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
摘要:本文对全国攀岩场地的分布情况进行探析,并从攀岩场馆的分布现状,根据攀岩场馆的类型、大小、规格、位置和运营性质等对攀岩场馆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对自然岩壁的岩壁类型、线路数量、位置等进行系统的分析。根据数据调查的结果,对国内攀岩场地分布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以加快我国攀岩运动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攀岩;自然岩壁;岩馆
近年来,我国以及世界的攀岩运动发展是逐步加快,已经被纳入2018年的亚运会,以及作为2022年东京奥运会的备选项目。据国际攀登联合会的数据统计,从2007年到2012年的五年时间中,全球从事攀岩活动的人口数量达到2500万人,同时攀岩场地增长了50%。
通过对户外资料网和各个地方攀岩论坛的数据统计,截止2016年初,在我国现具有攀岩运动场地400多处,其中人工攀岩场地280多处,自然攀岩场地170多处。在攀岩运动场地中自然攀岩运动场地包括运动攀登场地、传统攀登场地、器械攀登场地、抱石场地和铁道式攀登场地,人工攀岩场地包括人工攀岩场和人工攀岩馆。
一、人工攀岩场馆分布分析
(一)人工攀岩场馆的场地类型分析
截止2015年我国所有的攀岩场馆共有285家,其中室外攀岩场共有162家,室内攀岩馆共123家,攀岩场所占比例57%,攀岩馆所占比例43%。攀岩馆比较集中的省市以广东省、上海市、北京市和浙江省为主,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其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华南地区和华东地区,整个华南地区和华东地区攀岩馆数量占据全国攀岩馆数量的40%多。在我国人工室外攀岩场主要集中在浙江,北京和山东一带,室外攀岩场和室内攀岩馆其分布的规律主要在与气候和季节因素,同时还有经济基础的影响,因此室外攀岩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其占据全国人工室外攀岩场的30%左右。
(二)人工攀岩场馆的数量分析
我国攀岩馆的分布是以华东沿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为主。攀岩早期引进中国后,除了用于登山和基本训练外,基本未向大众推出,由于其修建成本较高,在经济尚不发达的上世纪90年代,全国仅有几家岩馆,直到21世纪初,攀岩运动才在华东等沿海经济较繁华地区发展开来,为后面的攀岩运动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华东地区的发展情况远超其他区域,形成了独占鳌头的格局。
二、自然岩壁场地分析
(一)自然岩壁场地数量分析
在自然岩壁的资源中,可用来开发自然岩壁的岩石成分要求较高,要求岩石质地坚硬,多选择石灰岩、花岗岩、坚硬的砂岩等。我国自然岩壁攀登发展的较为均衡,主要场地集中在华东和华南地区,共有40多处自然攀岩场地,占总数近30%。北方受季节和气候因素的影响,自然岩壁的开发和利用受严重的影响,因此主要的自然岩壁场地集中在华东和华南地区。
(二)自然岩壁线路数量分析
根据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我国自然岩壁攀登线路达到2700多条,随着近年凯乐石寻岩中国等活动的开展,推动了中国自然岩壁线路的发展。我国自然岩壁攀登线路数量较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和华东地区,上述地区本身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常年气候适宜,有利于攀岩运动的发展。
(三)自然岩壁场地类型分析
自然岩壁场地是指在自然的环境中,能够进行自然岩壁攀登的场地,自然岩壁的攀登,根据其攀登的类型可以分为运动攀登、传统攀登、器械攀登、铁道式攀登、野外抱石等,根据其线路的长短可以分为单段线路、多段结组线路等,每一个自然岩壁攀登场地其线路的数量、类型、高度等情況完全不一样,本文主要以运动攀登场地为主。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我国人工攀岩场馆分布从地理位置的情况分析,主要分布在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占据全国人工攀岩场馆数量的70%。我国人工攀岩场馆从类型情况分析,攀岩场馆一共有285个,其中抱石馆109个,占全国攀岩场馆的38%,其他攀岩场馆有176个,占全国攀岩场馆的62%。我国自然攀登场地分布从地理位置情况分析,其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全国的自然岩壁攀登场地主要集中在广西的阳朔、北京的白河、河南的郭亮、山西的长治等地,我国自然岩壁攀登场地的分布主要在华南、华北一带。我国自然攀登场地分布从类型情况分析,在我国自然岩壁攀登类型主要以运动攀登为主,在全国已经开发出来的成规模的运动攀岩场地有170多处,传统攀登场地主要集中在云南老君山地区,铁道式攀登场地全国可查的仅有几处。
(二)建议
针对攀岩资源在我国分布的情况,建议我国应该大力支持攀岩运动的发展,各省市体育局应多举办攀岩比赛等推广活动,将攀岩运动推向大众,让全民参与攀岩运动,使我国的攀岩资源分布不均衡将得到缓和,有利于攀岩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对攀岩资源的整合将提高我国攀岩运动的发展,改善现状,进一步推动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促进社会成员的身体素质及精神品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春隆等.我国竞技攀岩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4):77-80.
[2]孙新新.高校开设人工岩壁攀登选项课的可行性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6):15-17.
[3]吴鹏,于军.高校攀岩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3):117-119.
[4]吴志刚.Rock Climbing (攀岩)[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
[5]朱江华.攀岩运动教程[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1.
[6] 刘明星,我国攀岩运动研究综述[J].竞技体育,2011,(26):47-4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