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杜甫的《登高》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直是重点教学篇目,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数字入诗是古代诗歌中的有趣现象,由数字入诗看杜甫《登高》,另辟蹊径,通过分析数字对诗人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由《登高》中的数字入诗到同时代诗人以及不同时代的不同诗歌,为学生鉴赏诗歌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思路。
关键词:《登高》;数字入诗;“万里”;“百年”
孙绍振先生在其论文《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中谈到了何为文本分析的问题,他提出,文本分析不应该从统一性出发,而应该从差异性和矛盾性入手。任何一个文本都有其外部的统一,如诗歌的意象或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整个文本是浑然天成的,在对其进行文本细读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与现实或文本中的相关内容相矛盾,有差异的部分。
在杜甫的《登高》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诗歌的颈联中出现了两个相对的数字名词“万里”、“百年”。数字入诗在古代诗歌中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尤其是在诗歌繁荣发展的唐代,由数字的组合来在构诗,不仅展现了数字的独特魅力,也丰富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在数字入诗的这些数字中,“万”和“百”的运用数见不鲜,如李白的《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需倾三百杯”;杜甫的《中夜》:“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等等。
那么,在《登高》这首诗中,数字“万”和“百”的运用,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我们知道,《登高》作于重阳节时,古人在重阳节时有登高的习俗,诗人登高望远,眼前一片广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首联和颔联描写了作者登高时的秋景,“急”、“高”、“哀”、“清”、“白”、“回”、“萧萧”、“滚滚”这些词是修饰意象的,其中透漏着秋的寂寥和悲凉。站在高处,冷风呼呼得吹着,天高云阔,远处传来了猿哀怨的鸣叫声,俯瞰而下,清凉的水流中央,一块小洲孤零零的,在急风中,鸟儿在空中回旋着......又一阵风吹来,山上的树叶发出哗哗的声响,最后还是在风中旋转着落在地上,放眼望去,远处的江水滚滚东流,一泄千里。在秋景的描写中,作者实际上已经构造出了一种宏大的空间感和时间感,由上到下,由远及近,而在颈联中,作者更是打破时空的界限,通过联想和想象打通了过去和现在。“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离家遥远总是在秋天伤怀,到了老年偏偏只有体弱多病出现在我的生活中。“里”是距离的计量单位,表空间;“年”是时间计量单位,表时间。在这里“万”是虚指,作者离家不可能只是一万里,而“百”则是约指,指作者的晚年。在“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登台”这个词也是很有趣的,它让我想起了戏剧的表演,一个人物上台表演,下台他的演出也就结束了,而在杜甫的晚年,只有体弱多病伴随着自己,仿佛自己的人生是一个舞台,却只有体弱多病独台演出,人生如戏,充满虚无。而这样的描写与前面“长江”的描写形成了一个对照,人生如戏,谢幕了也就结束了,而长江的滚滚流水是没有尽头的,在这样的对照中,表现出来了一种强烈的时间和空间意识。通过数字、时间空间的描述以及景物的时空描写,作者将自己的时空观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在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三中,《登高》这首诗的课下注释将“万里”解释为了“远离故乡”,我认为是不太合理的。据相关学者统计,杜甫移居夔州以后作诗约四百三十五首,而其中有七十多首诗出现了“万”,在杜甫的诗歌中,“万”是表达一种极限的数字,“万里”、“万家”、“万马”、“万众”等等,都是作者情感沉郁到了极致爆发时的引线。作者移居夔州已是老年,在这个时候,他的时空意识是空前强烈的。长期饱受战乱之苦,晚年对自己的人生回忆、总结,时间意识是强烈的,而身在异乡却又让他常常产生强烈的空间意识,数字的夸张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情感体验。因此,“万里”更是是一个体现距离故乡远近的形容,将其解释为“距离故乡遥远”更为恰当。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杜甫同时期出现数字入诗的诗歌与本诗进行对比,或与同时代的诗人李白的诗歌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数字入诗的表达效果和乐趣。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J].语文建设,2008(3).
[2]付振华.杜甫《登高》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4(3).
[3]金志仁.杜甫《登高》诗指瑕与写作时地考辨[J].名作欣赏,2000(1).
[4]王俊铭.意蕴剖析与语言通解——以杜甫《登高》詩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14(5).
[5]陈立军.情景交融 气象宏伟:杜甫《登高》赏析[J].语文天地,2008(24).
[6]赵平分.论杜甫的数字入诗[J].保定学院学报,2012(第2期).
[7]孙昌武.数字入诗(上)[J].古典文学知识,2015(第6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