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语文课程分目标的表述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中旬 热度: 17880
张超华

  山西师范大学

  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我们介绍了课程标准在课改中的几个阶段以及2011新课标的守正与创新(七个坚持、五个创新);我围绕了2011新课标的变化,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1、2011年版“新”在哪里?教学策略、行为要做哪些调适?2、语文课程为何突出语言文字运用?3、教学中如何凸显学习语言这一中心?4、关于综合性学习的相关内容;接着围绕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这一知识点展开分析,从原因到具体实施方法依次作了详细的解释,还谈及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相关知识;最后还围绕新课标提出的更加关注母语的地位展开,从以下几小点进行了分析:1、增强教学评价的层次性2、阅读教学是多重对话的过程3、专门对“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作了说明4、在“学习方式”方面的要求。

  接下来我重点谈一下我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语文课程分目标的表述的理解。即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认识

  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横向来说,每个学段都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识字与写字”的学习目标,比较全面;纵向来说,四个学段的“识字与写字”的学习目标之间彼此联系,循序渐进,体现了学习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是一种对话与交流的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

  写作阶段的目标的设定,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使他们养成写字的良好习惯;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注重打好基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口语交际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综合性学习第一、第二学段要较多地关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与态度。第三学段多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力。所以,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纵观以上我对课程目标的理解,我觉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有这样一些特点:

  1.追求综合化

  五个板块的设计体现了对综合化的追求,这有利于增强目标之间的协调性。“汉语拼音”放在“识字与写字”部分,因为二者关系特别密切,也有利于汉语拼音教学的准确定位。

  2、增强时代性

  以现代意识统整目标,使各块目标都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据现代化的要求,统一协调各块目标要求。

  3.整合知识与能力

  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也只有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学会知识,而运用语文知识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五个板块中的目标,不是知识和能力分开,而是整合在一起。

  4.突出过程与方法

  目标中有一些“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更多的是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中,渗透了“过程与方法”。这些目标有些用描述的方法展现。意义在于: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和体验;注重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经验。

  5.追求三维融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关于文学作品阅读的系列目标就是很好的例子。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一学段(1-2年级)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二学段(3-4年级)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第三学段(5-6年级)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第四学段(7-9年级)

  三个维度的交融,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使日常的语文教育上升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以上就是我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语文课程分目标的表述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红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评价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巢宗祺,雷实,陆志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吴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创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