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红楼梦》人物的心理研究及其现实启示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中旬 热度: 14423
王颖群+袁超群

  摘要:《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首,享誉中外,其中大量的人物形象刻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事实上,红楼梦中的每个人物性格都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曹雪芹之所以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描写这些人的性格特色,究其原因还在于这些人物都是现实的映射。本文主要从人物描写的真实性以及人物描写的复杂性这两个方面介绍了《红楼梦》的心理研究以及对现实的启示。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形象;心理研究;现实;启示

  一、《红楼梦》人物的心理描写的真实性

  作者曹雪芹用自己特有的冷静笔法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使得《红楼梦》这部作品中有了更多的意识流叙述方式,为人物刻画与事件本身增添了一份真实性。例如在二十六回里,一个名为佳蕙的小丫头兴致勃勃地让小红帮她收好自己的外块钱,这个时候的小红正在发牢骚,说“还不如早些死了到干净!”佳蕙十分聪明,接过话来:“可也怨不得你。这个地方,本也难站。”小红又说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佳蕙听到这句话之后,顿时从自己获得外块钱的喜悦中脱离了出来,想到自己今后前途未卜的生活,几欲落泪。这几句看似平淡的心理描写,却将年轻的小姑娘心理那份挣扎刻画得入木三分,契合了她的年龄、身份和阅历。这种迷茫与挣扎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下社会,对于年轻的女孩来首,这份挣扎都是会经历的。

  二、《红楼梦》人物的心理描写的复杂性

  在金陵十二钗中,薛宝钗与林黛玉共享第一的殊荣,二人相互对峙,齐头并进。薛宝钗是大家闺秀,品德贤淑,是封建家庭里人人称赞的好女子。她信奉的处世哲学是“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样的哲学,同时为人十分细心与体贴,处理人际关系上游刃有余。然而,在这样一个温柔敦厚女子的身上,曹雪芹也用了另一面去丰富这个人物形象,例如在第二十七回,她无意中听到了两个丫鬟在讨论私情手帕的问题,她心理却道:“难怪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之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于是她就把脚步放重,暴露了自己,然后把自己的行为巧妙地嫁祸给了林黛玉。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薛宝钗不仅对偷听来之时有了一个价值判断,同时还信奉着不能惹祸上身的原则把整个事情巧妙地转移在林黛玉的身上。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宝钗的心思之娴熟,虽然外表大度,但是到关键时刻处处为己的心思。也正是这样的心理描写,薛宝钗的复杂性格昭然若揭。她正如我们生活中明哲保身的人有诸多相似之处,而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初始准绳以及刁诈论也正是在此显现得淋漓尽致。

  在比如贾政对贾宝玉向来十分严厉,不苟言笑。在第三十三回,贾政认为贾宝玉和贾雨村回来面见官僚时十分无精打采,对于交际应酬没有太强的表现力,进而热闹了忠顺王爷,使得家里无端惹来了政治纠纷,再加上贾宝玉平日里并不热爱读书,只喜欢和大观园里的丫头们互相打闹,贾政认为自己的儿子不学无术,进而气急败坏,打了宝玉。这也是处理父子关系紧张的一次集中描写。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贾政看到了宝玉“神采飘逸”的形象以及次子“举止荒疏”表现,也改变了对寶玉的想法,进而对宝玉萌生了好感。在这里,曹雪芹就抓住了贾政的心理变化,以此作为切口,自然而然地展现了贾政既是封建的卫道士又身为人父的一种矛盾的复杂心态。这也是社会中父母对于儿女看法的一种映射,在矛盾与自我挣扎中寻求一丝平衡。

  三、《红楼梦》人物的心理描写的嬗变性

  曹雪芹在宝钗这个人物角色安排上,通过宝钗的情感,使得她有了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先是参与金玉良缘的阴谋,在落选之后决意要嫁给贾宝玉,后是逐步理解了贾林之间的感情,明白了贾宝玉的心,决定退出,和林黛玉重修旧好,义结金兰。屈从社会,虽然有些俗,但洁身自好,不贪图享受,不与人争执,宝钗已经做到了“活着所能做到的最高雅”。

  同样的,宝玉的性格也饱含了嬗变性的特色。例如,宝玉在目睹贾蔷与龄官不同寻常的关系之后,回到了怡红院,和袭人长叹,说“我昨晚的话竟说错了,怪道老爷说我是‘管窥蠡测”。昨夜说你们的眼里单葬我,这就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这便是宝玉对于亲情、爱情深刻的认识,虽然这种认识使得他痛苦,但这就是现实,他对亲情与爱情的认识模糊,龄官的表现则让他认识到了,每个人都每个人缘分,也正是因此,宝玉有了从“多情”到“独钟”的蜕变。

  四、结语

  心理活动的描写在西方文学中,被理解为意识流。《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曹雪芹在描写人物时运用了大量的任务心理描写手法,通过多维度的心理描写,构建了丰富红楼梦王国,这样的心理描写不仅仅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同时也给我们世人留下了对现实深刻的反思。

  参考文献:

  [1]高淮生. “两点两论”:胡文彬的红学研究成就——当代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之二[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20-31.

  [2]王攸欣. 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与《红楼梦》根要——为纪念《红楼梦评论》发表110周年作[J]. 曹雪芹研究,2014,04:6-2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