文化信号;此外,由于受到母语的语用习惯和文化的影响,很容易出现非语言交际语用负迁移现象。可见,了解中日两国文化差异,对准确地使用和解读非语言行为至关重要。
(五)文化偏见及定势
文化偏见及文化定势等心理因素也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之一。
文化偏见就是以本民族的文化为标尺去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对不同于本民族的文化现象寄予否定态度。文化偏见容易使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突出自我,从而引起对方反感,致使交际失败。
例13:遇见用白色颜料抹得惨白的脸,眉毛光秃秃的,猩红的樱桃小嘴的日本艺妓,夸张地做出惊讶状,甚至是流露出鄙视的神态;见到穿着“兜裆布”(日语叫做“廻し”,意思是捆绑缠绕用的东西)的日本相扑运动员,交头接耳、捂嘴发笑。×
无论是艺妓的妆容还是“兜裆布”,都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艺妓的独特妆容是日本平安时期的宫廷贵族审美观的传承。而相扑运动员之所以穿兜裆布,首先是因为它非常牢固。兜裆布在腰间缠两三圈,扯不掉,拽不开,经得住搏斗。其次是因为兜裆布象征着日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系紧兜裆布”,这是一句谚语,意为坚定不移。各个国家都有各个国家特有的习惯和礼仪,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一味地按照本民族的思想感情去审视异民族的文化现象,并表现出很不恰当的举止和态度,这是不可取的行为。
文化定势是把某个时期或是局部的文化现象当成了整体的文化形象,文化定势容易导致交际误会。
例14:日本是单一制民族。×
日本人称自己的民族为“大和民族”,因此中国人往往会误认为日本是单一制民族,这就是一种文化定势的表现。其实在北海道还有一个叫“阿伊鲁(アイヌ)”的少数民族。而且阿伊努人具有欧罗巴人的外貌特征,与一般的日本人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15:日本公司职员即使在夏天上班也穿西装。×
日本公司的这种企业文化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着这种文化定势的中方人员去日本公司洽谈业务,看见穿着短袖上班的职员们,会很惊讶,甚至会误认为这家日本公司在企业文化管理上过于散漫,从而产生不信任感。其实,小泉上任后为了提倡环保,实施了一条新措施,规定在夏天可以让男士们穿上短袖,不用系领带上班。因此,除了见重要客户时,目前不少公司已经实施这项制度。
四、对策分析
(一)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1.要规避在交际中发生文化摩擦,需要交际者放下文化偏见和定势的姿态。只有打开心扉,深入了解对方文化,理解、尊重对方的文化特点,才能提高语用能力,灵活正确运用各种语用策略,圆满地完成交际活动。
2.日本人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包含着集团主义、等级观念、男女有别、以和为贵、顺应自然等诸多文化主题。而在这些文化主题中,中日两国存在诸多文化差异。要正真了解和掌握日本人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必须深入探究被表面现象包裹下的文化根源;此外,不了解中日文化差异很容易造成文化负迁移现象。因此,了解文化差异,站在交际对方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交际活动的交际意识很重要。
3.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需要交际双方分享相互的认知环境。认知环境里的诸多元素正是交际者进行正确推理的要素,这些元素主要指语用知识(情景知识、上下文知识、背景知识)。一方面发话者在受话者的语用知识范围内作出话语的预设;另一方面受话者也要以发话者的语用知识为推理的前提。这样才能减少交际活动中的语用失误。
4.顺应语境有助于减少认知语境的偏误。发话者选择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过程就是一个顺应自己和受话者的交际语境的动态过程。交际语境因素包含了四个方面:①交际对象②心理世界③社交世界④物理世界。交际过程中,交际者为了顺应不同的语境,会根据交际语境因素的变化,会不断地选择和调整语言和非语言交际形式以及语用策略,从而为交际成功保驾护航。
(二)提高非语言交际语用能力
由于非语言行为知识的匮乏和对中日文化差异的无知造成了交际双方无法实现共享的认知环境和语用能力低下的现象。可以从两方面着手来提高语用能力。①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规则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情景、相互知识的学习。②了解日本人独特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掌握灵活应用肢体语言来传递信息的技巧。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来训练和学习:
1.准确把握所用语言的语内语境和言外语境。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听讲座、时事新闻;查阅报刊杂志、文献资料;通过网络或面对面的学习交流等方式来增加非语言语用知识、百科知识、相互知识以及会话规则;交际前详细了解交际环境,把握交际的场所、主题、正式程度以及交际者的相互关系等。
2.加强非语言交际技能训练。无论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一定要把握好每一次跨文化实践训练机会,认真感受中日行为、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并尝试着用日本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非语言行为来交流。
3.制作适用于自己的语料库。对跨文化交际中发生的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案例、原因及应对策略等都一一细致地记录到语料库中,以便需要时可作查询之用。
(三)遵循跨文化交际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重视的不是传统中“郑重”、“礼貌”的概念,它重视的是在实际言语使用场合中人际关系的调节功能。“当以这种语用方式跟对方交流的话,对方会怎么想?”考虑到对方的心情,采取润滑人际关系的语言策略。因此,通过多渠道了解日本人独特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以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收集不符合日本人的交际习惯和礼貌原则的案例进行研究,引以为戒,才能在交际活动中做出正确地选择,规避不礼貌的行为。
五、结束语
非语言交际行为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现象,脱离文化背景进行非语言交际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更不該存在文化偏见和定势,只有包容对方文化,才能更好地达成默契。非语言交际行为要遵循礼貌原则,这是成功交际的前提。此外,跨文化交际中,大部分交际活动是在日方←→口译者←→中方三类交际主体之间进行的。口译者作为交际者之一,必须根据交际对象灵活切换交际文化背景,准确地读取并转换源语和目的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实现顺利中日双方的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Samovar,L.et al.Understanding Interchltural Communication.Wadsworth.1981.
[2]张彦.涉外礼仪[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5.
[3]Malandro ,Barker,et al.Nonverbal Communication,2nd ed.New-bery Award Records.1989.
[4]Mey J L. Pragmatics: An Int roductio n [M]. Beijing: Fo r eig n La ng ua ge Teaching and Resear ch Press,2001.
[5]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
[6]Knapp,M.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Human Interaction [M ].2nd ed.Holt, Rinehart &Winston,1978.
[7]Trager,G,L.Paralanguage:A First Approximation[J].Studies in Linguistics.195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